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基本职业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2014-08-15李洪渠
李洪渠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
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有较高职业能力的高技能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在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一线工作的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型人才,以适应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现代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当前,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已成为共识,企业也普遍反映希望招聘“能力强”的毕业生,许多高等职业院校把“能力为本”作为办学理念。虽然有许多学者对学生能力培养进行深入研究并有许多学校进行了实践探索,但是系统、全面地进行能力训练的方法设计和实践总结还很不足,学生能力欠缺特别是基本能力不足成为制约学生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1 基本职业能力的内涵
能力是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须具备的本领。掌握知识、具备素质的同时,要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履行职责、创造效益还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力。从教育培养的角度,能力可以分为专业能力和基本能力。专业能力是应用专业知识、经过专业训练所具备的解决本专业问题的能力,也可以理解为特殊能力。而基本职业能力指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综合性、基础性的能力。
职业能力,就是从事某一职业时,具体的工作职责要求所具有的分析、解读、操作等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依赖一定专业和综合知识,不仅从业者掌握这些知识,更要求在工作中具体应用以解决实际问题。职业能力固然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专业能力,但更需要基本职业能力,这对完成职业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职生职业能力是指从事现代职业的能力,是心理、知识、素质、技能等在职业活动中的外在综合表现。高职生职业能力由基本职业能力、专业职业能力构成。基本职业能力是指从事社会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的、通用的能力,它具有在社会不同职业和岗位之间普遍的适用性、通用性和可迁移性等特点,是作为一个现代职业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从业能力,是学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岗位变换以及创业发展等必须具备的能力。
通过了解企业对高职毕业生要求和评价,高职学生胜任岗位需要必须具备的基本职业能力主要有以下12项:
(1)语言表达能力,即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能说、会写是一个职业人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不管从事什么职业、什么岗位,都必须经常用别人能听得懂的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否则将寸步难行。更进一步讲,还需要看对象、看场合合适地讲话,以获得别人的认可和好感。服务性岗位还需要会说标准的普通话,以体现服务的水准和质量。在日常工作中,也经常需要起草计划、方案、报告、总结,“文字功夫”是必须具备的。更重要的是,几乎所有的岗位都需要汉字书写能力,能写一手漂亮、规范的汉字会有助于一个人的职业发展。
(2)环境适应能力。一个职业人不但需要适应工作地区的气候、饮食习惯等自然环境,还需要适应艰苦的生活工作条件,更需要适应工作团队的人际环境,自觉融入团队,使自己的思维、言行符合团队文化的需要。如果没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将会感到生存遇到极大的困难。适应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反映,与个人的思想品德、知识技能、创造能力等密切相关。一个适应能力比较强的人能够很快适应新的环境,即使是在比较困难的情况下,也能够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3)沟通交往能力。沟通交往能力是指在与人交往活动中,通过交谈讨论,当众讲演、阅读以及书面表达等方式,来表达观点、获取和分享信息资源的能力,是日常生活以及从事各种职业必备的社会和方法能力。一个职业人是一个社会人,经常需要与上司、客户、同事、下属以及访问者沟通交流,传递信息、请示工作、安排部署、讨论研究、消除误解、和谐人际关系,需要有效地沟通、正常地交往、和谐地相处。
(4)团队合作能力。是指根据工作活动的需要,协商合作目标,相互配合工作,并调整合作方式不断改善合作关系的能力。现代社会分工细化,任何岗位上的人都不可能独立地完成工作,团队成为职场的工作单元,需要每个人自觉地融入团队、坚定地维护团队、有力地支持团队、愉快地进行团队合作,以提高团队效益。
(5)组织协调能力。即便是一个一线的技术或服务岗位人员,也需要有效地组织团队、及时地进行内部和外部协调,这是开展工作的基本能力。
(6)逻辑思维能力。遇事怎么看、怎么想,决定着自己怎么做。思想方法、思维模式决定着一个职业人的职场表现,需要正确地、全面地、严密地进行分析、归纳、推理等逻辑思维。
