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区域城市组群区域旅游发展对策研究——以红河谷城市组群为例

2014-08-15张菊芳

武汉商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组群旅游业区域

张菊芳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0)

旅游业既是一项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又是一项经济性很强的文化产业,还是一项关联性很强的产业,必然随着城市组群的建设得到快速发展,而且会成为城市组群建设的有力引擎。以“大旅游”理念指导城市组群建设,在城市组群建设中不断释放旅游业正能量,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以红河谷城市组群为例,着重就小区域城市组群区域旅游发展对策进行探讨。

一、红河谷城市组群区域旅游发展现状

(一)红河谷城市组群的提出。2012年6月,湖北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加快推进汉江经济带开发,建设襄十随城市群战略。作为襄十随城市群建设的一个单元,早在2011年,襄阳市委、市政府按照“一元多层次”思路,已经着手打造老河口谷城城市组群,编制了《河谷组合城市发展战略规划》;2013年8月,由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牵头举办了红(丹江口)河(老河口)谷(谷城)发展论坛,三地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红河谷城市组群建设正式拉开帷幕。

(二)红河谷城市组群特征。湖北省丹江口市、老河口市、谷城县三地依汉江毗邻而立,水相通,地相接,习相近,人相亲,产业结构有相同部分又各有特色,且同处南水北调工程影响区,建设城市组群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基础。相较于长株潭城市群、武汉城市圈等,红河谷城市组群规模小、层次低,相对竞争力不足;但也存在城市发展成熟度低、发展潜力大,城乡易于融合等优势。一是没有经济上的中心城市,三地均是县城规模,经济实力相近,人口规模相差不大,人口均在50万左右。二是没有地理上的中心区域,三地沿汉江承接,地理位置基本呈三角形态势。三是具备形成组群式城市的潜力,但近期实现可能性小。[1]

(三)红河谷三地旅游发展优劣势分析

1、优势分析。三地旅游资源丰富、一脉相承。丹江口市最著名的有丹江口大坝,以及丹江口水库“,天下第一仙山”武当山,加上散布于全市境内的“均州八大景”,风景区面积占全市总面积1/10。老河口市境内有梨花湖、国民政府第五战区长官司令部旧址、洪山嘴万亩梨桃园等丰富的旅游资源,2010年被省政府确定为“绿色经济,生态宜居”的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城市。谷城县青山碧水,生态宜人,国家级森林公园大薤山、寺承恩寺、南河“小三峡”等旅游胜地汇集,被誉为“绿色生态之乡、避暑度假天堂”。三地均有联系密切的楚文化、三国文化等文化底蕴,许多文人墨客在三地留有遗迹、旧址,众多的人文景观相互衔接。同时,三地地处鄂西北汉江中游,鄂、豫、陕、川四省汇集要地,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明显。公路运输四通八达,一条国道(316),两条省道(汉孟、汉十)和汉十高速公路横跨,襄渝、汉丹铁路穿境,交通便利。

2、劣势分析。一是三地旅游资源深度开发不够,品牌效应不强。从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来看,三个城市都有各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具有发展旅游业的物质基础。但对照旅游经济指标分析,除丹江口旅游发展有一定的规模和市场外,谷城、老河口旅游还有待加强。在具体旅游景点上,武当山旅游开发呈一枝独秀状态,包括丹江口水库在内的生态旅游,以及人文旅游等都开发不够。三地旅游市场普遍存在旅游产品结构不合理,单一、老化,差异化不明显等问题,没有形成特色和品牌,市场竞争力较差,旅游产品质量提升空间很大。

二是三地旅游业关联度不够,市场竞争力较弱。由于行政隶属等因素影响,长期以来,尽管在自然、人文旅游方面有较强的承接关系,但并没有形成良好的合作模式,而是各自为政、单打独斗,龙头景区没有带好“头”、关联景区没有形成“串”、区域景区没有抱成“团”,极大地削弱了竞争力,没有形成较强的旅游企业及旅游文化产业。

