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文化视域下对陆游名字的考辨
2014-08-15陈雨舟
陈雨舟
(陕西理工学院 文学院,陕西汉中723000)
陆游(1125—1210),南宋文学家,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1]因其名、字与秦观相同,故此学者对其名、字关系的考证形成了三种观点:一是以朱东润的《陆游传》为代表,认为陆游的名、字是源自秦观的字、名,即陆游以秦观的名为字、以其字为名,而形成的“梦少游”和“慕少游”说;二是以于北山的《陆游年谱》为代表,认为陆游的名、字与秦观无关,陆游的名、字本于《列子·仲尼篇》中的“务外游,不知务内观。外游者,求备于物,内观者,取足于身。”而形成的“外游内观”说,并且于北山指出陆游名字“可觇其家世与道家思想之关系”。[2]三是以欧明俊为代表,认为陆游的名字既不是源自秦观,也并非取自道家著作《列子·仲尼篇》中的“外游内观”之意。对此,本文为实现陆游其人及其思想能够科学、全面地研究而正源清流,以道家道教文化为视角,通过对陆游的家世斋名、师友交游、生活习性和诗歌创作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认同于北山先生的观点,认为陆游的名、字是取自《列子·仲尼篇》中的“外游内观”之意。
一、“梦少游”和“慕少游”
叶绍翁在《四朝闻见录》“陆放翁”条中记述“盖母氏梦秦少游而生公,故以秦名为字而字其名。或曰公慕少游者也。”[3]叶氏的这段记述认为陆游的名字来源于秦观,原因是陆游的母亲梦见秦观而生陆游,因此以秦名为字、秦字为名,即“梦少游”。明代中叶的郎瑛和清初的沈雄承叶氏之说,也认为陆母梦秦少游而生陆游,沈雄在其《古今词话·词评》上卷云:“山阴陆务观,母梦少游而生,故名其字而字其名。”对于这一记载,不见陆游的自述,也未见陆游家人或同时代人的记述,可信性颇值怀疑。
同时叶氏也认为陆游是因为仰慕秦观,而以其名字名己名字,即“慕少游”。据考证陆游的诗文,其确实仰慕秦观,并会有意识的学习秦观。如《剑南诗稿》卷六十二有《出塞四首借用秦少游韵》,是模仿学习秦观之作,卷七十有《出游归卧得杂诗》七绝,其中写到:“半幅生绢大年画,一联新句少游诗。”明杨慎《词品》卷三有陆游《莺花亭》一诗,也是追思秦观之作。《渭南文集》卷三十一有《跋秦淮海书》、《跋淮海集后》,《老学庵笔记》中亦有两处言及秦观。更为鲜明的表现陆游仰慕秦观的莫过于《剑南诗稿》卷六十六《题陈伯予主簿所藏秦少游像》,诗云:“晚生常恨不从公,忽拜英姿绘画中。妄欲步趋端有意,我名公字正相同。”此诗确实表明陆游仰慕秦观,且说自己的名字与秦观相同,但并不能说明其名字的命名有意取自于秦观名字的结论。如王安石的名与谢安(字安石)的字相同,只是偶合,王安石《谢安墩》诗即明确说:“我名公字偶相同。”因此,陆游与秦观的名字相同,说是偶合,也是合理的解释。
综上所述,陆游的名字并非来源于“梦少游”和“慕少游”,其名字和秦观的名字相同只是形同而非神似,两者之间没有更深层次的源流关系。至于陆游字务观,是来自《列子》中“务内观”还是来自《孟子》,欧明俊先生也没有给出明确的观点。对此本文认同于北山先生的观点,认为陆游的名字乃是取自于《列子·仲尼篇》中的“务外游,不知务内观。外游者,求备于物,内观者,取足于身。”即“外游内观”之意。
二、“外游内观”说的论证
南宋末王应麟(1223—1296)在《困学纪闻》卷二十《杂识》云:“《列子》曰‘务外游,不知务内观。’陆游字务观本此。”[4]认为陆游的名字取义于《列子》。当代学者于北山的《陆游年谱》、邹志方的《陆游家世》、刘黎明的《陆游悬案揭秘》也皆认为陆游名字本于《列子·仲尼篇》中的“外游内观”之意,并且于北山先生更明确指出陆游名字“可觇其家世与道家思想之关系。”本文亦持此说,并且以道家道教文化这一新的角度,从“外游内观”的出处及涵义入手,通过对陆游的家庭教育环境、人际交往关系、现实生活习性及诗词创作内容四个方面的分析来加以论证,以期达到对前人的观点作以补充和填补空白。
(一)“外游内观”说的出处及涵义
“外游内观”出自《列子·仲尼篇》第七部分:
初,子列子好游。壶丘子曰:“御寇好游,游何所好?”列子曰:“游之乐所玩无故。人之游也,观其所见;我之游也,观其所变。游乎游乎!未有能辨其游者。”壶丘子曰:“御寇之游固与人同欤,而曰固与人异欤?凡所见,亦恒见其变。玩彼物之无故,不知我亦无故。务外游,不知务内观。外游者,求备于物;内观者,取足于身。取足于身,游之至也;求备于物,游之不至也。”于是列子终身不出,自以为不知游。[5]
