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的成因与对策分析
2014-08-15蔡臣黑龙江外国语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5
蔡臣(黑龙江外国语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1、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的成因分析
(1)体育教育专业招生规模逐年扩大,毕业生逐年增加。
体育教育专业起初通常设置在师范类院校,培养中小学体育教师是其主要目标,扩招以前虽然以培养中小学体育教师为主,但企事业单位等部门也都有毕业生就业的去所。扩招以后开设体育教育专业的学校迅速增加,截止到2009年,全国开设体育教育专业的学校就有289所,比扩招前的111所增加了1.6倍,这给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了严重的挑战。
(2)其他相关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增加。
近年来,由于相关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增加,比如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社会体育专业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对体育教育专业的就业造成了影响,由于专业和人数的增加使得用人单位在选择用人的选择面大大增加,也导致了体育教育专业就业的困难问题。
(3)教育体制的变化和用人单位对学历要求的提高。
普通中等学校的撤销或并入高等学院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过去这类学校也曾经是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去向,而现在留下的学校或变为职业技术学院或合并到其他高校,这些学校在选择用人的时候多数都提高了学历要求,本科毕业生很难再找到合适的位置。
(4)体育专项设置与选择上的不合理。
体育专业的专项设计往往与社会需求和学生学习兴趣密切相关,不同用人单位对专项的要求也不同,有一些用人单位对一些冷门项目也有个别要求,而专项的冷热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在项目的选择上有时比较盲目,有的为了跟风甚至选择对于自己根本没有基础的专项,这样导致了个别专项人数增多,就业压力变大,有的项目甚至在毕业时无人问津。
(5)家长和毕业生的就业观念。
目前,虽然就业压力比较大,但很多家长和毕业生在选择工作的时候还会倾向于一、二线城市,有的毕业生贪图安逸或爱于面子不愿意回到自己的生源地工作,更不愿意去西部以及偏远山区工作,这又为就业创造了很大的困难。
2、改变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对策
2.1、社会方面
(1)与过去不同,目前毕业分配制度早已经被就业双向选择制度所取代,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不得不自谋职业,常年的扩大招生以及专业设置不合理的问题已经脱离了社会需求,使目前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陷入了困境,在一定程度上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了社会关切的民生问题。作为学校,应该在就业指导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基层就业,或走向西部以及投入到师资力量比较薄弱的农村,全方位多角度的拓宽体育教育专业就业渠道。
(2)在开发多渠道就业途径的同时,还要在创业指导方面加大力度,鼓励毕业生走出校园后进行自主创业,不断为就业困难这一问题提供新的出路,引导学生树立自主创业的思想。
2.2、学校方面
(1)在招生过程中逐渐控制体育院校的招生规模,减少学校和用人单位之间的供需矛盾。从源头控制招生人数;转变办学理念,从传统单一的传授技能向多方位复合型人才培养转变,实践证明,“一专多能”的毕业生更容易被社会认可,体育院校也应该依托市场导向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面对当前,体育院校的未来应把“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终身教育”作为核心教育理念,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使毕业生在德、智、体、美各个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成为社会和用人单位真正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2)调整教学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在保证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之间关系的同时,努力构建新的课程结构,以专业需要和学生未来面向社会的发展为重点,特别是要调整好必修内容与选修内容的比例;要把知识的讲授和做人教育结合起来,要把体育专业教育和文化传承结合起来,立足于给学生和社会最需要的教育理念,使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思维能力都得到全面的培养。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为了能够更好的解决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就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影响体育教育专业就业的根本原因,从而根据社会的需求和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自身的特点并结合国家关于毕业生就业的相关政策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转变办学理念,更新培养模式,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大力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做好毕业生就业保障工作,使学生的综合素质等方面得到提高。只有这样,经过我们的努力,我们才能逐步解决体育教育专业就业困难的问题,才能使毕业生适应新形势下的需求,为毕业后的充分就业和有效择业开辟新的道路。
[1]叶国雄,汤起宇.体育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初步设计[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9).
[2]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接收及2010年需求情况调查分析[J].中国统计,2009(10).
[3]王树宏,李金龙.我国社会体育专业毕业就业现状与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