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模式与功能研究

2014-08-15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技能型院校高职

彭 萍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 430050)

1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内涵

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院校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社会服务作为高校三大特征之一,广义的社会服务是指高校的社会功能和角色,包括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技术以及直接为社会服务等。狭义的社会服务是指高校直接为社会所做的具体服务,如科技服务、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等。高职院校有别于其他类型高校,就其社会服务的模式与功能,具体地说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内涵包括:就业转岗培训、技术研发推广与服务、文化教育传播与辐射、开展对口支援与交流,提供师资培训和促进区域内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等内容。高职院校属技能教学型高校,其社会服务的主要任务是向区域和行业提供技术技能型人才培训与培养,提供技术创新、推广和服务,实施先进文化的传播和辐射,使学校成为区域的技术技能培训中心、新技术的研发推广中心、区域学习型社会中心。

2 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的现实意义

2.1 国家政策鼓励支持高职院校加强社会服务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2010]8号)指出:培养区域产业发展急需人才,拓展社会服务功能,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面向区域开展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研发,为企业职工和社会成员提供多样化继续教育、为中职毕业生在岗接受高等学历教育创造条件,增强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能力。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指出:高等职业学校要搭建产学研结合的技术推广服务平台,面向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推进科技成果转化;面向新农村建设,提供农业技术推广、农村新型合作组织建设等服务。建立专业教师密切联系企业的制度,引导和激励教师主动为企业和社会服务。

2.2 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需要增强社会服务

高职院校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办学定位需要增强社会服务,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办学定位的重要指标。即在办学类型上,坚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方向,凸显高职特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质量、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满足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在服务层面上,坚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2.3 产业升级与转型需要高职院校增强社会服务

随着国家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快速发展,作为高职院校,在产业转型升级和我国国民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在转型的过程中,技术力量、人力资源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缺口,高职院校也必须实行自身的转型升级和全球化,不断增强社会服务,为国家建现代产业体系和实现战略目标提供优质人力资源支撑。

3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

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其内涵是为社会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支撑,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支持与推广,实施先进技术和先进文化的传播和辐射,不是单向的,而是互动的。概括起来就是向社会、区域、行业、企业提供更多的服务,主要体现在教育服务、科技服务、文化服务等三大服务领域。社会服务功能的开发与推进,将不断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其社会服务功能的特性主要体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3.1 以科研平台为载体,建设共性技术推广研究中心,大力开展新技术研发研及成果转化

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中心,作为人才培养中心、科学研究中心和文化传播中心的高职院校,具有先进的教学实验设备,具有完善的校外实训基地,具有强有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区域性技术推广研究中心,大力开展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研究及转化,出新成果,出好成果,促进市场经济的繁荣。

3.2 以“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为依托,服务区域和行业教育事业发展

高职院校利用区域优势和行业优势,整合政府的、行业的、企业的各种社会资源,以“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切入点,适应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打造品牌专业,主动发挥专业优势,服务于区域和行业教育事业发展。

3.3 加强职业教育文化建设,服务社区职业文化

高职院校与社区文化相结合,利用文化资源,教师资源与社区共享教学资源,开展有效的社会服务,促进和繁荣当地文化的进步,推动高职教育的大众化,同时为高职院校提供一个新的发展空间和生存空间,扩大影响力和领导力,加强社会对高职院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实现双赢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4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模式的多元化

高等学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功能决定了社会服务在高校中的重要地位。高职院校在“政府扶持、行业主导、学校主体”的三方联动机制下,形成了多元化的社会服务模式。

4.1 “岗证培训”社会服务模式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资源丰富,教师不仅具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还具有比较专业的应用型和实践型知识,具有文化知识传播的能力和潜质,开展面向行业企业职工的各项培训,可以为企业提供短期技能培训和考证培训,提供各种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

4.2 “实训基地共建”社会服务模式

高职院校通过与企业共建实训实习基地,通过各项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的建设,使之成为开放共享型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源,改善校内实训设备和实训环境,提高基地生产性仿真化程度,实现生产过程与教学过程对接,提升了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技能的熟练度,同时高职院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利用实训基地的有效资源,进行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与推广,使科研成果直接为行业企业服务,实现科技成果产品化。

