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演变与传播发展的关系
2014-08-15刘东阳
□ 刘东阳
文字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文明时代的到来,被称为人类传播史上继语言之后的第二座里程碑。汉字与字母拼音文字一样,都是形、音、义的结合体,而不同之处,则在于汉字起源于远古时期的图画记事,往往能见“形”而知其“义”,其中本身即带有丰富的信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汉字演变的历史也可以称为传播发展的历史,汉字不断简化的过程,有力促进了传播的发展。如果以“隶变”为分界线,“汉字字体演变的进程可以分为两大阶段,即古文字阶段和楷隶阶段。前一阶段起自商代终于秦代(公元前3世纪晚期),后一阶段起自汉代一直延续到现代”。本文即以这两个阶段为分期,以几种重要的文字形体为论据,浅议汉字演变与传播发展的关系。
一 、古文字阶段
按照传统观点,古文字指先秦时代的文字,本文将古文字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以便于探析其与传播发展的关系。
(一)字无定形时期
“文字的产生是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的。在社会生产和社会关系还没有发展到使人们感到必须用记录语言的办法来记事或传递信息之前,他们只能用图画来代表事物。”在远古时代,人类智力并未完全开化,人际交往局限于相邻部落、相近区域的狭小空间内,信息的流通主要是靠口语进行传播,或以实物来传达某种意义,传递的信息很容易被误解,大大降低了信息的流通效率,因而此时的传播活动并不是十分广泛与活跃。其文字也无定形,而是用与具体事物、事件相联系的图形来表意,比如阴山岩画的围猎场面和猎牛训牛的岩画、云南沧源岩画中的巫师祭祀的场面,有的学者称之为图画字。严格地讲,图画字并不是一种文字,但其也是一种重要的信息传播载体,为今人了解远古时期人类生活状况提供了重要依据,从传播的角度则具有重要的史料意义。
(二)字体初步规范时期
“在已经发现的各种内容比较丰富的古汉字资料里,时代最早的是商代后期(约公元前14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甲骨文和金文,它们是已经能够完整地记录语言的成熟文字。”商朝与西周时期,是中国古代比较稳定的一个时期,其传播活动也比以往活跃了很多。由于有了统一的国家组织,有了较为稳定的疆域,人们之间的交往更加频繁,且不再局限于狭小的空间之内,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流也更加多元化,不再只是简单的与生存有关的信息。也许正是由于传播活动的频繁也促进了文字载体的发展,人们为了能够更有效地记载和传递信息,便使用了更易于流通和保存的文字载体——甲骨文及青铜器。
以甲骨文的内容而言,其对于古代信息延续至今的纵向传播即今人了解史实的便利性上,尤其是一重大贡献。甲骨文目前可识别的有1500多字,且六书俱备,这比仅以象形表意的图画类文字更具科学性,传播的信息也更加准确。从文学角度,甲骨卜辞可以称为我国散文的最早源头,“这些卜辞所记载的内容相当丰富,包括祭祀、农业生产、田猎、风雨、战争、疾病等许多方面,真实朴素地反应了殷商时期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状况”。其可信度比一般史料文献要高,是研究古代社貌的重要资料,体现出鲜明的文化传承功能。
甲骨文“大多数字还没有完全摆脱原始图画的特征,且字形结构不稳定,其中有些字可能是表抽象意思的,难以用恰当的图形描画出来,以致有一部分甲骨文至今无法识别。正因为如此,所以它还只称得上汉字的雏形”。因而这一时期只能称为字体的初步规范时期。
(三)汉字统一时期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较为动乱的时期,但也是传播活动最为活跃的时期。“这一时期,不仅有一大批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同时有一批杰出的宣传鼓动家。他们的宣传活动不仅为建立我国的传播学提供了宝贵而丰富的资料,同时为建立闻名于世的中华文化起过重大的作用。”具体体现在诸子的著书立说与传播实践上,此时的文字已成为传播思想的重要载体。从文字使用的角度来看,又是严重制约传播活动的时期,突出表现在各诸侯国文字的不同形体上,这也是各诸侯国为保持其文化的独立性,控制思想、服务于政治的一种手段。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为维护稳定,钳制思想,控制言论,采取了一系列极端的措施,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彻底剥夺人民阅知自由和言论自由的暴君。但其措施中也有积极的部分。秦朝对中国传播事业发展的最大贡献是统一文字,废除六国文字,改用一套简化笔画的文字,即秦篆,或称小篆,这是汉字产生以来的第一次通过官方行政和法令手段的正式定型,汉字由此进入了统一规范的阶段。
二、今文字阶段
(一)隶书
“在小篆成为(秦朝)官方统一规范成型的标准字的同时,另一种首先不被人重视的由徒隶下等人在草写篆书中形成的篆文简写体悄然兴起了。”由于是徒隶之流使用的,因而称之为隶书,其方正、简便、通俗易写,很容易被人接受。秦灭之后,书写方便并已被社会普遍接受的隶书便取代了小篆的位置,成为大众通用的字体。隶书的出现,是古今文字的分界,这是一场意义深远的变革——“隶变”。
