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教育(NIE)对高职新闻专业教学的启示
2014-08-15□彭静
□ 彭 静
读报教育(NIE)是指报社通过与学校等有关的教育机构有机结合或创办辅助性刊物和印发相关资料,千方百计地培养青少年阅读报纸的习惯。从学校教育方面看,不仅丰富了学生课外阅读资料,而且增加了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和了解;从报社方面看,既扩大了报纸现实的发行量,又扩大了未来潜在读者的队伍,且有利于报纸在社会的宣传力。
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首先在《纽约时报》上开展“报纸参与教育”工程。具有150多年历史的《纽约时报》内容包罗万象,其报道的完整性和全面性在美国也是罕有敌者。最难能可贵的是,在美国新闻史上黄色报刊遍地的时期,其所有人阿道夫·奥克斯就做出“本报不会污染早餐桌布”的承诺,令《纽约时报》报风严肃公正,在公众中具有良好的公信力和影响力。这种记录历史的新鲜出版物成为学生最具现实性的教材,而报纸强大的文化科技教育内容也充分影响着下一代。
NIE工程帮助学生在课堂与社会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使学生的应用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据美国报业协会2001年统计,2000年全国有950家日报定期开展NIE工程,这些报纸向全国106000所学校提供报纸,有381000位教师在课堂上使用报纸提供的内容辅导学生,当年《美国日报》的学生读者达1450万人。更有数据显示,通过对学生的测试表明,接受报纸NIE工程的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能力是未接受报纸教育学生的4倍。
无独有偶,在日本明治天皇时代,日本报纸发展迅速,不仅允许民间办报,而且组织“报纸解读会”。由官方定期邀请有文化者对报纸上的公报和新闻进行解读和解释,参会者不分等级,不受限制,妇孺老幼皆可参加。
20世纪末期,日本更是效仿美国NIE工程,于1988年2月设立NIE委员会,到2004年就有402所学校大约2400名老师和94000名学生参与了NIE工程。日本的小学和中学大多专门配备有新闻教育辅导员,从小就对学生实行媒介启蒙教育,并指导学生自己办校报,学生入学后就与报纸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欧阳蔚怡的《感受日本》一书中也可以略微看到普通日本人在生活中受到报纸的影响:“事故报道和事件背景分析的文章往往是一家人共同的话题。一家人年龄不同,每个人关心的事情不一样,能够让一家人都感兴趣的读物莫过于包罗万象的报纸了。”
从小培养起来的读报习惯让日本报业在其他国家报业大幅度下滑的低迷市场中依然能逆势而行,世界报业协会2010年公布的排行榜前25名的报纸中,日本报纸不仅占了11种,且囊括了前五名。据日本《读卖新闻》2013年10月11日报道,读卖新闻社进行的全国性舆论调查结果显示,约86%的日本民众信赖报纸的报道,这一数字比上一年增加了6个百分点,有高达89%的民众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养成阅读报纸的好习惯。
综合看美国NIE和日本NIE带来的影响,既有利于报纸提升发行量和公信力,又有利于学校对学生开展课外教育,且有利于帮助社会进步发展。根据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水平,在高中小学中开展NIE短时期内没有现实意义,而针对高等教育来说还是颇具借鉴意义。
师资的许可
据教育部高教司统计,1994年,全国高校新闻类专业点有66个,到1999年增加了58个,平均每年增加10个左右;但从1999年到2004年这5年内,增加了335个专业点,平均每年增加近70个;到2005年,新闻类专业点达到661个。
众多高校纷纷开设新闻专业,引进新技术,增加新设备,聘请一线或者学术型人才执教。新闻类专业广而全的教学点投入,不断增加了学生对新闻行业的了解。我国高等教育分专业班级制教学,一般一个班级人数不会超过50人,针对高等教育新闻类专业学生而言,班级制的教学模式加上专业课的课程性质,让高校教师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来指导读报课程的开展和跟进。
从日本小学读报辅导员的日常工作可以看出,新闻教育是工作的重点。在我国开设新闻专业的高校中,专业科班出身的学术型教师和一线资深新闻工作者正好可以满足这种教学模式的需求,同时廉价发行的都市报也成为丰富的教学材料。从新闻类专业学生一入校接触专业课堂开始,教师即可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班级以不超过三份报纸为上限,每班每个人每天一起阅读报纸。在实际展开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做好剪报记录,每周找一个重点事件进行汇报总结。根据学生的总结汇报,逐渐引导学生看问题的角度,逐步提升学生的眼界,不断拓展其新闻思维空间和思想深度。