(7)信息处理能力。所谓“信息处理”能力,是指根据职业活动的需要,运用各种方式和技术,收集、开发和展示信息资源的能力,是日常生活以及从事各种职业必备的方法能力。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每个人、每个岗位都受到海量信息的包围。能不能根据工作任务以文字、数据和音像等多种媒体为基础,以文字处理、计算机、网络通讯等技术为手段,有效迅速地收集、处理信息,决定着工作效果和质量。
(8)继续学习能力。是指在工作活动中,能根据工作岗位和个人发展的需要,确定学习目标和计划,灵活运用各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并善于调整学习目标和计划,不断提高自我综合素质的能力。它是从事各种职业必备的一种方法能力。新知识、新技术不断出现,我们进入了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不论从事什么职业,不断更新知识、获取新技能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形势的需要。
(9)解决问题能力。它是指能够准确地把握事物的关键,利用有效资源,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或方案,并付诸实施,进行调整和改进,使问题得到解决的能力。不管是个人事务还是岗位需求,科学的计划安排是提高效益的前提。从事任何职业需要服从、执行,但是更需要创造性地执行。一个会动脑筋、有点子、有办法的人是职场受欢迎的人,也是在职场能生存发展的人。正确地判断、科学的决策不仅仅对决策层至关重要,对任何一个职业人都是必须的能力。每个人都时刻在选择之中,具体的言行、做事的方法是个人选择判断的结果。
(10)心理承受能力。在快节奏、重实效的现代社会,面对压力能不能乐观向上,面对问题能不能从容应付,受到批评能不能正确对待,对待表扬能不能淡泊释然,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一定的耐压能力是每一个职业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11)自我保护能力。作为一个成熟的公民,需要及时地发现隐患、有效地规避风险、科学地避免伤害、保持自身安全,除了需要较强的安全意识之外,自我保护能力十分必要。
(12)工具使用能力。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工具投入职场,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对各种办公设备、交通工具、计算机辅助工具熟练地操作使用,是现代职业人的基本能力之一。
2 当前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基本职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我们知道,知识、能力、素质是一个人职业发展的三个支柱。知识是靠读、听等渠道的学习获取的,素质是靠知识的内化形成的,而能力必须靠实际训练才能形成。本科院校由于生源质量高、学生自由支配时间长、学生社团组织比较有力,基本职业能力训练大都可以通过学生自发、自主组织完成。由于高等职业院校多数是从中专升格组建的,管理、教育力量明显不足,加上学制短、学生入学分数低、办学条件差等因素,能力训练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学生专业能力训练已经受到充分的重视,通过仿真实训、教学实习、顶岗实习等教学环节系统地进行培养,而基本职业能力培养却有着明显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系统设计不够
由于对学生基本职业能力的认识和研究不够,训练的项目、途径、方法普遍没有进行系统化的设计。高校均没有像制订教学计划那样制订基本职业能力训练计划,专业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能力也没有规定性的要求,专业教学之外的“第二课堂”也往往是注重文体活动和思想教育,没有就各项基本职业能力培养途径、方式、方法、组织领导进行有效的安排,这从根本上造成了基本职业能力训练不可能系统地实施。
2.2 全面训练不足
目前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基本能力训练大都是通过自发的、零散的学生活动实现的,没有顾及学生基本能力的全部。学生通过参加活动、社会实践、担任学生干部等,可以锻炼、训练某一方面或者某几方面的能力,在活动没有涉及的方面就造成了一定的空白,使学生基本职业能力缺项。
2.3 没有全员覆盖
高校各类学生活动丰富多彩,学生社团林林总总,许多学生在各种场合崭露头角,得到锻炼。但是,毕竟只是一部分学生得到这样的锻炼机会,另一部分总是成为观众或者旁观者。而恰恰那些性格内向、没有特长的学生一方面不能登上表演和展示的舞台,一方面又恰恰迫切需要锻炼。高校活动不能全覆盖一直没有得到管理者的重视,导致部分学生基本职业能力根本没有得到训练。
2.4 没有考核标准
学生的学业成绩有考试考核,不及格要补考,成绩不合格不能毕业。专业能力也已经被纳入考核的范围,实习实训都已计算学分。而基本职业能力没有考核标准,毕业时也没有考核结果的记载。一个成绩合格而基本职业能力很差的学生就这样一批一批地毕业走向了工作岗位。这样的考核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全面的。一个不具备基本职业能力的学生根本不具备毕业标准,而高校目前没有注意到这一点,用人单位虽然不断地呼吁,但是也无法在招聘时全面地考核把关。
3 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基本职业能力培养与训练的方法和途径
学生基本职业能力训练除了必要的程序性知识传授之外,大量的是需要通过实际活动进行行为方式的训练。我们认为,学生基本职业能力训练应遵循行为导向教学法的理念和方法。行为导向教学法是以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教育目标为方向,以职业活动的要求为训练内容,依靠任务驱动和行为表现来引导基本能力训练。
基本职业能力训练体系可以按以下的程序建构起来:①根据职业分析,构筑基本职业能力体系,就是明确完成每项职务所应掌握的职业能力目标和能力再开发的目标,以及每个阶段的具体目标,开展教育训练。②根据能力的自我评价体系进行评价,明确自己现有的职业能力。③根据职业能力自我评价和能力开发的要求,把握自己需要提高的能力目标。④根据能力提高的目标,制定教育训练的项目,构筑职业能力开发体系。⑤根据制定的职业训练项目开始有计划地实施。⑥实施职业能力训练后,通过训练项目的完成,确认其所掌握的能力,进行效果评估。
