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初探
2014-08-15朱庆华
○朱庆华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师范学院,浙江 金华 321017)
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占比重最大,所花时间最多,是语文课程中最为重要的学习内容。有效的阅读教学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审美能力及创造性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重视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努力培养学生的各种阅读能力,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联系生活,激活文本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过“生活教育”,主张“关心生活”、“依据生活”和“为了生活”的教育;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主张从学生的生活出发来改造以书本作为出发点的旧教育;前苏联教育家列·符·赞可夫曾以《教学论与生活》为题发表过专著,强调课堂教学不仅要在内容上反映生活,更要注意“儿童在课堂上的生活”,“不要忘记学生本身的生活”,这些主张都说明了教育和生活的关系,教育要联系生活。新课程非常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认为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学语文的最终目的在于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紧密联系生活,教师每一课都要研究一下生活和文本的关系,然后找到切入点,让学生懂得生活就是语文,语文就是生活,阅读是一种生活需求,生活中遇到的矛盾困惑,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文本中可以找到答案,从而让学生喜欢上阅读。
如教学《地球爷爷的手》,可先让学生玩纸飞机,在玩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纸飞机不管飞得有多高,最终都落到地面上的事实,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由生活向文本迁移:要想知道原因,请看《地球爷爷的手》。这样从生活切入,既能激活文本,让学生有亲切感,又能激发学习兴趣,因为生活中的困惑,在文本中能找到解答的方法,学生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还能把从文本中获得的知识信息内化为自己的能力,从而超越现实生活,走向现实与艺术结合即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美好天地。
二、优化过程,品味语言
“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是新课标阅读教学的新理念。根据这一理念,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感知文本中的形象,品味语言美,体会情感美,鉴赏意境美,追求创造美,从而获得审美体验,享受审美乐趣,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如何达成这一目标?我们可以通过优化教学过程达成这一目标。
(一)读通——疏通,了解内容,扫除阅读障碍
“读通”即让学生读顺课文、疏通课文,扫除阅读障碍(如生字、新词、长句),要求不漏不添不破不错,在读通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读懂——探究,感知形象,探索语言规律
这是阅读教学的重点、难点,读懂的关键是引导学生探究,如何探究?
第一步:先知是什么。操作方法是自读练说内容,让学生读了文章后,合上书本说说课文的内容是什么,而且要比谁说得多、说得有顺序。这一步主要训练学生的记忆力,培养有顺序、说完整的习惯。因为要比赛,所以这一步具有挑战性,可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
第二步:再知为什么。学生再读课文,然后谈形象、悟情理、品词句。即学生读了课文后,让他们谈谈文中的形象、悟到的道理、阅读的感受,品评喜欢的词句等等。这一步的关键是要追问学生从哪段、哪句、哪个词里悟到、感受到的,要落实到词句,这是学语文的任务。如果是喜欢的词句还要追问为什么喜欢,学生讨论时教师要把握时机,引导理解,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重视学生个性体验,允许他们有独特的体会和感受。通过这一步的探究,学生对文章的内容、优美的语言文字会留下深刻印象,并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从而获得审美体验,享受审美乐趣。
(三)读好——展示,整体感知,加深文本体验
这时阅读又回到整体上来,这个读好是学生探究之后成果的展示。可采用朗读、诵读的方法,可全文朗读,也可学生自选段落、句子。这时候的阅读,不能满足于读顺课文,还要求凭借轻重、缓急、语气、语调,声情并茂地读出文中蕴含的情感、音韵、节奏,通过朗读、诵读进一步体味文本的内容和情感。
(四)读活——重组,提高阅读水平
新课标提倡怀疑精神,要求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所以在有效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去质疑、批判、反思,根据自己的意思去重组,补、删、改都可以。如教学《卡罗尔和她的小猫》,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那两则广告,然后质疑。很快学生发现了广告中的毛病:“我们是谁?送来送到哪里?来挑选又到哪里挑选?这样的广告能起到作用吗?”通过讨论,大家达成一致的意见:这样的广告是收不到小猫也送不走小猫的,这样的广告毫无作用。这时教师可启发学生:“如果要让这两则广告真正起到作用,该怎样改写?”这样利用质疑批判改写等环节,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提高了学生阅读的质量。经常进行这样的练习,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水平会大大提高。
三、回归生活,实践运用
学语文的最终目的在于现实生活中应用,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由学本向课外阅读迁移,由学堂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迁移,让学生在与文本、作者对话的过程中走进生活,让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与丰富多彩而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直接交流,从而沟通课堂内外,使他们获得新知识,陶冶情感,发展能力,并运用相关知识,不断探索,不断发现,形成主动学习的意识。
如学习《赵州桥》后,可让学生去调查一下家乡的桥,写成调查报告或赞颂桥的文章。学了《只有一个地球》,可让学生去了解当地环境污染的情况,增强保护地球的意识。学了故事、童话、寓言,可让学生改编成童话剧、课本剧、小品等进行表演。这样通过听、说、读、写、演、做、看多种语文技能的整合,密切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联系,加强了课堂内外的教育整合,把语文教育延伸到学校生活与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使社会、家庭乃至大千世界、自然风光、传统文化都成为语文教育的资源或场所,使学生在各种环境中受到语文教育,在社会大课堂中发散性地去阅读一部“无字书”,同时又让学校的语文教育在各种环境中发挥作用,这样“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理念就不再停留在认识层面,而是纳入了阅读课程实践的视野。这种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应用能力,为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与语文修养的全面养成开辟了途径。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各种方式手段,紧密联系生活,创造性地整合使用教材,优化教学过程,让学生品味语言,感知文本中的形象,并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在一定时间内取得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促使学生语文素养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和发展。
[1]童子双.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与研究[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