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张纸》情感解读
2014-08-15◎郭方
◎郭 方
郭方,语文教师,现居湖北襄阳。责任编校:老 猛
瑞典作家斯特林堡的《半张纸》向来被誉为小小说的典范之作,但其精神内涵远不是一般小小说能比的。作家紧紧围绕半张纸进行布局选材,串联起一个个生活片断,展现主人公两年来悲欢离合的回忆。
一.作者矛盾情怀,悲观中显露执着追求
斯特林堡的世界观是极其矛盾的,他既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对理想的追求和对人生的悲观经常在他身上发生冲突。这源于他的身世,幼时因父母婚姻门第不当而遭家族歧视,再加上母亲早逝、父亲再娶、兄弟姐妹众多,他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和爱护。长大后他虽有文学才华却触怒了统治集团,迫使他一直流寓别国,穷困潦倒,婚姻上的不幸也加深了他的内心痛苦。
当然在很大程度上他也是受了叔本华等人的思想影响。在他们看来人生不过一场噩梦,而悲剧的目的就是再现“巨大的不幸”。这正说出了斯特林堡痛苦的人生经历给予他的主观感受,引起他强烈的共鸣。但同时,他一生都在不懈追求一种理想的和谐,他和他笔下的人物一样,尽管人们的命运是悲惨的,但我们仍然能感受到一种奋发向上的力,一种寻求生活的真正价值的努力,有着执着的理想、真挚而热烈的感情。虽然这种努力往往以失败告终,但这种追求本身就带有一种震撼人心的悲壮与崇高。哪怕是一点点转瞬即逝的幸福,在斯特林堡看来也是十分宝贵的。
因此,年轻的房客即使经历了这么大的人生苦痛,承受了这么大的人生打击,“走出去时也并不是垂头丧气的。相反地,他高高地抬起了头,像是个骄傲的快乐的人”。
二.主人公追忆情怀,伤痛中感受幸福回忆
文章一开始“那位帽子上戴着黑纱的年轻房客还在空房子里徘徊,看看是否有什么东西遗漏了。没有,没有什么东西遗漏,没有什么了。”三个“没有”极力强调房间的空旷,既如此,为何还要徘徊,真正原因何在?他似乎还在留恋曾经在这里发生的一切,最后一次感受曾经的幸福与苦痛。然后“他走到走廊上,决定再也不去回想他在这寓所中所遭遇的一切”,一个“决定”暴露出年轻房客内心的脆弱,如果真的可以不去回想,还需要如此郑重其事的“决定”吗?两年的时间,他在这里经历了大起大落、大喜大悲,而今,一切消失殆尽,是任何人心里都无法承受的啊。“但是”一转,他终于还在电话机旁,发现了“一张涂满字迹的小纸头”,“这里记录了短短两年间全部美丽的罗曼史。”文章运用了大量笔墨描写了这张承载两年记忆的小纸头,回忆了主人公的工作:稳定收入——失业——重找工作。情感生活:恋爱——结婚——生子——丧妻夭子。这其中有幸福甜蜜也有伤痛感悟,他没有“垂头丧气”,而是“仔细地将它折好,放进胸前的衣袋里”。这是一个新的洗礼,是个化茧成蝶的挣扎过程,显然他已经鼓足了生活的勇气,人生在世,酸甜苦辣在所难免,“荣华富贵不过是过眼烟云罢了”,关键是有直面生活的勇气,这才是对生活的尊重。
因此,我们从文章开头看出,年轻房客不是一个避世主义者,面对曾经的幸福也好,苦痛也罢,他虽做出搬家的举动,可还是在临走前极力地去探寻、去留恋、去回忆这里所发生的一切,要把这所有都刻在心里带走。
三.结构孕育情怀,小切口中呈现大情感
作为戏剧大师,斯特林堡熟知一件小道具如何在一场大戏中起作用,他把这种艺术技巧运用到短篇小说的创作构思中,使之产生了以小见大、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一千来字的小说中,作者不惜笔墨去描写这张小纸头的大小、笔迹、内容等,关键在于这张纸呈现的年轻房客丰富多彩的生活:和爱丽丝的结识与约会是通过电话来联系的;他们订婚时的鲜花和马车是用电话订下的;新房的装饰和家具是用电话置办的;蜜月中,剧场的入场票也是通过电话来购买的;爱丽丝要生产找佣人,订牛奶,买杂物食品等家务事也都是用电话办理的;爱丽丝的早逝,婴儿的夭折,丧事又是通过电话来办理的。作者并没有细致刻画主人公的生活,只通过电话号码的先后出现呈现出主人公意识流动的轨迹:爱情的甜蜜、失业的焦虑、初为人父的惊喜、丧妻夭子的悲痛。半张纸表面上是无任何情感的数字,实际上却是酸甜苦辣的生活。两年中,他拥有过,失去过;高兴过,伤痛过;焦虑过,平和过。最终以主人公的感悟“他已经尝到了一些生活所能赐予人的最大的幸福”来结尾,肯定了人在命运无常之中对幸福的执着追求。
小说的结构就是这样巧妙,切口小,取材小,从“生活的横截面”来观看世界人生,仅仅是个小纸头,却像个大容器,通过两分钟的短暂回忆带出两年来的生活细节。它不再是冷冰冰的电话纸,而是充满了温情与暖意、悲伤与怀念的纪念物,溢出了物质的层面,成为一种情感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