4.3 “订单培养”社会服务模式

高职院校加强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结合企业实际需要,以订单培养方式,与企业签订联合培养协议,参与一些企业的技术研究项目,双方共同进行课程开发,制定课程标准,满足生产实践和技术要求,直接为企业培养所需要的人才,缩短了企业新员工上岗熟练操作时间,减少了企业人才培养培训成本。

4.4 “对口支援”社会服务模式

为加快高等职业教育繁荣发展,促进高职教育整体的发展水平提升,实现区域内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目标,通过开展对口支援社会服务,在共享发展成果、共建专业课程、联合培养教师、联合培养学生等方面,加强各合作院校之间的学习与交流,增强了院校核心竞争力,有效地发挥院校之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相互辐射、相互促进的作用,为共同做大高职教育市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5 “经济实体”社会服务模式

高职教育逐步转向集团化办学,职教集团是社会教育资源和高校教育资源有机整合的共同体,以 “校企合作”方式,以技术和适量资金与企业合作建立具有生产能力的实体经济单位,共建经济实体。经济实体是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互利双赢的共同体,以资本为纽带、产学研之间最紧密的合作模式,相互间提供科技服务与支持。

4.6 “技术开发”社会服务模式

技术开发的形式包括合作开发和委托开发两种。高职院校利用学校科研机构的人才、实验设施和技术力量,与企业合作共同研究、横向合作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实现产学研各方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明确技术开发中产权分配关系。

5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实践路径

5.1 理念先行,加强内涵建设,推进社会服务

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以创新的理念为基础,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加强国家支柱产业研究,加强人力资源结构研究,以产业链、专业链作为社会服务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加强学院内涵建设,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充分发挥学校的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和教学资源优势,开展全方位多种形式的社会服务活动。

5.2 建立有效的社会服务运行机制

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社会服务功能,建立长期的有效运行机制,确保产学研科研制度正常的运行与管理,通过导向机制为专业技术人员搭建多元化的社会服务科研平台,开通多样化的社会服务渠道,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多方位的利用资源、整合资源,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中“教学做”一体有效形式,在企业中寻求合作项目,将教育教学执教能力转化成科研生产服务能力。

5.3 创新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提供丰富人力资源

高职院校因随着国家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要求,根据地方经济特点、根据行业、企业、职业、岗位的具体要求,按照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的要求,加强专业建设,调整课程内容与结构,探索教材创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产业紧密对接,为社会提供丰富人力资源。

5.4 创新“订单培养”内涵,为企业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

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决定了其主要任务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索“订单培养”的内涵,按照企业要求,制定教学计划,增设企业特设课程,通过工学交替的方式,推动企业积极接受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在企业中完成教学与实训相关内容,通过深入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等形式,使学生毕业后直接成为企业“用得着,上手快”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5.5 以“职教集团”为平台,与企业寻求技术合作项目

职教集团是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知名企业和职业院校共同组建的资源共享、平等合作、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的利益共同体,随着支柱产业和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和膨胀,以“职教集团”为平台,建立面向行业企业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与企业寻求技术产品、研究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合作项目,为行业企业提供专业的共性技术服务,构建与企业间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联合体或经济实体,实现社会服务工作成效。

5.6 以资源共享为抓手,开展对口支援与国培项目

对口支援与国培项目是政府部门政策性行为,旨在通过项目开展与合作,在学术交流、科研项目、人才培养、校企合作、专业建设、教师互访、资源共享等方面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服务,进一步促进高职院校内涵发展,提升专业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助推专业教师社会服务能力。

6 结 语

近几年,随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模式不断地多元化,功能也不断地完善,社会服务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社会服务是一项长期坚持的工作,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方的通力合作,需要从内部和外部制度和机制建设着手,探索社会服务实施有效途径,扎扎实实推进和加快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最大限度的服务好地方经济和社会民生。

1 唐智彬等.论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机制创新[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2 雷久.相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6)

3 李秀梅.高职院校区域经济服务模式创新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3)

4 徐 斌,王常红.浅谈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J].山东水利职业学院院刊,2012(2)

5 陆妙燕.关于供需视角下的高职社会服务发展模式[J].职教论坛,2012(5)

6 王树华.关于高职院校加快社会服务制度建设的思考[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

7 刘 丽.构建社会服务平台 提升社会服务能力[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

8 杜佩莲.我国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不足及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09(2)

9 张效民.基于社会服务视角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辐射与带动[J].职教论坛,2009(9)

猜你喜欢

技能型院校高职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农村技能型供水管理人才培养浅析
文化育人——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