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融合对新闻传播的影响探究

2014-08-15

传播与版权 2014年3期
关键词:公民媒介受众

□ 张 蕾

当下,各种媒介都通过自身的不断改进来争取更多的受众。除了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互联网、手机、DV、平板电脑等新媒体的蓬勃发展日益被大家所关注。在新媒体发展的过程中,媒介走向了融合,从新闻传播的内容到新闻传播的手段再到新闻传播的对象,媒介融合所带来的变化牵动着整个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

一、媒介融合的基本特征

(一)媒介融合的界定

媒介融合这一概念的最早提出者美国马赛诸塞州理工大学的伊契尔·索勒·普尔认为:“媒介融合就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中国人民大学的王菲是这样定义的:“媒介融合是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背景下,以信息消费终端的需求为指向,由内容融合、网络融合和终端融合所构成的媒介形态的演化过程。”这些释义都无一例外地强调了技术的作用。

(二)媒介融合的特征

1.技术化与全能化。数字技术的成熟成为传统媒介融合成一体、发挥各自优势的福音。各类型媒介通过新型媒体可实现汇聚和融合,努力去寻找技术支持的接受终端,将报纸、收音机、电脑、手机等信息终端的功能以及特点汇聚于一体。例如苹果的一系列产品将各种信息融于最具便捷性的终端之上,继而多家厂商开始研发多功能性的终端,使微博等方便快捷的交流平台可以通过一个小巧易用的终端实现,无疑对“微时代”的到来提供了技术方面的保证。与此同时,媒体的交融也表现出文化汇聚的多元性,成为全能文化的形态,融入政治、经济、娱乐、文化等生活的各个角落。

2.渠道融合与内容融合。媒介融合的途径有很多,传播渠道的融合是指原来不同形态的媒介产品传播途径的融合和联通。“具体来说,传播渠道主要涵盖的是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各种图文、影像和声音信息通过统一的数字格式标准,以数字化的形态通过上述网络分发给不同的受众。”而这也恰恰是内容融合的表现,尤其在一些电视综合新闻节目中得到了体现。由王小川、任良韵等人主持的《超级新闻场》融新闻播报、服务咨询、评论和故事为一体,用特色的表达方式整合全天资讯,报道新闻热点,这正是依赖于多点触摸主播系统,它不仅将文字、声音、图片和视频同时展现,还可以通过双手的操作,自由地选择、缩小、放大和旋转图片以及对视频进行截图和批注,这样的方式不只直观表现节目的观点,也体现了当前新闻传播的创新意识以及便捷化和通俗化的特点。

3.集约生产与全民写作。媒介融合改变的还有传播模式,多种媒介的新闻传播活动整合进行,多媒介联合经营达成组织之间的合作。过去,新闻传播业务所使用的媒介很单一,技术手段也不够,而全方位运用技术手段的“融合新闻”就是用多媒体、多渠道的传播方式传播新闻的很好实例,它整合了很多形态的媒介。在内容方面,全体总动员的写作时代已经到来,生产新闻的不再只有大型的专业媒体,作为个人也可以单独采集与发布新闻信息,微信等平台的产生给受众提供了公共话语空间和圈内私密空间,每个个体都是新闻的制造者。这不仅是对传统受众地位的颠覆,也充分说明媒介融合带给整个新闻传播很大的影响。

二、媒介融合创造新型新闻

(一)全民写作时代的公民新闻

1.公民话语权挑战受众传统定位。目前,“公民新闻”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相关解释为:“‘公民新闻’也称为‘参与式新闻’,它是公民在搜集、报道、分析和散布新闻以及信息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的行为。”“公民新闻”体现着新闻信源结构和新闻传播主体的变化,也充分说明了受众地位的转换。在新媒体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受众一改往日的被动地位,拥有了主动的选择权,并获得了一个崭新的“新闻报道者”的角色,自己编辑内容、主动参与传播。

延安车祸现场微笑局长被曝拥有11块名表等新闻都是网友的“功劳”。还有2013年多起城管暴力执法案件均由热心网友将其视频及具体内容上传至网络等公众平台,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作为新闻报道者并获取第一手资料的不是挂有记者证的记者,而是普通公民。公民参与到新闻活动中不代表任何利益团体,甚至不会考虑主流媒体的舆论导向,所以可以更有力地还原事实的真相。这不仅是对新闻话语权被少数精英操控的挑战,甚至在有些情况下,公民成为舆论的引导者。传统媒体对新闻信息的“议程设置”功能大大减弱,任何一位公民都可能成为信息的来源。

2.公民新闻选择凸显新闻价值新标准。对于社会热点,公民热衷发表自己的想法,甚至利用媒介成为传播者。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新闻信息都会引起人们的关注,网络中的复杂信息会被筛选,这体现了“沉默的螺旋”作用的发挥,少数人的意见会被舆论抢占到上风从而逐渐沉默。可无论传播什么样的新闻信息,传播者都有一个新闻价值的标准。

“新闻价值是指一个事实本身所包含的引起社会各种人共同兴趣的质素,是人们衡量新闻的尺度和标准。”新闻价值具体包括事件的时新性、趣味性、接近性、显著性和重要性。在非职业的新闻工作者参与传播的过程中,接近性成为第一要素,其次是对趣味性的追求,无论是发布者个人还是能接受到信息的人,其兴趣点都影响着新闻的选择,时新性相对于前两条则显得没有那么重要,而对于重要性和显著性,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对于二者也就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3.精英媒体与个人媒体进入微时代。从少数人生产、少数人消费的精英媒体到多数人生产、多数人消费的个人媒体,人类进入多元话语时代。微信、微博即时、公开、互动的特性做到了出类拔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一定程度的话语自由,还丰富了人们的社会角色,新鲜图片即时上传,最新消息随时播报,名人新闻随地收听,逸闻趣事随处可得,朋友圈内快乐分享。微时代的到来,不只是人们手中高科技产品的微化,人与人的距离也在缩小,在个人媒体平台上,每个人都是平等的。

