APP下载

美国富布赖特计划的文化根源分析

2014-08-15于亚男李之光

长治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实用主义道义计划

于亚男,李之光

(长治医学院 学生处,山西 长治 046000 山西煤炭运销集团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02)

富布赖特计划(The Fulbright Program)是一项全球性对外教育、文化交流项目。该计划作为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影响最广泛和持续时间最长的国际交流项目,其成功来自于美国特定的文化背景。美国文化中的天赋使命观、种族优越感以及实用主义观念是富布赖特计划的基本驱动力之一,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义色彩”为富布赖特计划推行美国文化价值观的行为披上了神圣的外衣。

一、天赋使命观的立场

潜存于美国人心目中的天赋使命观是富布赖特计划得以实施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基本动力。美国派往世界各地的富布赖特学者除了进行学术交流,通常还要担当起“民间大使”的职责,向所在国家介绍美国的社会和文化制度。从这个意义上看,富布赖特计划是天赋使命观在美国对外关系中的一个具体体现,是美国向海外传播基督文明、传播美国价值观念整体战略中的重要环节。

天赋使命观的一个重要内涵是传播美国文明及价值观念,即向外传播“美国梦”(American Dream)。富布赖特计划成立的最初目的是为了“推进纯粹的学术”,富布赖特本人曾坚决反对该计划的政治化,反对将其作为宣传工具。然而从历史上看,美国是一个很注重文化外交、强调对外实施文化影响和从事文化渗透的国家,而且往往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文化权力作为实现国家利益的一种特殊工具加以运用。富布赖特学者在访问国从事教学、研究、学术交流等活动,与当地公民之间直接联系,具备更加有利的条件向这些国家渗透美国的价值观念,传播“美国梦”,由此争取他国对美国对外政策的理解和支持,以实现美国的外交目标。

二、种族优越感的影响

在美国与其他国家特别是不同文化国家的关系上,种族优越感使美国的“乐观主义和自信精神发展到近乎自大狂的地步”[1]39。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中自然流露出的“美国文化优越论”,也成为某些美国人激励输出文化的理论基础[2]。

一方面,富布赖特计划为输出本国优秀文化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也为美国实现树立世界榜样的努力起到了推动作用。富布赖特学者通过在访问国的活动向当地人民展示出美国精神,引导他们走向美国式的自由和民主道路。美国的富布赖特学者在东道国从事教学和研究活动,为当地人展示了美国“乐善好施”的形象,使他们对美国及美国人心存感激。赴美的富布赖特学者亲身感受美国,直面美国的先进理念、民主制度和科学技术,他们的观念在短时间更加容易发生变化,扭转曾经的误解和不满情绪。

另一方面,当一国出现政治动荡和社会混乱的时,富布赖特计划就有可能失去原本所追求的目标,转而成为美国政府进行干涉的工具。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政局发生巨变,美国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利用这些国家的混乱局面,充分发挥富布赖特学者传播美国文化价值观念的作用,从而在这些国家扩大美国的影响力。苏联改革设计师雅科夫列夫被称为“戈尔巴乔夫的影子和替身”,然而当苏联动荡解体之时,这名曾留学美国的富布赖特学者反戈开始攻击马克思主义。

三、实用主义观念的推动

与欧洲的文化不同,在政治、科学、宗教和文化等各个领域里,都能感受到美国人身上的务实精神。这种务实的态度表现出善于向别人或其他民族学习的一面。美国人很乐于吸收他们所没有的东西,并急于把这种东西据为己有。

实用主义的观念推动了美国对文化传播的关注。早在1908年,美国政府就以“退还”庚子赔款的方式,与清政府拟定派遣留美学生并兴建学校。1938年,美国国务院设立了美拉科技文化合作联合委员会和文化事务处,专门对拉美地区进行教育文化交流活动,这也为富布赖特计划提供了重要先例[3]8。富布赖特计划虽然初衷想要摆脱政治的干预,却在实践过程中始终不可避免美国的“务实”精神,最终是要为美国的国家利益服务。

以实用主义为哲学理念的美国外交战略,在实践上表现出明显的功利化倾向。在富布赖特计划中,参与交流人员的专业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少有涉及自然科学等其他领域;交流人员的国籍、年龄、单位等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限制,这使得与美国交流的其他国家只能沦为既定规则的被动接受者。美国实施该计划的深层动因与其他参与国家的兴趣点相去甚远,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不同的学科与知识领域尚存在着很大的不平等交流。据不完全统计,进行对外交流的美国富布赖特学者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是数量相对稳定;二是学科背景相对集中,可以说是美国政治、经济、历史、法律、教育、新闻、文学等社会方方面面的高度浓缩,凸显了美国的意识形态和西方社会的文化精髓。尽管富布赖特计划有着良好的出发点,但是在美国政府的管理和资助下,它不可避免地受到实用主义的影响,在实施过程中无法忽视美国的国家利益。

四、美国文化中的“道义色彩”

美国所推行的文化价值观经常以“道义救济”为宗旨,强调自己的救世作用。在这个过程中,美国常常无视其他国家人民的感情。因而所谓的“道义救济”就成了美国推行外交政策,维护自身利益的幌子。

毫无疑问,富布赖特计划的实施使参与交流的国家从中获益良多,不仅搭建起一座国际交流平台,为两地的学术研究和专业拓展注入了活力,而且帮助增进对彼此的了解,弥补了曾经的认知空白。但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有其自身的文化积淀,该计划对对象国如何保持千百年传承文化的独立性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由于富布赖特计划是在“增进世界不同民族之间相互理解”的旗帜下进行的,“道义”的色彩为其推行文化价值观披上了神圣的外衣,淡化了它在实践过程中与初衷出现的偏差,使该计划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首先,富布赖特计划的宗旨和目标让人听起来符合世界和平的大趋势;其次,该计划的资助方式仿佛“免费的午餐”,容易使人们产生趋利的心态进而追捧。然而实际上,美国实施该计划与其他国家参与该计划的兴趣点截然相反。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除了公开宣称的目标之外,富布赖特计划的终极目标是服务于美国的对外政策,服务于美国的国家利益的。该计划作为美国对外关系的“软实力”,在向海外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输出美国文化及价值观念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美国外交传统的最大特点是现实利益与文化价值观之间的矛盾,亦即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之间的冲突。务实精神和使命感这两种思想倾向反映到美国外交中,便逐渐形成了其外交思想中的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传统。与美国种类繁多的文化交流项目比较起来,富布赖特计划具有其特殊性,不完全等同于美国政府实现对外政策目标的工具。然而,追溯其文化根源,“天赋使命观”和“种族优越感”根深蒂固,“实用主义观念”贯穿其始终,加上浓厚的“道义”色彩,导致富布赖特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偏离了最初的目标,造成它在文化与外交上的双重效果。

[1]袁明,(美)哈里·哈丁主编.中美关系史上沉重的一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2]周文英.美国外交传统的文化因素[J].华侨大学学报,2002,2:126.

[3](美)Walter Johnson and Francis J.Colligan.the Fulbright Program:A Histor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5.

猜你喜欢

实用主义道义计划
实用主义电动车 体验一汽丰田BZ4X&BZ3
李大钊:播火者的铁肩道义
现实与虚拟
暑假计划
学做假期计划
学做假期计划
Learn to Make a Holiday Plan学做假期计划
“北欧经典”
——充满艺术的实用主义者Eva Solo
经典实用主义的要义
西汉道义观的学理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