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休克的临床治疗体会
2014-08-15张军红
张军红
(宁夏回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儿科 750001)
休克在新生儿中也较为常见,属于一种常发的新生儿急症,严重时直接导致新生儿死亡。新生儿在发生休克时通常发病急,发展快。对于已发生休克的新生儿需要进行及时救治,避免死亡。对于疑似患有休克症状的新生儿需要对其做好及时有效地评价,及早抢救和治疗,避免发生意外。本研究中,为了探讨新生儿休克的发病原因、特点和治疗方法,提高治疗效果,我们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新生儿休克患者42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研究中,随机选取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间我院收治的新生儿休克患儿42例,其中男36例,女6例;足月儿34例,早产儿8例,患儿日龄范围分布在1-28d,平均日龄为13.4±1.2d。患儿体重范围分布在1400-4000g,平均体重为2303.5±131.2g。其中7例伴随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18例伴随感染性肺炎,6例伴随颅内出血,4例伴随缺血缺氧性脑病,4例伴随败血症,2例伴随出血征,1例伴随坏死性肠炎;研究中所有患儿的性别、年龄、休克程度等数据资料,差异不显著,可以纳入研究使用。
1.2诊断标准本研究中对休克患儿均进行以下检测:首先对所有患儿进行动脉血气分析,对患儿的血电解质(钠、钾、氯、钙)和血糖进行测定、对血常规和血小板进行计数统计,对患儿的凝血功能及肾功能进行检查,对患儿进行心电图检查判断其心率是否正常,是否存在心肌损害,对患儿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判断其心功能及结构有无畸形与异常分流,对患儿进行中心静脉压(CVP),做好心功能不全和低血容量休克鉴定。其中对于伴随有呼吸窘迫综合症患儿进行胸部X线检查,以便进一步确诊。
1.3临床症状本研究中42例新生休克患儿,在进行急诊救治时,患儿皮肤均表现苍白且有花纹,其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增长,患儿肢体凉且肢张力降低,部分患儿出现嗜睡甚至昏迷,血压下降,其中足月儿收缩压低于6.5 k Pa,早产儿收缩压低于5.2 k Pa,患儿的心率较快,心功能不全且心音低钝。对于伴随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出血、急性肾衰竭、消化道出血、麻痹性肠梗阻等,通常其病情难以回逆。
1.4治疗方法 在对患儿进行救治时,需要明确患儿病因,在救治过程中,对其脉率、氧饱和度、血压、呼吸情况和意识情况进行观察,并且对其皮肤色泽和肢体温度做好监测,对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尿量也做好记录,仔细观察患儿的各项生命体征。对扩容低血容量性休克或感染性休克患儿进行救治时,需要根据患儿病情具体情况对其首先进行30 min静脉滴注等渗晶体液10 mg/kg,然后以同样速度滴注5%白蛋白、血浆等胶体10 mg/kg。在救治过程中,对于失血患儿同时给予全血处理,当患儿的CVP值大于0.67 kPa以上可停止上述处理。在休克患儿中,较容易出现酸中毒代谢,这是由于患儿休克时其代谢性酸中毒与组织灌流不足,当其缺氧时极易增加乳酸的产生,再加上肾灌流不全,阻碍了患儿体内酸性代谢物的排出,因此需要对其采取5%碳酸氢钠进行治疗,治疗时首先根据患儿体重计算用量,然后推入静脉进行治疗,当患儿PH值大于7.25时可以停止治疗。在治疗中,对于呼吸性酸中毒则需要保持患儿呼吸通畅,也可以借助机械进行通气,改善患者的通气状况。在此期间,需要对患儿采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氢溴酸山莨菪碱、纳洛酮药物治疗。其中多巴胺0.5—4μg/(m·kg),改善患儿的肾、肠系膜及冠状血管血流情况。对于心源性休克患儿,采取多巴酚丁胺每分钟5—10μg/(m·k)g,增加心排血量。对于感染性休克患儿,采取氢溴酸山莨菪碱0.2—0.5 mg/kg静脉注射,血压正常时停止注射,当其经过扩容纠正治疗时血压仍未正常者,可以采用纳洛酮(0.1—0.3 mg/kg)进行治疗。
2 结果
在本研究中,新生儿休克患儿主要原因是心源性休克,经过上述一系列综合治疗,其中25例患儿在休克6小时内治愈,8例患儿休克在6—12小时内治愈,3例患儿休克在12小时反复发作,由于其他原因停止治疗4例,死亡2例,治疗成功率85.7%,治疗效果显著。
3 讨论
在新生儿急症中,休克是常见的一种,主要指患儿因为受到急重症损害而使其重要器官的微循环灌流量不足,有效循环血量降低及心输出量减少,其细胞所需要的氧和营养物质急剧下降以下,超过细胞的耐受程度,并发生代谢产物积聚,使其细胞结构和功能受损,最终导致脏器功能不全。新生儿发生休克时,通常会出现低血压、尿量减少、心动过速、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皮肤花斑、肢体凉、脉压差小、呼吸暂停、呼吸急促、代谢性酸中毒、脉搏细弱等表现。引发新生儿发生休克的常见原因有:感染性,例如常见的败血症、重症肺炎、宫内或生后病毒感染;心源性例如常见的泵衰竭、心肌炎、心肌病、心脏功能或静脉回流障碍,某些先天性心脏病,低血糖、低血钙致代谢性心肌损害等;低血容量性,例如常见早产儿脑室内出血、失血性贫血,胎儿2胎盘输血、胎儿2母体输血、双胎之间胎儿2胎儿输血、肺出血及新生儿自然出血症等;窒息性等。另外,窒息缺氧也是引起患儿发生休克的原因之一。国外报道,新生儿生后3内发生的休克约50%由围生期窒息缺氧引起。而在我国北方,其中由寒冷损伤引起的低体温、寒冷损伤综合征引发患儿休克也较为多见。为了探讨新生儿休克的发病原因、特点和治疗方法,提高治疗效果,我们随机选取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间我院收治的新生儿休克患者42例,对其采取一系列治疗,包括病因治疗、酸中毒代谢治疗、扩容治疗、药物治疗,治疗结束后,25例患儿在休克6小时内治愈,8例患儿休克在6—12小时内治愈,3例患儿休克在12小时反复发作,由于其他原因停止治疗4例,死亡2例,治疗成功率85.7%,治疗效果显著。因此在治疗新生儿休克时,需要分析和明确新生儿休克的特点和原因,采取合理的治疗方法,提高休克的救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