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创新》三点导读
2014-08-15王国伟
王国伟
美点赏析
本文不同于一般的社科文,它最美的地方在于将抽象而深奥的道理,寓在了浅易的语言中,全文几乎没有采用什么专业术语,但是丝毫不影响表情达意,体现了黄永玉先生举重若轻的大师风范,暗合了道家大巧若拙之理,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文章别具匠心,通篇采用类比说理,而且从日常生活小事入手,让人读起来顿觉趣味横生,渐入雅堂。作为一名享誉海内外的老艺术家,黄老先生深厚的文化底蕴、坎坷的人生阅历、爽朗洒脱的性格、独特的艺术创新精神,都在此文中得到了彰显。他的艺术本来就有亲近世俗的特点,此文也可以说是一篇无与伦比的有关艺术创新的学术报告,可黄永玉先生却给它命名为“不太像学术报告”,体现了他谦虚率真的性格特点。能将复杂而深奥的道理说得简单明了,不仅仅需要知识和智慧,更需要很高的人生境界,而黄老先生当之无愧是书画界的泰斗。艺术的创新是什么?他明确地告诉我们,汲取百家之长,尊重百家之长,不盲目批判和否定,精益求精地做好自己,创新便随之而来。
难点指津
本文语言简明,说理形象生动,是美点,同时也是阅读的难点。一件件的生活小事和这个宏达而深奥的艺术创新的话题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
作为一名高中生,知识的积累有限,理解感悟能力也有限,要读懂此文,需要一定的阅读社科文的能力和技巧。通常,读一篇社科文,首先我们要问自己三个问题,文章说的是什么?怎么说的?为什么这样说?“说的是什么”属于文章内容和主旨的梳理,“怎么说的”属于结构安排,“为什么这样说”属于文章欣赏。弄清楚了这三个问题,文章基本上也就读懂了一大半了。
此文标题告诉我们谈的是“艺术与创新”,而全文也仅仅围绕着这一个话题展开的,所以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主旨所在,更是全文的线索。接着应该解决文章是如何说的。文章开头先用毕加索的谈话,明确告诉我们,是要“说明艺术是有层次的。层次是什么呢?是从懂到不懂”。这句是关键,否则开篇就让人摸不着头脑了。接着作者说了,“因为懂不是最高的标准,懂还有很多层次,很多讲究。因为我这个人不是正式学院毕业出来受过很好教育的人,我就是个打野食的,所以我的胃口就比较好,什么东西只要是好的,我都容易接纳。艺术这个东西我想大概就是这样”。这里的关键信息是,艺术的创新里面,懂远远不够,只是浅层的,深层的是不懂,学海无涯,术有专攻,要善于接纳汲取,不要轻易批判,更不要轻易否定。接着文章引用几个大师级的人物都说不清创新的实例,说明艺术的创新不是用语言能道出来的,也不是可以量化的。接着引用几个年轻画家画展的前言里不妥之语和莽撞之行,说明艺术创新,需要踏踏实实做好自己,不要不知天高地厚,要汲取众长。接着,作者说,“我从来不以创新为目标”,“艺术上只有好坏,没有新旧。我老是想一类的问题,一种艺术的新形式的出现,不是你想干就能干的”。“毕加索这些立体画派的出现,都是因为以前的原因产生以后的结果,都是这么出现的,并不是说事情都是一下子出现的。”到此,作者将主旨明确告诉我们,厚积薄发,有因才有果,空喊创新,毫无意义。而文章结尾通过贝聿铭对中国建筑的总结和感叹,说明不能盲目创新,毁掉旧的容易,创新说着容易。北京旧建筑毁掉了,新的没创,旧的永久消失,无价财富永远不再。现代和传统结合的可能性是两码事,而且没有必要结合,“不同范畴的事情要按照哲学规律来考虑。它们是两个范畴,就不能硬把它们搞在一起”。至此,全文脉络清晰,说理透彻,浅显易懂,创新不是刻意而为,也不是非要破除一切,而是要尊重吸收,进而才能水到渠成。
考点训练
1.就艺术与创新,作者要表述的观点以下说法最准确的一项是:( )
A.艺术的创新是一个很广泛的而且理论也很强的话题,一般很难表述准确,连艺术大师黄胄、华君武都解释不清,一般人就更不要提创新了。
B.艺术与创新的关系,首先要解决破和立的关系,破除旧的,创立新的。
C.创新不是口号式的,更不说盲目地否定与批判,需要在自己行业先兢兢业业、精益求精,然后汲取众长,自然有创新生成。
D.传统和现代是两个范畴的事情,是两码事,没有必要结合,也没有可能结合,改良没有必要,创新也没有必要提倡。
参考答案:
1.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