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薪酬制度改革的核心价值
2014-08-15乔新生
●乔新生
(作者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廉政研究院院长、教授)
2014年8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和《关于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的履职待遇、业务支出的意见》。这是我国反腐败的必然举措,同时也是我国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内容。
长期以来,在国有企业收入分配问题上始终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改革思路:一种思路是按照市场定价,根据国际市场企业负责人(职业经理人)的价格确定国有企业负责人的薪酬;另一种思路则是按照行政级别,确定国有企业负责人的薪酬。前者的理由是,国有企业属于独立的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竞争,因此,国有企业在要素配置的过程中必须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如果国有企业负责人的收入过低,那么,不可能吸引优秀的企业家担任国有企业的负责人。国有企业必须尊重市场规律,必须在资源要素配置的过程中,充分尊重企业家的价值和市场价格。但是,这种观点很快遭到批判。不少学者认为,国有企业之所以能够取得丰厚的盈利,在通常情况下不是依靠市场竞争,而是依靠行政垄断。许多国有企业特别是特大型国有企业之所以能够获得利润,是因为这些企业所在的行业实行国家管制,其他投资者不得进入。由于国有企业产品和服务的价格通常由政府制定,因此,根本不存在竞争。参照国际经理人市场确定国有企业负责人的薪酬,是典型的画虎不成反类犬,肯定会助长国有企业的腐败。事实上,国有企业的负责人通常是由行政直接任命的,他们根本不接受市场检验。如果按照市场价格确定国有企业负责人员的薪酬,那么,必然会导致收入分配失衡,出现贪腐问题。后一种观点认为,由于国有企业的负责人都有行政级别,他们可以通过旋转门直接进入行政系统,因此,必须按照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办法确定国有企业负责人的工资福利待遇,如果国有企业负责人的收入过高,那么,不仅会导致公务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大,而且会导致我国公务员管理体系发生紊乱。国有企业属于特殊的市场主体,它不能和一般市场主体相提并论。国有企业承担着特殊的责任,国有企业的负责人应当比照公务员进行收入管理。国有企业的负责人绝大多数属于共产党员,应当自觉按照共产党员的基本原则要求自己,不能和私营企业主相互攀比。假如国有企业在垄断条件下获得丰厚的利润而享受丰厚的福利待遇,那么,国有企业亏损之后,国有企业负责人是否因此而承担相应的损失呢?
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改革之所以引起争论,根本原因就在于,国有企业内部的法律关系没有理顺。绝大多数国家国有企业的负责人与国家之间是一种委任关系,但有些国家国有企业的负责人与国家之间是一种代理的关系。前者是指国有企业通过签订委任合同的方式明确彼此的权利和义务,这一点在英美法系国家普遍存在。委任关系不同于简单的雇佣关系,它是建立在信任基础上一种复杂的权利义务关系。我国国有企业的负责人虽然大多签订了责任状,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这些责任状的内容缺乏科学性,因此,在贯彻落实的过程中产生不少问题。一些国有企业的负责人刚刚走上领导岗位,由于市场发生变化,企业产品价格飞涨,结果导致其绩效工资收入大幅度攀升。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出路就在于,重新确定国有企业的经营目标,在目标的指引下合理确定国有企业负责人的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
现在一些国有企业负责人享受着双重福利,一方面是国有企业垄断经营而获得的绩效工资福利,另一方面则是国有企业公务消费的特殊福利。解决国有企业负责人收入分配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必须增加国有企业负责人收入的透明度,要求国有企业负责人定期公布自己的收入情况,接受国有企业职工和社会的监督;第二,必须加快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改革,逐步提高国有企业上缴利润的比例,从而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造福于全体投资者的企业;第三,必须改革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建立民主与市场相结合的选拔机制。今后国有企业可以借鉴部分发达国家的做法,由民主选举产生社会各界代表组成的监事会,然后由监事会公开遴选董事会成员,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解决我国国有企业负责人收入分配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此次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双管齐下,一方面探索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国有企业负责人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另一方面加大反腐败的力度,严格控制国有企业负责人的各项开支。从长远来看,应当制定专门的《国有企业法》,全面改革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明确国有企业负责人的职责定位,科学确定国有企业负责人的工资收入和各项福利待遇,以从根本上解决国有企业经营中长期存在的收入分配不公和腐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