《列子·仲尼篇》是道家著作,旨在论述如何遵循道的本性来认识世界。而列子本人也是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在此,壶丘子认为,一般的游属“外游”,是外在的;真正的游属“内观”,是内在的。游在本质,而不在形式,“内观”是“游之至”。
关于古人名和字的关系,《礼记·曲礼上》曰:“男子二十冠而字”。《谷梁传·文公十二年》载:“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列丈夫”。都认为古代男子到二十岁就要为自己取字才能称为“丈夫”。名乃父亲命的,用于幼年且多蕴含父辈的人生之志或希冀之情,而立之年后不宜呼其名,故需另取字。《礼记·冠义》记“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仪礼·士冠礼》也记载“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在人成年后,需要受到社会的尊重,同辈人只呼其名显得不恭,于是需要为自己取一个字,用来在社会上与别人交往时使用,以示相互尊重。因此,古人在成年以后,名字只供长辈和自己称呼,自称其名表示谦逊,而字才是用来供社会上的人来称呼的。字是从名派生出的,对名有表述、阐明的作用,故又称“表字”,所解释的是名的性质和含义,也叫“表德”。因此《白虎通·姓名》说:“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6]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字”多寄托自己的志趣和文化情怀。而古人“名”、“字”命名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且其中一种方式就是名、字可以取自古书古典,如:曹操字孟德,是取自《荀子》有“夫是之谓德操”句。唐代文学家陆羽,字鸿渐,是取自《周易》“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因此陆宰为其子取名“游”,陆游冠礼时依名为自己定字“务观”,皆源于《列子·仲尼篇》,“观”是内在的,故用以为命“字”,这样解释是可通的。
(二)“外游内观”说的现实依据
对于陆游字务观取自《列子·仲尼篇》中的“外游内观”的考证,本文将从陆游在生活中的一些与道教思想或道家行为相关的活动来分析,从而找出其现实依据。
1.家世斋名
陆游家学与道教颇有渊源。陆游自幼受家世信奉道教的影响,其在《道室试笔六首》之四云:“吾家学道今四世,世佩施真三住铭。”[7]855,“四世”是从陆游的高祖陆轸开始的,即高祖陆轸—曾祖陆珪—祖父陆佃—父陆宰。据载陆游高祖陆轸曾遇见深谙炼丹辟谷之术的唐代道士施肩吾,陆轸得到施肩吾传授的气功秘诀《三住铭》,当作珍宝一样,代代相传。陆游在《岁晚幽兴》其四自注:“先太傅亲受《三住铭》于施肩吾,先生授游曰:‘汝其累世相传,毋忽。’”[7]801祖父陆佃虽是有名的经学家,在他所遗留下来的诗作中,就有和慈觉大师、李柔得道士、真戒大师、法云长老的酬赠,也可以看出他和方外之人的密切来往。其父陆宰本人对道教也很有兴趣。陆宰藏书丰富,绍兴十三年(1143)朝廷诏征天下遗书,陆宰献书达13000卷,而其中道教书籍就达二千卷之多,并且陆宰隐居山阴家乡后,筑“双清堂”为其藏书之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堂名本是姓氏、宗族或家族的称号,后来堂名的作用扩大到有表示对祖先的尊崇,如赵普“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就有赵姓取“半部堂”为堂名、周敦颐有名作《爱莲说》,就有周姓取“爱莲堂”为堂名;有表示对后人的劝诫,如“孝思堂”、“克己堂”、“务本堂”等;也有堂名表现主人的志趣,如“无欲堂”、“耕读堂”、“双清堂”等。陆宰筑书堂命名为“双清”,即体现了其追求清静闲适的人生志趣,折射出其儒家思想中具有浓厚的道家倾向。由此观之,陆宰给其子取名定字时必然会考虑到要体现其人生志趣和家学传统—道家道教文化,故为其子取名字于道家著作《列子·仲尼篇》的“外游内观”之意是情理之中的。