“隶变”对于传播学来说,也是场重大变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隶书比以往任何一种文字都便于书写,因而流传范围极广。从隶书的起源来看,其兴起是因为秦国统一六国后,政务繁忙,在官府中负责文书工作的“徒隶”为尽早完成任务,便快速简写小篆,这种方便、轻快的写法自然受到社会各阶层的欢迎,被广泛使用到各类著作中。隶书易学易写的特性必然使识字人数增加,又加快了各类著作在社会各阶层广泛流通,各类知识得以广泛传播。因而,“隶变”对于传播学的意义在于,带来了传播速度与传播效果的提高,也为人际的信息交流与史料的文本流传提供了更大的便利。
(二)汉字楷化阶段
“两汉时代通行的主要字体是隶书,辅助字体是草书。大约在东汉时期,从日常使用的隶书里演变出了一种简便的俗体,我们姑且称之为新隶体。到东汉晚期,在新隶体和草书的基础上形成了行书。大约在汉魏之际,又在行书的基础上形成了楷书,楷书出现后,隶书和新隶体并没有很快丧失它们的地位。经过魏晋长达三百年左右的时间,楷书才最终发展成为占统治地位的主要字体。”
汉字楷化对传播学的意义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楷书字体更加规范,更便于识读和书写,且沿用至今。魏晋之后的各朝代都有重要的文献资料流传下来,有的是文本形式,有的是刻石形式,无论是哪种形式,都是今人研究古代历史风貌的重要依据。楷书与现今使用的文字一脉相承,今人在研读魏晋之后的文史资料时,要比研读用甲骨文、金文写成的资料轻松了很多,这些文史资料的流传即是一种传播活动。
第二,唐代出现了木刻雕版印刷技术,宋代出现了活字排版印刷技术,都以楷体为使用字体,这是由楷体的特点决定的。楷体字结构明晰、笔画规范、形态端庄、美观大方,最适于雕刻印刷。印刷术的发明之所以在人类传播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楷体的出现也是功不可没的。试想,就我国而言,如果没有使用楷体,而是使用以前的任何一种字体,比如甲骨文,都会使印刷效果大打折扣,某种程度上也会造成传播效果的降低和传播发展的延缓。
(三)汉字改革时期
从汉字字形上看,文字演变的历史其实也就是汉字不断简化的历史。“汉字中的简体字由来已久……唐宋以后简体字逐渐增多,因为简体字易于书写,在民间尤为流传,在古代的字书、碑刻、书法、简牍、话本中都可以看到简体字。”然而,繁体字、异体字并没有被废除,造成长期以来繁简字、异体字共用的混乱局面,这是对信息与知识传播的障碍,不利于传播事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于1954年12月成立直属国务院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1985年12月16日改名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开始进行文字简化的工作,并于1964年发行《简化字总表》,1986年10月,经过对该表的调整与修正,重新发表公布。从此,汉字的使用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关于汉字改革对传播学的意义,我们不妨做一个假设。在现今社会的背景下,在繁简字、异体字大量存在的文字系统中,人们在看书、读报、上网查看信息等诸多方面将会遇到何等的麻烦,媒介的传播效果又会受到何等的影响。因而,新时期汉字的改革,不仅为人们的学习、生活提供了便利,同时也是对传播发展的重大贡献。
综上所述,文字是人类交往、生活的重要工具,也是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文字的发明则把传播从这种口耳相传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并置于时间的绵延之中。通过文字,人们得以在任何时候同任何人包括素昧平生的人,建立现实而非幻想的传播关系,借助文字相隔千年万里的人也有可能沟通思想、共享信息。”汉字演变与简化的过程,也是不断推动传播发展过程,主要体现在信息流通效率的提高和推动文化传承等方面,在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裘锡生.文字学概要[M].商务印书局,2007.
[2]廖才高.汉字的过去与未来[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
[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一卷)[M].高等教育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4]戴元光.21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传播学卷[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5]宋诗芬.汉语言文字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李彬.传播学引论[M].新华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