2012年,网络媒体打造大型政协微博议政平台,开启“人人都是参政者”的新阶段。“两会”期间,受众与政协委员即时互动,最快捷的两会报道往往不是来自于报纸、电视、广播或其他任何媒介组织,而是来自于政协委员的微博。“普通民众可以借助现代网络的技术主动地加入到传播活动中,这就是‘参与式新闻’。”便捷的终端和平台给微时代的传播带来了无限大的空间,每一个公民都可以成为微时代下的“小记者”。

(二)媒介融合打造融合新闻

“‘融合新闻’又称为‘多样化新闻’,主要指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新闻传播活动。”报纸、电台、电视台、网站及手机等不同媒介在一个信息操作平台上实现了联合,各传播媒介从各自独立经营转向多种媒介联合经营,尤其体现在新闻信息的采集、发布上。

在我国,已经有一些传统媒介利用新媒体进行新闻传播的改革,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果。2011年9月份,河南日报报业集团联合河南移动举办“对话何平”活动,以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十报两刊三网站的媒体资源和5000万河南移动用户为依托,还有飞信、微博、139邮箱等新媒体,打造新旧媒介合作的平台,既减少人力、资金和设备的投入,还降低了新闻的生产成本。而且媒介融合后的又一大好处就是可以利用不同媒介类型的介质差异共享资源的同时,把相互之间的竞争化成合作,真正实现做大做强。

三、建立良性培养机制,构建全民和谐传播

“媒介融合”的快速发展,不仅给传统媒介的传播带来巨大的影响,也带来极大的机遇和挑战。中央电视台、上海文广集团等相继展开新媒体业务,但是在开展新媒体业务的同时,监管缺失的问题日益突显。如记者专业素质不高,政府监管力度不强,公民自觉程度不够,结果导致假新闻满天飞,想出名靠人捧,出事了管不了等诸多问题。在新媒体发展、公民参与增多的媒介融合大背景下,亟须构建一个和谐传播的社会。

(一)加强对记者专业素质的培养

“媒介融合”时代缺少的是适合媒介融合大背景的“全媒体记者”,也可以说是“全能记者”。除了要熟悉采编设备、提升写作能力外,还要提高外语水平,学习跨文化传播,确立正确价值观。

新闻事业本身并不是政治,但它却又有很强的政治性,由于所持的政治态度、价值观念、兴趣爱好的不同,在报道中会有意无意地反映出一定的倾向。新闻人需要拥有一双慧眼和一个好的头脑,挖掘出真正值得报道的信息。这不仅仅是靠新闻工作者独有的新闻敏感,还应在遵循党性原则的前提下不忘群众性原则,把“以受众为中心”作为职业理念,做好新闻报道工作,用心与受众交流,提供优质的新闻。作为记者还要学会用各种先进的设备获取新闻线索,以最快的速度将杂乱的信息整合呈现,还要提供有价值的解释、观点和背景,帮助受众更好的理解。同时,新闻人才要坚持新闻的真实性与新闻的时效性,在第一时间报道真实的新闻。

(二)加大新闻舆论监督的力度

自由不是绝对的,在新闻被自由传播的同时,如何形成一定的秩序是当前难题。在媒介融合的时代,“议程设置功能”和“把关人”的作用确实有所减弱,监管的难度相对加大。

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都曾发表公告,在一段时间内暂停微博评论功能,并对信息进行集中的清理。这样大规模的业务调整是政府和媒体加强监管的强有力的实例。政府和传媒主体应主动引导传播的内容,业内人士与有关部门更应该对媒体进行舆论管理。对于媒体要加强引导、注重示范,比如:鼓励政府网站和公益机构等开设博客;在平台发布消息和上传图片时自动屏蔽不良文字;定期审核不符合发布条件的文件并由相关负责人删除等。

目前来看,法律的出台是较有难度的,依靠政府和传媒主体的监管来限制使用者的思想和行为也是不现实的,公民学会自觉很有必要。在新媒体传播中,个人在现实社会的活动空间范围逐渐缩小,在虚拟社会的信息交流空间却大大地扩展了,处于一种没有社会约束力的“匿名”状态中,这种状态使他失去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在一种“法不责众”心理的支配下,做出种种宣泄原始的本能冲动的行为。权利和责任是相伴而生的,当人们享受到社会赋予他们的传播权利的同时,公民要加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这是建立和谐传播秩序的当务之急。

媒介融合影响的不只是新闻传播的内容、方式和手段,还影响到整个社会和谐的发展。怎样在不影响 “议程设置”功能发挥的前提下确保受众转向“传者”的地位,确保新闻的真实性,避免私人信息被人窃取等很多问题都值得人们探究。人们认识到科技进步带给生活的便利,也要认识到与此同时存在的问题,政府主导新闻传播主体自律,为打造和谐传播共同努力,这样才能营造一个良好的新闻传播环境。

[1](澳)奎因,(美)费拉克.媒介融合——跨媒体的写作和制作[M].任锦鸾(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2]王菲.媒介大融合·数字新媒体时代下的媒介融合论[M].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

[3]郭嘉.三网融合背景下传媒产业媒介融合趋势探析[J].思想战线,2010(36).

[4]钟恩洪.浅谈“公民新闻”的发展[J].新闻窗,2007(3).

[5]牛光夏.由新媒体催生的参与式新闻探析[A].新媒体:竞合与共赢[C].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6]王胜.试论网络融合新闻对新闻传播的影响[J].科学与财富,2010(7).

[7]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三版)[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8]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公民媒介受众
论公民美育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