此外,陆游的许多室名及别署都与道教有关,如玉岌斋、可斋、心太平庵、还婴室,渔隐子、笠翁渔隐、笠泽老渔等。陆游自幼深受家学道教文化的熏陶,大量阅读道教典籍,“隐书不厌千回读”、“朝来坐待方平久,读尽黄庭内外篇”[7]。并取《黄庭经》“闲暇无事心太平”之意,命名自己的屋庐为“心太平庵”,在其诗《晚起》自云:“学道逍遥心太平,幽窗鼻息撼床声”。又名一室为“渔隐堂”,别署“笠泽渔隐”,还名居室为“还婴室”,还婴即返老还童之意,是道家养生的方术之一。通过分析陆游为自己居室的命名,可以看出其人生际遇、人格性情与道教思想及道家文化的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这与他取名定字于《列子·仲尼篇》的用意相辅相成。
2.师友交游
陆游的诗源自江西诗派,他的学诗老师是曾几,《剑南诗稿》卷四十九《小饮梅花下作》自注:“予自年十七八学作诗”及《赠曾温伯邢德允》中自注:“游获从文清公”。这里“文清公”即是曾几,可知陆游在十七八岁时就学诗于曾几。而曾几在陆游对道家思想和道教文化的接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曾鼓励陆游研读道家典籍,曾几《茶山集》卷一《陆务观读道书名其斋曰玉笈》:“周时柱下史,设教本清静。至今五千言,谈若鼓钟磬。”曾几显然希望陆游将来能把清静无为的道旨应用到政治施为中去。而陆游也正是这样认识的,他在《读老子》(《剑南诗稿》卷四四)一诗中说:“孰能试之出毫芒,未俗可复跻羲黄。”
自年轻时代起,陆游就与道人多有交游,并且在其宦四方后,又结识了更多的隐者和道人。首先,陆游与朱熹有相知之谊。朱熹和陆游在信札中互通衷曲,在生活上互相关心。朱熹曾送纸被给陆游,陆游写诗答谢(见《剑南诗稿》卷三十六《谢朱元晦寄纸被》)。陆游对朱熹也非常推重。淳熙十年(1183),在朱熹隐居武夷讲学著述时,陆游写诗《寄题朱元晦武夷精舍》寄赠,诗中陆游对朱熹期许甚高,隐然以谢安比朱熹,认为朱熹的著作足以使人脱凡胎换俗骨。同时在诗中也流露愿与朱熹偕隐的意愿。朱熹死后,陆游对朱熹仍然怀念不已,形诸梦寐。嘉泰元年(1201),陆游作《新凉书怀》,有“晦翁入梦语蝉联”之句,自注“昨夕梦朱元晦甚款”(《剑南诗稿》卷四十七》)。朱熹是道学的集大成者,陆游与朱熹的情谊之深,可见其思想的交融与汲取,这又浓郁了陆游的道教情结。其次,陆游深受前人张志和《渔父词》的影响,他在《入蜀记》中曾记载湖北“大冶县道士矶,一名西塞山,即玄真子《渔父词》所云者。”并受到张志和寄抒隐逸之思的《渔父》词影响,创作了《渔父》五首,且题序为:“灯下读玄真子渔歌,因怀山阴故隐,追拟。”
此外,陆游晚年常以道教徒的身份自居,缝制道袍道帽、修筑道室,《老学庵笔记》卷五说:“予雅有道冠、拄杖二癖,每自笑叹。”又有“镜湖归隐老黄冠,布褐萧然一室宽。”[7]521“山阴老道士,寄情鱼鸟中。”[7]1144以及庆元五年所作的《新裁道帽示帽工》《新裁道衣示衣工》。同时,陆游还与道士交往密切,一起饮酒赋诗。《剑南诗稿》十五诗题“绍兴庚辰,余游谢康乐石门,与老洪道士痛饮赋诗;既还山阴,王仲信为予作石门瀑布图”。入蜀时与交往很深的道士有书信往来,如上官道人、宋道人等。另外通过陆游的诗歌,我们可以知道此期的陆游游览了诸如青城山、华山、老君洞、鹄鸣山、三井观、上清宫、青羊宫、岑公洞等一大批道教圣地。
从以上陆游与隐者及道士的交往、游观情况可见看出,陆游的人生交际与人格思想均与道家思想和道教文化密切联系、渊源甚深,这又为其名字出自道家著作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3.生活习性
陆游在生活中是相信神仙存在的,并且相信神仙是可以学而致之的,他在《家居自戒六首》(其二)云:“神仙果可学。”除却前文已讲到陆游的高祖陆轸遇仙外,他在《老学庵笔记》(卷五)中记载了其祖母遇仙而病除的事例,更加坚定其神仙存在的观念。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陆游早年即有炼丹求仙的想法,并作诗:“焚香读书户常闭,少年曾预老聃役。”又说:“少年妄意学金丹。”由此可见,陆游求道成仙的途径主要有练气养生和炼丹求药。
陆游在《剑南诗稿》中多处描写练功之事,如在卷七十一《道院偶成》中写道:“忆在青城炼大丹,凡成垂欲上仙班。飘零未忍尘中老,犹待时平稳华山。”他在诗作《烧丹示道流》还形象地描绘了烧丹时的情景:“昔烧大药青牛谷,磊落玉床收箭镞。扶桑朝暾谨火候,仙掌秋露勤沐浴。带间小瓢鬼神卫,异气如虹夜穿屋。”[7]除了烧炼金丹外,陆游还注重练气食疗等养生之道的修行。他在《学道》一诗中写道:“学道知专气,尊生得忘形,精神生尺宅,虚白集中局。出岫孤云静,凌霜老柏青。晨兴取涧水,漱齿读黄庭。”陆游不仅读道家的经典著作《黄庭经》,而且还亲身实践,他在《居室记》中写道:“平昔于方外养生之说,初无所闻,意者日用或默与养生者合,故悉自书之,将质于山林有道之士”。并在《夏日》一诗中写道:“新辟虚堂痛扫除,箫然终日屏僮奴。此间恐是维摩室,除却藜床一物无。”陆游在诗中还记述了他练功的具体方法:“默观鼻端白,正气徐自还。”“一阳萌生从此日,老人坚坐午达夕。浑浑上溯河流黄,赫赫内视神珠赤。爱如婴儿未离乳,危若游丝袅千尺。”这是他在冬至夜间练功后作的诗。