三是景区建设与城市统筹不够,没有形成合力。三地城市建设均没有充分突出当地特色,没有充分展示文化底蕴,城市形态、城市布局、城市街区、城市建筑等形象载体,缺乏特色文化元素的注入,难以找到个性化文化符号。城市与自然山水没有很好地融合,城市和景区没有形成有效互动,基础设施建设与绿化、美化配套改造,在规划设计和具体建设时,都是单项、分离推进,城市功能没有很好地拉动周边景区,景区建设也没有成为城市品质提升的有力支持。

二、红河谷城市组群建设对旅游发展的积极作用

当前,区域旅游合作已经成为世界旅游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开展旅游合作可以有效避免各地区旅游经济的同构性,以及旅游特点不突出、旅游资源重复性开发等问题,通过产业协作和空间协同以整合区域发展的资源要素,发挥“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应[2]。红河谷城市组群建设为当地区域旅游合作提供了一个更坚实的平台。

一是可以促进区域旅游经济一体化,有效降低资源配置成本,使区域旅游资源的整体优势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红河谷区域内中原文化,楚文化,汉水文化,道教文化交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具有古今弥漫,中西合璧的特质,打造红河谷旅游一体化,不仅可以使本区域旅游资源能量得到最大限度释放,而且可以作为红河谷城市群建设的重要引擎。

二是可以形成新的宣传名片,进一步扩大该地区影响力。红河谷三地都有一些全国有卖点的旅游资源,分兵作战则形不成吸引力,如果形成区域优势,就是一个很适合的小范围短期旅游目的地区。通过整体包装营销,成为本地域发展的窗口,畅通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提高本区域的全国化指数。

三是旅游可以成为城市组群建设的指导理念,发挥更大作用。红河谷城市群建设刚刚起步,如果一开始就用旅游文化的理念发展产业,用景区的标准建设城市,那么,红河谷城市群将会成为一个更高层次的旅游产品,形成具有本地特色核心吸引力的宜居、生态城市群。

三、红河谷城市组群旅游发展对策

(一)发展思路。在红河谷城市组群建设起步之机,对于三地旅游业可以说是一个极佳的发展机遇期,也是充分凸显旅游理念作用的战略发展期。在确定旅游发展思路上一定要有“大旅游”观念,秉持科学、可持续理念。一是不能把旅游当做一个产业来做,要通过发展旅游提升城市组群影响力。红河谷城市组群规模小、层次低,通过经济实力很难形成影响力,而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品牌,则可以很快脱颖而出。二是不能为了旅游去做景区,要从旅游的角度提升整个城市组群的品质。红河谷组群建设目前如同一张白纸,要从一起步就确定文化城市、旅游城市战略目标,在城市建设中有意识地融合文化元素,满足人们观赏旅游、休闲体验和文化享受的多元化需求,使城市融合旅游功能,使景区兼具城市功能。三是不能脱离区域实际,要在更大的区域内对标定位。红河谷城市组群是一个范围很小的区域,发展旅游业必须准确定位,统筹分析研究影响发展的各种因素,把红河谷城市组群旅游发展放在襄十随城市群、放在汉江经济带、放在湖北、放在全国的总体格局中思考、研究和推动,在大格局中找机遇、找坐标,既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能自足自满。坚持以国际视野、科学精神、战略思维认识、建设、发展红河谷旅游。

(二)整合模式。城市组群旅游发展,既涉及旅游资源的整合,同时也涉及旅游资金、旅游客源市场开拓、交通、信息、人才、技术等要素的整合。

各种因素中,最基本的是旅游资源整合。旅游资源作为旅游业的主要内容,是区域旅游业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要素。旅游资源整合就是以旅游产业的供应链和价值链为基础,以游客的消费过程为依据,把能够使相互间实现价值增值的相关旅游企业联合起来,内化交易成本,以物美价廉的旅游产品奉献给游客[3]。红河谷三地依据一条汉江紧紧相连,最理想的整合模式就是以旅游产品生产和市场拓展为核心、以旅游线路组织为纽带的旅游合作模式,具体分析,一是以武当山为龙头,打造道教朝圣旅游黄金路段,把武当山——武汉路段游客吸引在沿途;二是以襄阳古隆中和南阳卧龙岗连接点,打造以三国文化为重点的人文资源旅游带,同时涵盖楚文化,以及以贺龙司令部、李宗仁故居等在内的抗战文化;三是以汉江为依托,打造汉江上台景观旅游带,将南河景区、薤山以、百花山森林公园以及丹江口水库等沿途景区串起来,满足现代人回归自然生态的旅游需求。