学生基本职业能力训练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改变人的行为活动及表现,因此,从教育学的基本原理来说,这种训练就应该用行为活动的方式来引导训练全过程,以实现学生行为活动的改变。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和途径来实现。
3.1 基于能力本位的课程设计
高职课程不是本科相关专业的压缩,而是根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有效地进行设计,实现“做中学、学中做”。除了目前广泛推行的生产性实习、仿真型实训、顶岗实习之外,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也应该体现专业能力和基本能力培养。课程内容上,要更贴近实际,教学方式上,要更多采用参与、讨论、动手等方式,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对全部能力的提升。只有这样,教学主渠道的综合培养功能才能实现。
3.2 建立企业文化元素的校园文化
研究型大学校园文化注重学术性、自由和开放,高等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则不同,应该更多地引进企业文化的元素,使学生受到现代企业文化和职场氛围的熏陶。比较通常的办法是邀请企业人士讲座,介绍用人单位选人用人的标准和职场案例,而更有效的办法是引企入校、模拟职场,并在学生日常生活管理和教育教学环节中引进企业管理模式,让学生亲身感受并受到熏陶锻炼,从而提高学生职场适应力。
3.3 项目作业
针对学生基本职业能力现状和需要,设计项目作业,让学生自主完成,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某种基本职业能力。如让学生确定自己的职业榜样,可以促进学生观察成功人士的行为;轮流在班级用PPT做专题报告,可以提高学生收集加工信息、逻辑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写感谢信、道歉信、求职信、项目计划书等,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陌生人拜访、说服同学接受某一观点等,可以锻炼学生的说服能力、交往能力。
3.4 专项活动
设计并组织开展全员参与的专项活动,是提高学生基本职业能力的有效方法。如课前十分钟无主题演讲,每天可以安排多人上台讲话,不善言辞的学生得到多次锻炼机会,面向公众讲话就不再畏惧。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进行事件分析、数据分析、难题破解、方案设计等,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组织更多的学生参加志愿者、义工活动,可以锻炼学生做事的能力。轮流主持班会或班级文艺体育活动,可以锻炼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沟通能力。对一个班级的学生来讲,全面地分析每个学生的能力缺项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是教育者可以采取的有效手段。还可以组织各类技能竞赛,为更多学生提供展示才艺的舞台。
3.5 职场体验
高校广泛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基本职业能力的途径之一。对高职院校学生来说,更迫切的是进行各种方式的职场体验。要求学生利用假期到企业打工一段时间,哪怕从事最简单的工作,都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要求学生通过实地考察或网络信息搜索每年了解本专业几个企业、撰写某企业人士事迹材料等,都是有效提高学生能力的手段。
4 结 语
对于一所学校来说,让全部的学生都合格,这是一个不难理解的要求,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但是在实践上真正做到让每个学生知识、能力、素质都能全面发展,却是一项艰苦的长期的工作。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基本职业能力训练,不是靠为数不多的学管人员就能实现的,必须建立健全全员育人的机制,教师、管理干部、服务人员都要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认识,积极利用自身优势参与某些项目的训练。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只有教师具备理论和实践双重素质和能力,才能有效地、经常地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基本职业能力。除此之外,还要注重引导学生明确基本职业能力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自觉地分析自身能力欠缺,有目的地进行实践锻炼,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训活动。学管系统应该注重让每个学生都要经过系统的训练,定期对学生能力现状进行研判和评估,对能力缺项学生进行再训练,并做好训练过程的记载和考核,为用人单位提供有价值的学生信息。学生毕业时,拥有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同时,还拥有基本能力训练合格证书,将有效增强求职竞争力。总之,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基本职业能力培养与训练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积极探索、各方配合,期望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参与研究和实践,促进学生全面职业化成长。
1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高等教育研究所.大学生发展与学生事务专业化[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
3 泠余生,解飞厚.高等教育学[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4 李宏飞.职业化[M].新华出版社,2007.
5 刘金同等.大学生文化修养[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