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的反思
2014-08-15赵培培扬州大学体育学院江苏扬州225009
□赵培培(扬州大学体育学院 江苏 扬州 225009)
1、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是我国教育事业的基本目标之一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我国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但是,从事实际教学的广大体育教师都有一种困惑,就是学生喜欢参与体育活动而不喜欢上体育课。而且年级越高这种表现越明显。其不喜欢体育课主要表现在:
1.1、学生上课不积极
一些学生上课比较懈怠,主要表现在,不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活动,比如,球类课教学中,老师让他做基本技术的原地模仿动作,懒得做,或者是做动作不认真,不规范,只是简单比划两下;还有就是,上课不听老师的安排,老师教授新课内容,他想打比赛,等到安排比赛的时候又不想打了等等。
1.2、有的学生表现更严重,直接不参与体育老师安排的教学活动或迟到、早退等
老师组织上课,学生原地不动或是继续自己的自由活动,非得老师重复督促,才能把学生集中起来,等到下课的时候,有的学生已经离开了体育场地。
2、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的原因
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的原因有很多方面。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2.1、主观方面
有的学生在运动中对自己自信心不足,怕自己在不擅长的体育运动项目上做不好,在同学面前出丑。其次,还有一些体能差、运动能力弱,甚至体弱多病、形体过胖或瘦小的同学,他们受到自身身体生理条件的限制,或者是害怕同学的嘲笑而不喜欢体育课。还有一部分身体素质好的同学,也由于家长的宠爱和呵护,滋生了怕苦、怕累的思想,所以不愿意或者是懒的去运动,从而产生了不喜欢上体育课的想法,甚至找来各种理由去旷课。
2.2、客观方面
(1)家庭原因。
现在家庭独生子女偏多,但是独生子女却是体育教育面对的最大问题,因为现在的家庭对于独生子女有过多的保护和过多的溺爱,身上娇气和骄气的习气比较严重,而且个体的意志和受挫折能力低,有的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会在运动中受伤,所以就会叮嘱他们不上体育课或者是只看别人上,自己不运动。还有些家长们对体育的认识不正确,他们认为:“只要读书成绩好就可以了,体育好的人读书差。”,这样直接影响了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
(2)教师原因。
体育老师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过于传统、枯燥。干巴巴的讲解、示范、练习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不能提起学生的兴趣。还有,有的体育老师上课采用放羊式教学,体育课大多只是应付形式,学生觉得没多少东西可学,自然也就对体育课失去了兴趣。也有的体育老师安排内容太多,学生缺少自由活动时间。再有,有的体育教师对待不听话的学生态度比较粗暴、强烈,导致师生关系不融洽。这样容易让学生因对体育老师的反感而迁移到对体育课教学的“厌恶”,从而不喜欢体育课。
(3)学校、社会环境因素。
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学校可能不会开,让学生没得选择,感觉一直受到约束,缺少自主选择性。还有,学校不重视体育课,根本不把体育课放在重要位置,有的学校,在学期末甚至明目张胆的直接把体育课安排成其他的文化课,而且觉得这样做没什么不妥,甚至认为是天经地义的。这样做容易导致学生形成错误的认识。认为体育课不重要,上不上无所谓,尤其对于那些只安于学习文化课,本来就不怎么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更是增加了这种不正确的想法。再有就是,场地、设施不齐全。
3、针对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的客观原因,我们提出了对应的措施
3.1、体育老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一个差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在教学中,体育教师要根据教材、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对竞技运动项目进行改造,降低难度和强度,简化规则等。
3.2、合理安排课程内容、运动量
体育教学中,课程内容安排要合理。过少或过于简单,提不起学生的兴趣,学生没有主动性,求知欲得不到满足。安排内容过满,学生没有自由活动时间。还有,教学练习中的运动负荷、练习密度要适中,不宜过大或过小,要根据课程内容的多少和难易程度合理安排,过大或过小都会让学生产生不良心理。
3.3、融洽好师生关系
师生之间的和谐会促使学生喜欢上体育课,他们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着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要想有一个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在与学生接触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尊重,宽容学生,对于调皮的学生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对于优差生要公平对待,这样学生便乐于接近教师,听从教师的安排,融洽好了师生关系,这样体育课堂就能规范、有序进行,素质教育才能顺利进行。
3.4、创造条件,加大投资,改善教学环境
学校各级领导应重视学校体育及其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体育场馆的建设。当学生目睹良好的设施,就会从心理上产生一种跃跃欲试、大显伸手的感觉。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更能激发学生奋发学习,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鼓舞斗志,增强信心,提高练习效果。
[1]周丽萍.体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1).
[2]李其顺,李淑芳.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