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东省优秀跳水运动员退役转型中存在的问题

2014-08-15池美兰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4年2期
关键词:竞技运动员运动

□ 池美兰(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31)

运动员“再就业”是特定时代背景下中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产物,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国家高度重视运动员再就业问题,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为运动员退役后的安置提供了条件。

1、竞技运动训练网络单一

上述存在的 “再培训 (教育)体系缺乏”、“政策传达渠道不畅通”、“运动员主动性不足”、“社会保障体系欠缺”等问都与经济运动训练网络有关,我国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长期固守封闭的训练体制,运动员的层层选拔是体育系统体制内的选拔,缺乏竞争。计划经济时代,集中力量办大事,短时期使得我国的竞技体育迅速登上国际赛事的舞台。但是,中国的经济体制转型,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重视竞争,提高效率。显然,我国的传统的竞技体育举国体制需要补充和完善,而训练体制的组织改革至关重要,如果是单一的体育组织竞争必然出现垄断,垄断体制之下,组织成员缺乏创新。如果,竞技运动训练网络建立起来,鼓励企业、事业单位、尤其是高校办训练队,运动员才有机会学习更多的文化课,积累更多的综合知识和技能。

单一的竞技运动训练网络必然缺乏全社会的资源整合,比如运动员的退役政策、社会保障问题是全社会众多部门参与的综合系统,体育系统内部组织难以解决,国际上,运动员的退役与在役的连接非常紧密,政府、民间组织和企业共同建立运动员专项基金会、系统社会保障部门、教育部门等联合网络,为运动员的退役转型提前做好准备。我国的竞技运动训练网络只有打破“一家办”,走向“多家办”,运动训练体系网络逐步完善,更多的行动主体逐步参与,才能为运动员的转型提供保障。

2、退役运动员安置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1995年中国体育体制改革的里程碑,体育逐步走向社会化、市场化,运动员在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文件上,不再由国家统一安置,逐步走向自主择业。本研究的样本表明,跳水运动员的再就业非常难,难以适应快速的市场转型环境,但是国家的政策转变,职业转型的难度大。2002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国家体育总局等六个部门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工作的意见》,退役运动员的就业实行“政府协助推荐就业和自主择业相结合”的办法,鼓励和支持退役运动员自主择业自谋生路和通过进入高等院校学习按照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等。不但受制于运动员的文化知识和技能,而且受制于社会需求。直到2004年广东跳水队出台《广东省府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办法(粤府办[2004]98号),长期积压的获得奥运会、亚运后、全运会获得金牌的运动员得到安置。2009年运动员安置政策再次出台,《广东省退役运动员自主择业经济补偿实施办法》(粤人发[2009]26号),使较为优秀,但不符合98号文的运动员实行事业单位买断工龄的方式退役,优秀运动员的再就业全部向社会和市场过渡。

理论上讲,跳水运动员退役后首先应当进入高校进行专业学习,然后再进入社会。因为他们从小进入专业队进行训练和比赛,耽误的正式接受教育的过程。当退役之时,运动员的年龄已是接受专业学习的年龄。进入高校学习可以弥补他们专业知识的不足,弥补他们进一步认识社会的能力。同时,进入高校也可以是激励运动员刻苦训练的先决条件。这方面,专业运动队应该与高校建立紧密的联系,高校在运动员在训期间就积极与运动队配合,对运动员进行预科教育,为他们退役后进入高校并能有效的学习奠定基础。而运动队也可以为高校做许多事情,如为高校培养跳水运动人才、帮助高校组织业余训练和比赛、为高校做形象宣传和公益广告等。

调查显示,运动员退役后接受的继续教育都是他们自发的,而且缺乏专人的指导和帮助,在选择专业方向等问题上显得比较盲目。而在学习过程中也发现了他们的初始目标与正在学习的专业并不吻合。对于在自己的工作中如何发挥“跳水”一技之长的问题,他们多表示没有概念,不知从何入手,感觉自己多年积累的跳水运动的经验和技能用不上。事实上,跳水运动训练给运动员带来的不仅仅是跳水相关的技术技能,他们在个性成长、思维发展等方面均收益匪浅。因此,选择适合跳水运动员的专业方向的继续教育是提高退役运动员转型安置质量的关键问题,而这需要高校组织专业的人士进行研究和进行有针对性地教育。事实上,高校除了培养全日制学生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研究和界定社会上出现的新专业及其知识、能力结构,并制定相应的培训课程体系,对于跳水退役运动员来讲,其实他们最需要针对他们项目特点的职业培训,让他们能够将自己从事多年的训练、比赛经验与社会需求挂上钩,实现自己职业生涯的转型。职业培训应当由高校和运动队结合,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予以实现。

3、退役后的再培训体系缺乏

从广东省跳水运动员退役后的择业选择和其主观愿望来看,运动员大都希望能够延续自己的跳水运动生涯,但事实证明,能够延续的非常之少,需要在培训体系以顺利过渡到其它行业,增加就业机会。事实经验表明,很多优秀的运动员退役后能够从事其他专业的工作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比如李宁从商、陶红从影、邓亚萍从政,更有许多运动员从事新闻工作等等。但是,这些体育明星大多利用个人声誉获得到知名大学进修的机会,当然也会得到政府及其它机构的青睐,对于金字塔底部的运动员,没有辉煌的运动成绩,他们的职业能力需要再培训体系支撑。广东省优秀跳水运动员退役安置的经验表明,由于缺乏系统的再培训体系,很多运动员只能被动等待安置或补偿,缺乏系统的职业规划。