以新闻传播学理论为指导方向,以实际工作方法为落脚点,在高校新闻类专业中借鉴NIE的教育模式,目前在我国新闻类高校具备这样的教学条件,阵容强大的师资队伍是一股强有力的软实力,可以完全担负起高校新闻类专业读报教育教学任务。
学情的需要
在我国应试教育体制下成长出来的高中毕业生,注意力刚刚从考试中解放出来,很大一部分学生往往一头扎进吃喝玩乐的生活中,大学生活让十几年的学习生活得到报复性的解脱和释放,在这种释放中不仅白白浪费时光,而且错失很多学习的机会,更是没有树立起积极向上健康的人生观、社会观和价值观。
“生活腐化、堕落傍款、玩物丧志、寄生依赖、理性的侏儒、政治的冷漠与投机、学术精神的失落、道德素质低下、生理与心理缺憾”——根据精品学习网调查2013年大学生热点问题,不难看出大学生每天的生活状态。这种情况在高职院校中更为明显:女生看电视剧,男生玩游戏。从死板的应试到放纵的生活,生理和年龄都走向成熟的大学生依然幼稚,对社会缺乏最根本性的认知和了解。在学生眼中和脑海中对社会的浅显印象大多是道听途说或者是来源于各种影视剧,而真正对这个实实在在的社会却连其功能性常规都不知道,档案、户籍、报道证每年都让众多毕业生头疼而又头晕则是个真实写照。
新闻正是社会变动的一面镜子,在高校新闻类专业中引入NIE教育模式,适应学生需求,不仅帮助他们了解本专业知识技能,更让学生真实确切地观察社会,深入地了解世界,透过报纸上各个层面的信息让学生认知整个社会大致运行的模式和方法,在此基础上思考某些特别事情带来的影响,对社会、对个人以及对学生自身所带来的启示,透过这些信息由点及面,再由面到点,逐渐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同时,整个班级一起读报纸还能给学生带来更多共同的话题,在错综复杂的话题背后引发的争论能让更多观点相互碰撞,观点交错激荡思维火花,也会进一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扩大阅读视野,把学生从脱离现实的泡沫电视剧或虚幻的电子游戏中带回现实世界,早日认识自己,抓住机会,把握人生方向。
课改的方向
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2004年高职院校招生规模占到整个高等教育的47%—48%,随后几年,高职和本科教育同步增长,到2008年,高职学生比占到了51%,第一次超过了本科院校,数量上占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从2009年,本科学生人数再次上升,并从此居高不下,大多学生宁可选择读三本,也不愿意来高职院校。尽管近几年高职的就业率要超过普通本科,但是学生还是不愿意做蓝领。有关数据显示,到2030年,我国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需求都持上涨态势,如果职业教育萎缩,我国将出现严重的人才结构失衡。因此,课改成为制止高职教育萎缩的重要手段。
高职院校培养定位是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如何改进课程许多高职院校莫衷一是。就新闻类专业而言,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地方性新闻传播机构人才,此类人才要求上手快,技术熟练。从新闻类专业课程设置来说,不乏新闻写作、新闻采访、新闻编辑等专业性强动手性多的课程。然而,无论是哪一个专业的技能课,学生必须先了解这个专业,建立起这个专业的思维和思考模式。当学生在这个专业思考模式之下,思想指导行动,再行动起来则事半功倍。
而NIE教育模式正好迎合新闻类专业课程改进的需求,让学生每天读报,每周做剪报,关注时事,了解时事,花时间读新闻了解新闻思考新闻,逐渐建立起新闻思维,逐渐从一个“门外汉看热闹”的心态转化为一个“内行人看门道”的心理。并且,每周不同的新闻热点也让课堂教学充满新鲜感,避免了学生翻开课本面对一成不变知识的厌倦感。
[1]辜晓进.走进美国大报[M].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
[2]胡乐乐.日本读报教育辅助学校教育[J].上海教育,2009(45).
[3]魏明革.解密日本报纸的发行量[J].今传媒,2006(21).
[4]程宜康.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新论[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