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公共基础课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
2014-08-15何英国
李 明,王 琴,何英国
一、公共基础课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1.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学生除了掌握专业技能外,更需要具有职业素养,公共基础课就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它涉及思想政治、大学语文、大学英语、体育和心理学等基础学科,为学生奠定专业学习必备的全部基础知识,也为他们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公共基础课是培养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的综合教学体系,它唤醒的是与生俱来的人的本性和生命体内在的良知。虽然人的本性与生俱来,但需要以教育的方式唤醒,使其成功完成社会化。人文素养教育具有终身性,需要从人文学科的角度,将其个人对自我的认识,转变成对整个“人性”和社会“道德”层面的认识,高于职业素养教育;职业素养教育以人文素养教育为前提,是对从业人员的职业修养教育。良好的人文素养教育是职业素养教育的保障,职业素养是从职业的角度衡量从业人员职业修养的标准,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不一定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许多从业人员虽具备了一定的职业素养,但在现实中很容易从各自的行业角度来看待和处理问题,忽视了“人性”和社会的“道德”。
2.可以拓展校企联合办学的空间,打造具有职业素养的企业文化。职业素养教育对于高职学生而言,意味着应具备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综合素质及较强的人文素养,以适应今后的职业发展,适应不同岗位对人才的需求,形成和发展再就业能力。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通过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教育,培养学生全面、综合的职业能力和人文素养,使毕业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适应能力,实现职业教育的初衷,满足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企业更希望得到具有综合素养的从业人员,减少在这方面的投入,潜心高新技术的开发和研究,开拓市场。而能满足双方愿望的恰恰是高等职业公共基础课在人文素养方面的教育。
二、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现状调查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各个高职院校纷纷通过加大“产、学、研”的改革力度,以增强学院的科研力量,对外树立科研实力的形象,对内改善教学设备及设施。通过以就业为导向的改革,形成了以职业技能教育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增加了专业课、实践课、实训课的课时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动手能力差的问题,满足了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要。但这些成果是以牺牲公共基础课为代价的,公共基础课成了专业技能的辅助课,忽视了其在培养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成为学生厌学的学科。
时下专业实训课和技能课占用了公共基础课的课时,教师面临转岗,出现了明显重视专业技能课和专业理论课,轻视公共基础课的局面。其实,高职教育削弱公共基础课教学会制约职业技能教育的发展,阻碍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使学生错过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形成的最佳时期。在日新月异进步的当今社会,单凭一项技能在社会上打拼,且要在今后就业、立业和再就业等方面顺利发展困难会越来越大,他们会输在就业之前的起跑线上。
高职院校缺失了公共基础课的教学,也就缺失了对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具备了技能的机器人而已。有的学生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不顾一切去赚钱,却不考虑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只顾自己享受,不懂得回报自己的父母和亲人,丢掉了做人的本分;有的学生学到了知识和技能,却处理不好人际关系,要么在单位怨天尤人,要么不停跳槽,欲罢不能。
1.公共基础课弱化的调查及结果。为了解六盘水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的现状,课题组对六盘水高职院校毕业生进行了走访、座谈,随机抽取了2200名学生做了问卷调查。调查共发出问卷2200份,收回有效问卷2144份,结果调查如下。
学生在经历了多年实际职业历练之后,逐渐明白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全方位的,单纯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理论教学,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了,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之间是相辅相成的,良好的职业素养会促进职业技能的学习,有助于就业,也能推动就业之后事业的发展;反之良好的职业技能也要以职业素养为基础,二者不能失之偏颇。
