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威廉·卡洛斯·威廉斯的诗歌创作
2014-08-15王云竹
○王云竹 于 燕
(内蒙古医科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010110)
一、引言
威廉·卡洛斯·威廉斯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鲁瑟福德城的一个商人家庭。他的家庭成员二分之一是英国人,四分之一是巴斯克人,四分之一是犹太人。颇具文艺天赋并曾赴欧学习绘画的母亲对威廉斯的文学才能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在他创作的大部分诗篇里蕴涵着女性形象透露着女性气息。在母亲的影响下,威廉斯从小就对绘画感兴趣。这与他日后注重诗歌的视觉效果不无关系。从上高中起他就开始阅读莎士比亚、雪莱、拜伦、济慈和华兹华斯等人的诗作,并对诗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开始他较重视对前辈宗师的模仿,因而他的早期诗作或多或少带有效仿的印记。进入大学后,威廉斯虽主攻医学专业,但并未放弃对文学的爱好。在这期间,他结识了庞德·H·D、华莱斯·史蒂文斯和画家查尔斯·德穆斯。他们之间的交往使威廉斯耳目一新。他发现,在传统文学之外还有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后来他接受庞德的邀请去了伦敦,这次英国之行使他增长了见识,但他并没有流连忘返。威廉斯觉得这与他的性情相去甚远。因此,他返回故土,在家乡鲁瑟福德一边行医,一边写诗,他是一位敬业的儿科医生,从1910年到1952年接生了两千多个婴儿。
二、早期诗歌创作的特点
起初,威廉斯喜欢读英国诗,特别崇拜英国19世纪最有才华的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模仿了他写的许多诗。当然,在这个时期,威廉斯的创作仅是一些传统的十四行诗、四行格律诗和自由体短诗。这些早期诗作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英国诗人济慈对他的影响。较为典型的诗句有:
甜蜜的女郎,像真过了千年一样
自上次承你对我一番温柔言语。
然而,到竟然放弃的幻想
对每分钟缠绵悱恻的不尽回忆随之浪费,思着(像害怕菏泽,害怕对所说予以非难)
一个巨大、敞开的裂口出现
在真实与表面真实之间。[1]
显而易见,这首诗追随浪漫主义诗歌的风格,但了无新意,描写了苍白贫乏的性爱,对某个不知名的、神秘女士臆想中的爱情。仅仅抒发了一种相思之情,没有反映威廉斯的生活与工作,缺乏坚实的社会基础。威廉斯刻意模仿他的诗歌导师的语调和技巧,却未能学到他们自发而真切的感情。因此这首模仿之作注定只能沦为技巧的炫耀而已。在济慈的影响下他出版了第一本诗集《诗篇》(poems,1909),使用了大量陈旧的诗歌用法,表达了想要逃离这个世界的欲望。对此威廉斯本人也直言不讳,把他的第一本诗集描写为“只是对济慈的拙劣的模仿——对了,也是对惠特曼拙劣的模仿”。
后来他采纳了庞德关于“创新”的劝说,逐步摒弃济慈等浪漫派的抒情模式而趋向庞德的格调。在庞德的帮助下,他很快出版了第二部诗集《性情》(Tempers,1913)。这部诗集初步显示了威廉斯关于诗歌创作的独立意识,开始表现一种现代派特有的嘲讽语气。1917年他出版了《献给要它的人》这部诗集(Al Que Quiere),标志着威廉斯摆脱了传统英国诗歌的束缚,诗风比较接近意象派,找到了自己的表现对象和抒情方式。
三、诗歌创作走向成熟的特点
(一)强调地方主义
从英国回来后,威廉斯发现了自己的性情所在,形成了自己的观点——美国诗歌必须要根植于美国本土,从美国人民的生活中获取大量的素材,从而获取创作的灵感。威廉斯强调的“本土性”和“西部方言”,也就是美国的寻常景和美式英语口语。他强烈反对庞德主张的诗歌创作的国际主义和讲究句式和用词的诗歌,认为只有写本土的东西才能体现出本土的文化特色。他要用美国人自己的语言来创作诗歌,表现美国人民的生活愿望。他反对艾略特“让诗歌重新回归学院”的主张,他曾说“那是一场对文学的巨大灾难”。于是,他把诗笔锋芒主要对准美国本土,并在自己的诗歌中逐步形成具有美国本土意识的意象系列,较为成功的诗作有《帕特森》。这首长诗旨在说明“一个人的自身便是一座城市,他一生的开始、探索、成功与终结都可以从一座城市的各个方面来体现”,可以算是一个人和一座城市的诗,自然环境,城市,社会矛盾,人,现代生活的喜与悲,最大限度上体现了诗人强调的“本土性”和“地方性”。诗人曾经解释为何选择帕特森而没选择美国其他城市的原因是“为了找到一个大到可以代表(他)周遭整个可知世界的意象”。我们知道,帕特森,这座代表地方性的城市及其“瀑布的,声音和四季的喧闹”表现了殖民时期以来的美利坚民族,反过来,它又被诗歌《帕特森》表现,这座代表地方性的城市已经与诗人颇具地方性的文笔下的城市无法分开来。