同时还可以辅以旅游投资和项目开发为手段、以打造旅游品牌为目的的旅游合作模式,和旅游人才交流为形式、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为内容的旅游合作模式。形成多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整合模式,打造魅力红河谷旅游圈。

(三)方法步骤。第一,要做好空间区位分析。旅游业的形成与发展与区域区位密切相关,良好的区位优势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可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进程。要充分进行旅游统计,科学量化本区域旅游对经济或社会的贡献,对现有红河谷城市组群旅游资源进行详细调查,分析旅游资源类型和空间分布特征,科学合理进行旅游产业定位和布局。在分门别类的基础上,找准各自位置,科学确定发展目标。

第二,要统筹发展规划。按照系统论观点,在整体上确定本区域旅游定位,然后根据三地区位分析,统一规划各个较小区域之间的关系;按照中心—边缘理论,科学确定本地旅游中心、次中心以及更多的低级中心,确保形成良好的辐射、递补、共赢效果;中心—边缘结构,通过发展中心,带动边缘,实现中心区与边缘区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协同发展[4]。

第三,要坚持稳妥渐进推动。城市组群旅游发展具有产业成长的本质属性和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推进发展中一定要注重遵循市场规律,在当前政府层面达成一致的情况下,进一步完善调动企业参与动力机制,发挥引导与服务功能,治理优化环境、协调企业间利益关系,使企业在良好的竞争市场环境中推动旅游发展。

(四)保障机制。建立完善的旅游合作保障机制是实现区域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的理性选择和必由之路。

一是政策层面加强保障。三地政府间要开展全面、宏观的引导、监督、协调、服务和裁决,联合协商旅游资源开发、设施建设和产业扩张,推进无障碍旅游;联合开展区域旅游形象对外宣传推广,共同组织对外市场促销;联合开展旅游市场整顿、旅游环境治理、旅游安全保障和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处理。

二是旅游服务设施保障。完善的旅游城市功能,优化的旅游环境是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三地要从旅游城市视点出发,大力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以接待设施规模与服务水平推动旅游发展,用旅游的发展带动城市功能的提升,实现良性循环。同时要强化旅游交通支持系统等旅游相关行业发展,特别是要针对当前过度依赖高速通行的特点,大力发展普通国道、乡间小道,把游客留在途中、宿在途中。

三是旅游人力资源保障。人力资源开发是旅游持续发展的关键,其开发程度直接决定了区域旅游经济的竞争实力。必须把旅游人才建设贯穿旅游发展全过程,注重吸纳、培育各类旅游人才。

[1]湖北社会科学院:《湖北红河谷城市组群发展战略可行性研究》调研报告.

[2]李树民.区域旅游合作的行为模式与动力机制[J].北京.旅游学刊,2005,20(3):27

[3]朱银娇、袁书琪.论旅游区位对区域旅游市场的影响[J].福建.福建地理,2005,20(4):34-35

[4]孙冬玲.无障碍旅游——区域旅游合作新形式[J].甘肃.甘肃农业,2005(8):56.

猜你喜欢

组群旅游业区域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73个传统建筑组群组团出道!带你活进从前的慢时光
分割区域
“组群”“妙比”“知人”:小学语文古诗群文阅读的三个途径
重庆武隆:贫困人口依托旅游业脱贫
QC新七大工具之五:矩阵图法
对烟台市旅游业发展的探析与思考
中国旅游业2017的风往哪吹?
磁盘组群组及iSCSI Target设置
区域发展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