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网络课程的教学有效性
2014-08-15卜树坡
金 薇, 卜树坡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104)
随着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多数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学资源短缺问题,这已经成为这些高校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瓶颈。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快捷的同时,也为信息时代的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内的应用引起了教育的变革,使我们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开展教学活动成为可能。由此引发了一种全新的教育形式——网络教育的产生。这种全新的教学、学习方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支援和配合,是打破教学资源的限制,提高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的重要手段。网络教育已经成为教育大众化、民主化、终身化的一种教育形式和有效途径。
网络课程是指在现代网络信息环境下,教师利用网络向学习者传递教学信息,学习者则通过网络获取知识的教学活动的总和。简单说来,就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网络课程包含两个部分:一是网络课程教学内容,二是网络课程教学支撑环境。网络课程教学内容与一般的传统教学课程内容基本一致,而网络课程教学支撑环境是网络课程所特有的,区别于传统课程的教学环境,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特指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资源以及在网络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
如何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与网络资源,发挥网络课程的优势,使之更好地为传统课程教学作补充,需要了解网络课程的特点、模式、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 网络课程的特点
1.1 资源共享性
在传统教育中,由于各地的实际教学条件、教学资源情况千差万别。而网络教育可以把全国的优秀师资汇集到一起,甚至可以使实现全球性的资源共享。通过Internet,为学习者提供方便、快捷的资源共享。
1.2 学习自主性
学习者可以按照教学目标和学习要求,根据自身的学习特点,采取适当的学习策略,进行网上学习活动,通过网络课程的学习评价平台,获得反馈信息。
1.3 课程开放性
网络课程不仅可以为学习者展示针对某门学科固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还可以链接到整个Internet上与该学科相关的资源,使学习者能够全方位地获取所需的信息资源。网络课程的开放性也体现在学习者可以对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进行重组和改造。
1.4 学习协作性
网络课程通过聊天室、答疑板、论坛等途径把不同地区的学员链接在一起,学习者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进行交流研讨。学习者的问题可以快速得到细致的解答,同时还可以查看别人所提的问题,弥补自己学习中的不足。此外,网络课程中还可以利用软件工具进行协同工作,使学习者与教师之间实现一对多、多对多的信息交流。
1.5 交互性
网络课程能让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下进行交互学习。网络课程改变了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等的单向传递方式,在网络教学中,信息可以双向传递。学习者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或与教师实时聊天的形式接收教师的教学、答疑;教师则可以根据学习者随时发送的学习情况调整和改善教学。
尽管网络课程建设突飞猛进,取得了一些喜人的成就,但由于网络教育应用历史太短,可以借鉴的经验有限,网络课程仍然存在着与教育学习不相适应的方面。
2 网络课程存在的问题
2.1 课程概念模糊不清
笔者通过调研发现,很多学校并没有真正认识网络课程,而是将网络课程等同于网络课件,认为将教学课件发布在网上,让学习者通过网络学习,这就是“网络课程”了。把网络课程理解成教学内容的呈现与讲解,没有重视学习环境与学习活动的设计。
网络课程应该是某一学科的教学内容,包含网络课件,还应该有素材库、案例库、教师网上辅导、考核评价等系统。
2.2 教学内容形式单一
就所调研的学校的网络课程中,有相当一部分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大量的文字阅读,个别甚至于是教材文字搬家。有些学校注意到教学内容要多媒体化,就将主讲教师念讲稿的录像搬到网页上,换汤不换药。学习者长时间面对大量的文字或教师一成不变的讲课,很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
2.3 教学设计不够完善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提倡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习者必须自主地进行意义建构,所以情境的创设特别重要。而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很多网络课程没有给学习者设置模拟真实的学习情境,缺乏研究性学习的环节。无法让学习者进行小组交流协作、学术研讨、角色扮演等,教学以传授为主,探讨性教学环节过少。学习者在学习时,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学内容或去讨论组发表自己的一些看法,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索能力的提高。
2.4 评价系统过于薄弱
在网络教学中,教师与学习者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较少,对于学习者的学习情况,教师只能依赖于网络教学平台来实现交互。然而许多网络课程不真正具有交互性,大部分的阶段性测验都是直接给出答案,学习者对自身的错误只能根据答案来猜测问题的解决方法,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3 网络课程建设的几点建议
3.1 提高思想认识,加强技术培训
要建设高质量的网络课程,最重要的是要转变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态度问题,要使教师深刻理解教育部对网络课程内涵的描述,对教师进行网络课程方面的理论培训,让教师对网络课程有全面、科学的认识,并积极参与网络课程的建设。此外,要加强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学会相关软件、技术的使用,提高网络课程的制作能力,使更多的教师能够更好更快地适应网络教学的要求。
3.2 准确定位课程,完善教学设计
在网络课程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它的服务对象,准确地定位网络课程的目标和作用,通过这个平台能很好地提升教学质量。教学设计要站在学习者的角度,以学生为中心,以自主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使用超文本、网络数据库和动态网页编程等技术构建网络课程,让学习者在网状的知识体系中,根据自身的需求自由地选择学习内容,自己确定学习方向,真正实现发现式学习。
3.3 丰富内容形式,增强相互交流
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表现形式要丰富多样,体现出网络课程教学的多样化、丰富的学习资源的优势。基本的教学内容可以采用文字说明或PPT演示,课程的重点、难点最好能采用生动形象的表现形式如:动画、音频或视频等。
网络课程的设计还要增强相互交流的功能模块。开发如在线交流、讨论区、虚拟实验室等交流互动区,让学生感到自己学习活动并不是孤立的,给时空隔离的师生创造跨越时空的交流空间,让学生感到始终有人与自己一起参与学习,在空间上有归属感。另外,通过在线交流、讨论等方式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还可以实现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
3.4 建立导航系统,实现资源共享
网络课程建设中,导航系统对于网络课程使用的成败至关重要。要建立科学清晰的导航和查询检索系统,一个适于自主学习的导航系统应该包括:课程结构说明、课程和学习单元快速链接、学生的学习历史与状态记录、导航帮助等。提高链接的准确性,使页面切换快速、栏目跳转自如,这样都有利于学习者快捷地访问教学资源,方便地找到自己需要学习的内容,提高学习效果。
另外,很多院校都开设相同的网络课程,可以由主管部门协调,共同来完成同样的网络课程,相互交换优秀的网络课程资源,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这样不仅节约了人力、物力,还丰富自己的网络课程种类,给学生更多的学习选择。
网络课程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理论和实践活动,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共享,实现了从传统教育模式到现代教育模式的转变。我们应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解决网络课程建设中面临的问题,使网络教学随着网络技术、教育理论的发展更具生命力,实现网络教学的最大效益。
[1]梁智杰,冉利龙,万嵩.远程教育综合型网络课程开发[J].中国远程教育,2013(7):71-75.
[2]李志河,王岚,冯利星.高职院校网络教学资源库系统的研究与设计[J].中国远程教育,2013(6):69-75.
[3]郑光远,蒋逢春.谈网络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教育与职业,2005(1):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