4、人力培养与社会需求不对接

跳水项目是国家队封闭式训练的典型之一,社会上没有开展或很少开展,社会需求不足,运动员退役之后再就业时,就业市场出现供给与需求的矛盾。跳水竞技运动水平、规模与大众体育中的跳水项目发展规模不成比例,其实这也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瓶颈。使大量的退役运动员失去合适的就业岗位,这是人们质疑“举国体制”的主要原因。广东省跳水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发展规模、水平不匹配,在体育产业化发展被提到很高高度的今天,跳水运动具备了产业化、市场化发展的基本条件,因为通过奥运会和世界锦标赛等大型比赛,跳水运动已在群众中具有广泛的认知与影响,如何将跳水运动从奥运会的神坛普及到大众日常生活中,是决定跳水运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学校本应该成为国家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蓄水池,但跳水项目几乎没有被列入学校体育课,因此这些退役运动员即使能够进入中学、大学教书,也不能很好地传承跳水项目的技术技能,使得跳水项目如空中楼阁,也给运动员退役转型带来诸多苦难。本研究发现从事基层跳水工作的退役运动员寥寥无几,在学校任教的许多退役运动员也很少能教到跳水运动。

目前广东省跳水运动在民间发展状况不能令人满意,社会上缺乏跳水专业的俱乐部,也没有跳水相关的娱乐项目的场所,竞技跳水运动开展得也不尽如人意,高水平的比赛较少。这些都严重制约了跳水运动的全方位的发展,制约了跳水运动群众基础的夯实,进而影响了我省优秀跳水运动员退役安置工作的顺利进行。相比之下,在全国范围内广东是最有条件实现跳水运动市场化的省份。首先,广东省是跳水运动的大省、强省,曾有许多优秀跳水运动员(包括奥运会冠军)出自于此;其次,广东是中国的经济大省,人均GDP多年在全国名列前茅,而跳水运动的市场化需要大的企业或机构去运作,应该说广东并不缺乏这样的企业。只有有了跳水运动的市场化,有了更多关注、喜爱这项运动的社会人群,社会上才会自然而然地出现各种各样的跳水相关的俱乐部、训练机构、休闲娱乐组织机构、比赛管理机构等等,这才会造就众多跳水运动相关的就业岗位。因此,跳水相关岗位的产生需要政府部门的政策引导和企事业单位、机构的积极参与,最终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跳水事业链条。

5、“举国体制”完善过程中的难题

“举国体制”是我国竞技体育特定发展阶段的产物,它是由国家出资兴办竞技体育训练队,全方位负责运动员的培养、比赛管理、运动员退役安置等一系列问题的体制。举国体制在为我国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同时,也在新时期经济、社会转型的大环境中表现出了诸多弊端。“举国体制”在充分促进了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群众体育项目及相关体育产业的发展。国家独揽竞技体育的承办与经营,使得民间失去了对此方面参与的兴趣和机会,因而在竞技体育发展过程中没有人关心它的影响力和财富创造力,进而没有人为这个相关产业运作花费心思。从这个角度讲,举国体制对体育产业的发展、对群众体育的发展是不利的。

在今天我国竞技体育高度发展和世界对于竞技体育的态度转变的新形势下,举国体制已不适合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其中也包括跳水项目。可以说,目前跳水运动的可持续发展已经受到了举国体制的限制,因为举国体制限制了跳水运动的群众基础的夯实,普通民众对跳水运动即使感兴趣也却找不到参与的场所和机构,因而其兴趣被压抑了。这就使得跳水这个项目失去了群众基础,这样跳水俱乐部和业余体校就招不到人,跳水运动的相关产品就卖不出去。进而,跳水专业的人才也就找不到工作。这一系列的问题就根源于“举国体制”。

对于跳水运动而言,改变举国体制应当从跳水运动的“去竞技化”开始,发挥跳水运动的休闲娱乐功能、教育功能等,使竞技与娱乐、教育相结合。跳水运动可以是大众参与的娱乐运动项目,也可以是高水平的竞技项目,大众参与可以提升跳水运动的影响力,高水平竞技又可以进一步激发大众的兴趣,吸引更多的人关注跳水运动。这样的结果就自然而然地在跳水运动的管理体制上也相应地受到冲击而势必进行改革。从而改变跳水运动从管理到训练、比赛及运动员安置等方面都由政府大包大揽的局面。

[1]周洪珍,陆明辉.影响广东省跳水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因数[J].体育学刊.2005,12.

[2]黄璐,兰健.中国体育“海外兵团”开发的战略意义[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24.

[3]黄玉珍等,“体教结合”的逻辑与模式选择[J].体育学刊,2008,15(3).

[4]黄璐,郭超,兰健.应理性看待新世纪新阶段中国体育“海外兵团”现象[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

[5]李永刚.我国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问题的对策[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8,24.

[6]杨涛.关于退役运动员安置工作的现状及设想[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7,23.

猜你喜欢

竞技运动员运动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我国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开发
竞技精神
不正经运动范
花与竞技少女
最会挣钱的女运动员
运动员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竞技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