从陆游对练气养生和炼丹求药的兴趣和实践来看,他的生活习性中无不渗透着道教文化对他的影响,这与其名字源于道家著作《列子·仲尼篇》是一脉相承的。
4.诗词创作
梁启超称陆游“亘古男儿一放翁”,说明陆游的爱国诗词就其数量和质量来讲,堪为后世一座丰碑。“六十年间万首诗”,但除了丰硕的爱国诗词外,陆游还创作了近三分之二的闲适求仙诗词。正如其诗《读仙书作》(卷四十四)中云:“人间事事皆须命,惟有神仙可自求。”王士祯在《带经堂诗话》(卷一)中曰:“务观闲适,写村林茅舍、农田耕渔、花石琴酒事,每逐月日,记寒暑。读其诗如读其年谱也。”可见陆游创作的闲适求仙诗词在其生活和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农辽林在《陆游晚年闲适诗的题材类型》一文中将陆游的闲适求仙诗分为:闲身斋居类、闲步村野类和求禅访道类,并指出“其诗中与佛道相关之作颇多”。笔者整理出陆游诗词中关于道家思想或道教文化的作品大致有四种形式:一是以道室、道院命名的诗,如《道室试笔》等;二是登临游览道观之作,如《题上清宫壁》等;三是阅读道书有感之作,如《夜读隐书有感》等;四是养气炼丹之作,如《道室述怀》等[8]。诗中多写修道、炼丹的游仙生活,陆游的词也是如此。陆游在道教文化的影响下,借用道家道教的词牌,如“卜算子”、“如梦令”、“桃源忆故人”等创作了二十余首闲适隐逸词,其中近十首“游仙词”。这类词可举《好事近》六首为代表,还有如《秋波媚》(曾散天花蕊珠宫)、《一丛花》(仙妹天上自无双)、《隔浦莲近拍》(骑鲸云路倒景)等,皆为表达离群绝俗、虚静超然的出世思想。不仅如此,陆游在诗词创作中常以佛道用语入词。如描写仙家之物的“仙露”、“丹凤”、“金芝”,仙人之王“紫皇”,仙人之住处“蓬莱山”。故此,刘师培说:“剑南之词,屏除纤艳,清真绝俗,逮峭沉郁,而出以平淡之词,例以古诗,亦元亮、右皿之匹,此道家之词也。”
综上所论,陆游的字号与秦观并没有源流关系,“梦少游”是后人假借陆母夜梦秦观而产生的臆想和强植,并无家族亲人或同时代人的记述,是不可信的;“慕少游”是单纯根据陆游的部分诗文或某时期的写诗风格来建构的,就以《题陈伯予主簿所藏秦少游像》为据,显得论证单薄无力,并且此诗或是陆游的“一时兴到语”[9],对秦观只是仰慕先贤之情,并无要取其名为己字之意。在道教文化的视域下,通过对陆游所进行的与道教思想和道家行为相关活动的举例分析,我们有理而且有力地可以得出:陆游的名字是取自道家著作《列子·仲尼篇》中的“外游内观”之意,并且是其“道教情结”的发轫和萌芽,对陆游晚年的生活志趣及诗词创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1][元]脱脱,阿鲁图.宋史·陆游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7.
[2]于北山.陆游年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3][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M].沈锡麟,冯惠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
[4]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54册)[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5]杨伯峻.列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2.
[6]吉常宏.中国人的名字别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7][宋]陆游.陆放翁全集[M].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6.
[8]王飞.论陆游诗中的道教思想[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10).
[9][宋]刘克庄.后村诗话·续集[M].王秀梅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