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当前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2014-08-15高健聊城大学体育学院山东聊城252004
□ 高健(聊城大学体育学院 山东 聊城 252004)
健美操运动以其自身富有的动感、艺术感、激情等许多独特魅力而风靡全世界,受到了广大年青人的迷恋与热爱。健美操运动从上个世纪的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传入我国,很快的也受到了我国青年人的喜爱。健美操作为我国体育运动的一个新兴项目,把体操、舞蹈、音乐等元素无形的结合于一体,具有很强锻炼和欣赏价值。健美操运动动作舒展优美,韵律性很强,同时富有力量的张力,加之选择音乐的节奏热情奔放、极富动感,受到广大青少年学生的热爱。因此在普通高校中,健美操运动也逐渐成为了体育课程中主要的教学课程之一。
1、对当前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学现状的分析
当前在我国普通高校的体育课程中,健美操的教学已经成为体育课程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广大大学生的喜爱。在提倡素质教育大力实施的今天,健美操运动在高校中的教学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价值与作用。
但在健美操教学的具体实践过程中还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尚待解决,目前健美操的相关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显得还较为呆板,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健美操的动作受到了教学场地的制约和动作单一重复,没有原创性和新颖性。教学中教师教授的动作多为国外上世纪末的老旧套路动作,使用的音乐也较为单一,严重缺乏动感和时代感,节奏性、爆发力都不强,缺乏激情没有吸引力,无法很好地调动大学生的内在热情与情绪,学生们逐渐对其产生了抵触情绪。健美操运动在教学过程中具有集体性与延续性两大特点,学生们是在教师的指引下,单纯、机械的跟随模仿教师的动作来学习,这种教学方法过于枯燥单一,一味的强调集体动作的一致与统一,学生的思维无法得到突破与创新,个性受到打击。
通过对健美操课程的学习大多数大学生经过教师合理的安排,有计划有重点认真的练习之后是可以很大程度的提高健美操的水平,但还是存在部分学生,由于他们的身体素质特别的其柔韧性、协调性较差,在实际学习中不仅无法有所进展,而且长时间苦苦跟随其他学生会造成这部分学生的心理障碍,这样很可能会使他们对健美操课程逐渐不感兴趣,并且容易产生了畏惧与厌烦心理。
现阶段我国普通高校对大学生的课程考核方式方法还缺乏较多不合理之处,大学生的学期成绩往往只是以期中、期末考试成绩为唯一衡量大学生学习效果的手段,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在具体学习的过程当中教师对其作出的综合评价。
我们在健美操教学的实践中还深受“应试教育”模式的错误指导,授课教师往往重视竞技层面的成绩而不重视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整体的提高。这中情况就必然造成了学生们学习健美操的结果只是学会了几套操的动作而已。
2、如何应对高校健美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在当前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学中,应该要尽可能的摆脱“应试教育”对大学生课程教学的束缚,坚持实事求是,学以致用的原则,关注每位学生具体的个体差异,要努力满足不同特点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需求。健美操教师在具体的授课实践当中所采用的课程知识结构要尽量征求学生们的意见,遵循学生们的兴趣、喜好安排相关课程,全力体现出学生在健美操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兴趣爱好是每一位热爱学习的学生最好的老师。健美操教学作为一个较为复杂具有一定难度要求的课程,只有充分结合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迎合当前大学生的兴趣爱好,选着当下较流行的授课教学方式,高校应该为健美操教学提供良好的教学场地和教学设施,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整体考察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的调动起大学生对学习健美操的最大积极性。与此同时,还有增加健美操教学中的理论课学习,加深学生对健美操运动的认识和理解,理解国际上健美操运动最新的发展,教师在健美操具体动作的教学中,应注重采用较为新颖活泼的教学模式,还要根据男生的兴趣与身体特点,将搏击、街舞等元素融会于健美操运动当中,从而让更多的男生对健美操也能够产生兴趣,让更多的男生更主动的参与选修健美操课程并进一步组织自己的健美操队参加各级别的比赛。
3、结语
总之,健美操运动的教学活动在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高校中积极开展健美操运动的教学实践是十分必要。健美操运动有助于大学生的身体成长与心智、思维的同步成长。在健美操运动中大学生们可以得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就目前来看,在高校健美操教学的实践中还存在着很多需要讨论的问题。要想科学合理的把健美操这项既富有健身性、艺术性又特别注重内在底蕴修养的唯美的体育项目更好地传授给大学生们,必须积极合理地改进教学方法,明确学生的学习目的,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关组织也要努力加强高校健美操教师的师资力量,最终使得健美操教学能有更好的教学价值。
[1]李群英.构建创新型多维系统的健美操教学模式[J].体育学刊,2003,10.
[2]袁红.健美操教学应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J].中国学校体育,1997,1.
[3]张会芹.浅谈女大学生健美操课创造力的培养[J].体育理论研究与应用,19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