课题组在调研期间惊奇地发现,公共基础课竟然没有在冷落中销声匿迹,而是默默发挥其在职业素养方面应有的作用。学生正是凭借当初在校期间学习的公共基础课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他们形成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怎么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的基本人文素养能力,健康的心理、和谐与人相处的能力,以及在工作中的职业素养等方面能力奠定了基础,才能在工作岗位中发挥专业特长。
有34%的学生意识到了公共基础课对实际工作有较大的帮助作用,受益匪浅;有10%的学生目前最想选择的课程是公共基础课,并且深感公共基础课的基本知识需要进一步掌握,方能更好地适应今后职业能力发展的需要。这10%的同学希望有机会进入高职院校深造,再学习公共基础课,以提高他们现有的职业素养能力,在现有的岗位上进一步发展,或有机会选择更适合他们的工作,这个数字虽然不是很高,但这10%的毕业生认为取得的成绩得益于公共基础课学习,他们是此课程忠实的验证者、践行者,是高职教育公共基础课的起点,它真实地反映了来自最基层高职高专毕业生对公共基础课教学的渴求,标志着多元化社会发展对多元化人才需求时代的到来,只有适应了这种需要的职业教育,才具有生命力和竞争力。
2.没有公共基础课的土壤,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学习是没有根基的。调查中,有58%的学生认为专业基础课在实际的工作中帮助不大,这不是说专业理论课不重要,而是表明因缺乏公共基础课的基本知识能力影响到了学生专业技能课和专业理论课的学习,尤其是专业理论课,学生难以理解专业理论,更谈不上学懂和掌握了。在专业理论的学习上感觉力不从心,转而认为学好专业技能就会找到好工作,他们会孤注一掷地学习专业技能课,荒于其他课程的学习。这正是本次调查中36%的学生认为的专业技能学习重要的原因之一。
这种现象在校期间不为人们重视,只有对毕业生在工作岗位的具体表现加以关注,才发现专业技能这一强项会随着就业年限的增加逐渐成为弱项,不具竞争力了,而他们在学校疏于学习的科目却不能在短期内有所弥补,陷入被动的境地,这也是很多学生在岗率低,跳槽率高的原因所在。
在社会高速发展、分工不断细化的今天,高职院校和企业在联合办学的时候,要找准各自的定位,扬长避短,尽到自己的职责,才会达到最和谐的合作和共赢的局面。
毋庸置疑,公共基础课在经历多年的沉寂后,没有在沉默中消沉,却彰显了在人文素养教育方面魅力,这说明没有公共基础课的高职教育是不完整的,是有缺憾的教育。
三、加强高职教育中公共基础课教学的对策
1.创新公共基础课教学模式。这是拓展职业素养教育的途径,能发挥高职院校在职业素养教育方面的优势,形成以职业素养为本位的企业文化,树立培养具有职业素养的“精英”企业人才的教学理念,是高等职业教育软实力的体现。
受西方企业经营和管理理念和价值观的影响,以牺牲员工为代价,企业采取各种手段赚取高额利润;以竞争为手段,缺乏企业文化的支撑,企业管理者不尊重“人性”“人权”,不考虑竞争者的利益。当员工利益不到保障,用员工血汗换取的利润到了尽头的时候,企业的利润从何而来呢?许多美国经济大亨和巨头不择手段在本国和全世界敛财,并无尽地享受这些财富,今天他们走到头了。这不禁让人回头思考,什么是财富?财富应该怎样赚取?
可喜的是我们的企业在经历了“企业文化”缺失、没有“人性”“德行”的竞争之后,正在觉醒。企业对学生素养要求的排名依次是:工作态度,团队精神,沟通表达能力,技能和外语。这说明企业在实际的经营中,意识到了人性化管理带来的是人性化的利润,企业文化在企业的觉醒中应运而生,标志着职业素养文化的回归,也是对人文素养教育中“人性”的呼唤。
2.应以经典教育为契机,提倡“孝道”“德行”“人性”的人文素养教育。所谓开放型职业教育,在人文素养教育上应是经典教育。经典是人类智慧和文明的结晶,它以其独特的方式触及社会的各个层面,给人们以思考社会问题和表达自己对社会问题看法的空间,它跨越了时间和空间,影响了几千年以后的人,人文素养教育应是经典的教育。
近百年来,中国的经典传承遭遇了冷落,现在的年轻人接受以我为中心、自私自利、贪图享受的教育,他们对家庭和社会没有担当。我们看到“网上最牛辞职信”—李云舟者,蜀中高隐,川北野儒也!浪迹江南,栖滞湖州。虽有经天纬地之才,而奈时遇不济,命运多舛,冯唐亦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窜梁鸿于海曲,心比天高,身为下贱……辞职信是用古文写的,通篇表现出作者怀才不遇,抱怨时运不济,虽有宏图大志却空有一腔抱负。洋洋一篇大作中的确可见其古文功底之深厚,可圈可点,但却没有真正学习到古人的智慧,不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道理。这是当下很普遍的一种现象,学生在校期间为了学习而学习,很少有人潜心钻研学问,吸取经典中的精华和智慧,去除学习中的浮华。应该引导学生真正学习经典中的智慧和精华,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回归“人性”和“德行”的本位。 提倡“孝道”、“德行”、“人性”的教育,恢复“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兄弟和睦,朋友友爱”的和谐之风。传承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却遭遇了西方文化的入侵,有渐渐被西方文化取代的倾向。当一种文明和文化没有传承人的时候,就面临着消亡的危险了。高职院校削弱公共基础课教学正好助推了西方文化的入侵。
高职教育除了具有职业素养教育的职能外,真的到了通过回归公共基础课教学来恢复职业素养教育的时候了,这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更是高职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我们决不能忽视公共基础课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R].2000,1.
[2]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R].1991.
[3]陈家颐.高等教育公共基础课程改革与探索[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4]当前职业教育创新的若干问题[R].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