(二)重视视觉效果
在母亲的影响下,威廉斯从小对绘画感兴趣,这与他日后重视诗歌的视觉效果不无关系。1913年他去参观了军械库展(Armory Show)。这是一个法国、意大利的立体主义和未来主义画家的画展,在纽约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保罗·塞尚、巴勃罗·毕加索、马塞尔·杜尚的画给威廉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欧洲未来主义和立体主义的基础上,美国艺术家们拓展出了精确主义—精确的描绘事物,色彩对比要鲜明。他们认为自己是绝对的美国艺术家,一定要避免欧洲艺术的影响。威廉斯把他对绘画的理解和主张运用到诗歌创作中。他在30年代和40年代出版的诗集基本上都是一些短行诗。传统的英语诗要求完整的句子成一个诗行,他却把一个句子分成几个诗行,让一个或数个单词成为一个诗行,以此来强调诗的语言形式的立体感和语言形式表达的意义的动感。50年代,威廉斯在创作手法上进行了变革,采用一种台阶式的艺术形式,在视觉上打动读者。
(三)创造客观主义诗体
他反对诗歌中存在观点的叙述,他的诗歌停留在生活的表面,是对生活细节的陈述而且不存在任何评论性的语言。他认为最重要的是展现事物的内在联系,让读者去体会,无需诗人去品头论足。威廉斯对艾略特的学院派倡导的象征主义诗风持有强烈的异议,认为“象征主义要不得”。他的口号是“要事物,不要思想”。我们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可以看到这种思想的体现。后来威廉斯摆脱了意象主义的羁绊并超越了意象主义,创建了客观主义诗体。这是一种全新的写作方式,认为诗歌,除了它的含义,是一个客体,应作为客体事物对待的客体,旨在重视诗的结构,诗如何构成的等。……它是意象主义的发展,着眼于意义上更特殊、更广阔的意象。客观主义强调客体,所以他把诗歌看作是“由词语构成机器”写作时可以不用手写,而用打字机来代替,给人以节奏感。
(四)三十年代社会政治变化对威廉斯诗歌创作的影响
19世纪30年代美国进入经济大萧条时期,失业率增高,人民生活水平下降,陷入经济危机。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诗人的政治倾向也发生了变化。他自认为是一名社会主义者,反对资本主义。此外,在他1944年出版的诗集《楔子》中,写到社会主义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只有在这样的社会中才能够创作出真正的艺术。1949年他出版了《粉红色教堂》这部诗集。这是一篇描写人体的诗集,却被那些支持麦卡锡主义的人认为是威廉斯亲共的表现。这使得他失去美国国会图书馆顾问一职,一度处在抑郁状态中。在他一篇未发表的文章《爆破》中,威廉斯表明他无法忍受作为宣传手段的艺术,然而在同一篇文章中威廉斯也声称艺术可以为无产阶级服务。这种政治倾向的变化,使得诗人的诗歌创作更多地描写贫穷的劳动者。
(五)晚期的诗歌成就
威廉斯后来一直在创作当代美国诗歌中最有韵味和最光辉的抒情诗,直到1963年去世。他的个人史诗《帕特森》陆续在1946年到1950年之间出版。他的最后一部诗集《来自布鲁盖尔的画面及其他诗歌》(Pictures from Brueghel and Other Poems,1962)受到世人的广泛赞誉,是他创作的巅峰,这部诗集在他1963年去世后几个月为他赢得了普利策奖。威廉斯终于获得了充分的认可,他被认为是最新颖独特,作品丰富和多才多艺的现代主义诗人。他的这种创作风格影响了后来一大批著名的诗人,给他们的诗歌创作带来了灵感。
[1]李正栓,陈岩.美国诗歌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马睿,陈贻颜,刘莉.剑桥美国文学史(第五卷)[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3]朱刚.新编美国文学史(第二卷)[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