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明湖之春》三点导读

2014-08-15金春兰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4年33期
关键词:春景大明湖秋景

金春兰

美点赏析

老舍先生的《大明湖之春》,语言生动幽默,景致诗情画意,行文腾挪有致。

细读文章,老舍用语的清新自然之风扑面而来。一是短句的使用符合口语习惯,如,“它既不大,又不明,也不湖”。二是幽默的语言,纯然天成,如“大概都留在春天刮呢”,又如“第二天去看院中的两株紫丁香,花已像煮过一回,嫩叶几乎全破了”,“煮过”形象地写出了紫丁香花在狂风肆虐中被摧残而枯黄、残破的景象,其中透着作者的伤感。

《大明湖之春》描写的大明湖秋景,明朗、素净。写法上很有特点:一是写景画意,相得益彰。作者在描写大明湖秋天的景色时,穿插了桑子中先生的油画以作烘托,增添了文章的诗情画意。二是定点换景,多角度描写。在描写秋景时,先立足城墙,“俯视秋湖”,然后分别“往南往北,往东往西”眺望,视野开阔,写景宏大。三是淡笔轻描,境界立现。作者在描写秋天的景色时,没有浓墨铺张,而是淡笔点出,“两截断藕”“一些黄叶”“三五枝芦花”等。随手点染,“书画一体”。

文字描述中那“既不大,又不明,也不湖”,甚至有点丑的大明湖春景,这似乎不太合情理。看似写大明湖春天,而作者的笔触却节外生枝地描述着无关大明湖之春的美。笔端所至,散漫至极。一会儿谈到一年四季生活起居,一会儿写到大明湖之秋图画之美,作者对那秋景图的着墨描述,让人在现实与理想的自然感觉中体味这“几乎没有春天”的大明湖。结末调侃地写道:“题目是大明湖之春,我却说了大明湖之秋”。草蛇灰线,若即若离。

难点指津

1930年之后,老舍在济南生活了近5年。教书之余,他先后创作了《一些印象》《春风》《趵突泉的欣赏》《济南的冬天》等多篇与泉城有关的散文,把济南描写得典雅精致、富有诗意。但是,发表于1937年3月的《大明湖之春》在意境与立意上别具匠心,内容一反常态,破除了人们心中对春的印象,写了春的“暗”。

大明湖是济南名胜,清人刘凤诰咏湖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名句。可是在作者写作本文时,却已经是“既不大,又不明,也不湖”了,“湖变成了沟”,“水黑而不清”,“一望无景,只有高高低低的庄稼”。文章从济南没有春天感叹大明湖已今非昔比。

实际上,作者写大明湖“明朗”的秋景是为了与大明湖不大、不明、不湖的春景相衬托,从而更突出了“大明湖之春”衰微破败的现实和自己对这种现状的遗憾、失落之情。何以见得?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读出来:

《大明湖》这部长篇小说是作者揭露1928年“五三惨案”中日军侵华暴行的。1932年上海发生了“一·二八”事变,即将在上海商务印书馆付梓的《大明湖》最终也毁于日本人的炮火之下,平淡的叙述中含着对大明湖的惋惜,对美好春光的期盼,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恨。

作者曾说“济南是我的第二故乡”,课文中却说“济南简直可以说没有春天;那么,大明湖之春更无从说起”。这不是不爱大明湖,也不是自相矛盾。联系写作背景,联系他一年前写的《想北平》,不难发现更深层的原因:一来,作者旅居异地,离乡背井;二来,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正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华北危急,北平处于风口浪尖之上,这让深爱着国家的作者忧心如焚。写大明湖之春“无春”,含蓄表达了作者深沉的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考点训练

1.文章结尾处,作者说“对不起,题目是大明湖之春,我却说了大明湖之秋,可谁教亢德先生出错了题呢”,亢德先生题出错了呢,还是作者写跑了题?

2.本文也体现了作者文笔幽默的风格,请选择一处进行赏析。

附:参考答案

1.不是亢德先生出错了题,也不是作者写跑了题,而是作者有意为之。作者写大明湖“明朗”的秋景是为了衬托大明湖不大、不明、不湖的春景,从而更突出了“大明湖之春”衰微破败的现实和自己对这种现状的遗憾、失落之情。

2.①北方的春本来就不长,还往往被狂风给七手八脚地刮走了。济南的桃李丁香与海棠什么的,差不多年年被黄风吹得一干二净,地暗天昏,落花与黄沙卷在一处,再睁眼时,春已过去了。赏析:用极夸张的幽默语言,真实形象地写出了济南春天的短暂和乏味。②在夏天,青菜挑子上带着一束束的大白莲花出卖,在北方大概只有济南能这么“阔气”。赏析:“阔气”是很幽默的说法,本指家庭富有,这里表现了大明湖大白莲花蓇葖的名贵和丰富,其中流露出作者的喜悦和骄傲之情。

猜你喜欢

春景大明湖秋景
摄影·美好安徽
春景
春天·春景
秋景
大明湖这里的故事最济南
画秋天,写秋景
美丽的大明湖
人间春景
李春景摄影作品选
大明湖奇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