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学生个性化阅读技法引导初探
2014-08-15范汝权
○范汝权
(三明市梅列区陈大中心小学,福建 三明365009)
文学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文学作品的个性化阅读是精神家园里的一扇心灵之窗。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是名家大家之作,是引导学生走进人类精神殿堂的红地毯。个性化阅读美妙的文学作品,在学生心底播种萌生文学之芽,是装在每个一线语文教师心底的渴望。
每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不管时代或远或近,深深刻下的是作者内心的思想足迹。带着学生轻轻敲开一篇文章的门,从字里行间探索发现作者的心灵旅程,是语文阅读教学中一件快乐的事。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学段阅读目标提出:五六年级要培养学生形成较为丰富的语言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个性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文学如此美丽,语文如此曼妙。在接近二十年的语文教学生涯中,我就是一个旅者。带着学生们轻轻地翻开课文,细细地品读优秀文学作品改编的课文,我从中得到不少收获。下面,要告诉大家的是我在教学中总结归纳的,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的小技法。
一、文章开头温一温
文学作品的开头多数简洁明了,开门见山式的表达居多。将浓墨重彩的描写放在文章的开头,是写作中的一种特殊情况。在个性化阅读中,碰到以长篇幅描写进行开头的文章,应提醒学生引起注意,不断温读。
我有意安排将人教版第九册第二组中,《桂花雨》和《小桥流水人家》这两篇课文的开头进行对比阅读。我让学生们轻声自由读两篇文章的第一自然段,读完思考,谈阅读感受。学生们发现《桂花雨》第一自然段简洁,作者写作只是为了后文叙述做个铺垫。《小桥流水人家》第一自然段篇幅长,笔下景物诗意柔美,小溪、垂柳、水鸟都带着恬静温婉气息,读后可以感受到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谢冰莹对故乡的思念。关注两篇文章不同开头,学生们明白了原来文章的开头可以不必开门见山,先来一番写景进行情感渲染。在阅读中如发现语言描写细腻,篇幅长的文章开头要提醒学生多用心揣摩。
又如《少年闰土》一课作者鲁迅把年少的闰土在月下看瓜刺猹这一精彩语段安排在文章开头。我让学生观察,尝试将这段话恢复正常表达语序,还原到文章中闰土向鲁迅讲述月下看瓜刺猹故事这一部分。同时,我又让学生阅读《故乡》中年闰土的那个章节。通过交流对比,学生们感受到把这段话放在文章的开头是作者有意安排的,这样安排是为了突出少年闰土的知识丰富、活泼可爱,更加反衬出中年闰土的凄凉悲惨。
二、别样句式改一改
作家写作注重语言的干净、简洁与流畅。在文章中,如果出现表达比较出格,构句不合常规的句式,其中往往夹杂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在文章阅读中,可以让学生细心观察,找出后认真思考品悟。
《慈母情深》一课有一句话是这样写的: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这句话正常的语序应该是:我的母亲直起背,转过身来。在教学中,当学生找出这句话后,我让他们将这句话恢复正常语序改一改,将改后的句子和作者梁晓声的原文原句对比读一读。学生们通过读,感受到了母亲工作的辛劳和作者内心的心疼,也明白了非正常表达的句式是理解文章思想的突破口。
《地震中的父与子》有一句话: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在预习时,就有学生发现了这句话很不正常,在课堂上提出。我让学生们先尝试恢复正常表达句式:他挖了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在对比品读后,学生们知道了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让读者感受到时间过得非常漫长,就像电影里的慢镜头回放。当上到《“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时,学生们一眼就找到一组类似的语句: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他们不用教师点拨就明白了这句话这样写,是为了突出作者在等待父亲回来,嫌时间过得太慢的焦急心情。后来,还有部分学生尝试将该句式用在自己的习作中。
三、人物对话品一品
夏丏尊在《文章讲话》一书中说:人物的感情、意志,要想用文字来表现,最适切的手段是利用人物自己的话。要描写一个人物,无非是写好人物的颜相、动作、神态、着装。但文字不比绘画,确切的相貌难以具体描写,只能写其典型之处,稍写不慎反而会千人一面。其中最容易描写的是人物的会话。写好人物会话,是每一个作家最常用的表现人物的手法。个性化阅读,可以多多关注人物会话。请看以下例子:
“你长大了,你得学会看病。”我说。
“看病还用学吗?您给看看不就行了吗?”他大吃一惊。
“假如我不在家呢?”
“那我就打电话找你。”
“假如……你找不到我呢?”
“那我就……找我爸。”
——《学会看病》
在教学这课时,我把这段话提出来,直接改写成一句话:我叫儿子自己去看病。问学生这样改妥不妥,如果不妥,请找出原因。学生们品读之后,找到了不妥的原因:无法表现出作者叫儿子独自去看病内心的矛盾和儿子对独自去看病的无法接受。在日常的学习中,学生们在独立阅读时学会了留意文章中的会话。
四、把住文脉磨一磨
人有人脉,文有文脉。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语句一般说来就是这篇作品的文脉,找出文脉,细细玩味,往往收获不少。
《地震中的父与子》“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在课堂中,学生找出来后,通过思考,发现这句话贯穿全文,突出升华了这是一对信守承诺的父与子。在理解之后,我告诉学生们,这种反复在文章中出现的句子就是一篇文章的文脉,把准文脉就能便捷地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时,没等我开口,学生们在预习时就已经关注到“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两个小短句在文中反复出现,他们品出的是巴迪从小得到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爱。
五、连续标点虑一虑
在文章表达中,感叹号、问号或省略号的连续使用,一般来说是为了升华感情,增强语势。找准这样的语段反复品读思虑,可以对文章人物或事件的理解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碰壁?”我说,“您怎么会碰壁呢?是不是走路不小心?”
“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这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两小段对话。语段中连续用了四个问号,以问答问。反复品读,我们可以感受到周晔小时候的天真可爱与年幼无知,还可以感受到鲁迅的风趣幽默、平易近人。这类语段我在日常教学中时时提醒学生要去注意。我告诉学生们,遇到特殊连续标点要多思虑,不经意间就能发现文章中隐藏着的主题思想。
以上技法是我在近年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的一些经验点滴。所选课例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高年级课文。技法虽简,活学活用亦可举一反三,用好了,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还有利于学生们阅读兴趣的培养提升。
[1]夏丏尊,叶圣陶.文章讲话[M].中华书局,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