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特罗洛普中短篇小说的创作主题
2014-08-15梁雪玲
○梁雪玲
(内蒙古民族大学 大学外语教学部,内蒙古 通辽028000)
在他的另一部作品《葡萄干点心酒店》里,特罗洛普阐述了伦理道德的主题,又批判了不公平的社会。小说以主人公麦肯齐的生活遭遇为主线,生动地描述了主人公这一学者形象与周围阴暗现实之间的悲剧冲突,从而引发读者深思其背后的缘由。出身名门的麦肯齐博学多才,受过良好的教育,作为一名优秀的学者,他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学底蕴。这样的一个人却沦落到住贫民窟、靠写廉价的小说谋生,最后,却要用死亡来获得解脱。在世人来看,并非是社会摧毁了主人公美好的人生,而是和他相伴的终日酗酒的妻子。所以,他们痛惜主人公的悲惨遭遇,更痛恨主人公的妻子,让读者也获悉作者的真实想法:是其阶层和出身、是其自身错误的抉择,“这一切的来由全在于他青年时期的想法,认为‘到下层社会的自由自在中去逃避相沿成习的所谓绅士的奴役’对他有好处。他的一生正像他自己承认的,委实是个错误”。
从另一层面上看,主人公的博学多才是缘于他高贵的家庭出身和良好的家庭教育,而无奈、残酷的现实生活又让他过着卑贱的底层生活——住在贫民窟,还要面对一个自甘堕落、整日酗酒的妻子和四个吃不饱、穿不暖的子女。主人公虽然挣脱了上层社会的种种羁绊,但又沦入下层社会而无法自拔。从这个角度看,他是不幸的,但是他从未停止过挣扎。即使深陷囹圄,即使饱受痛苦和折磨,也没有让他改变初衷——从事他热爱的文学事业,那是他活下去的唯一的理由。我们不禁感慨于他对事业的执著。可他那个卑鄙的妻子让他陷入了更为沉重的悲惨境况——她撕掉了他的书稿,把他推到了绝望的边缘,并导致最后致命悲剧事件的发生。小说充满了种种引人深思的问题,亦弥漫着扣人心弦的感伤情绪。
显而易见,主人公和他妻子是两个完全不同世界的人,所以美满和谐的生活无从谈起,当初的结合注定是一场悲剧。通过这部小说,特罗洛普表达出他对于婚姻观的见解:崇尚上层
作为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家和作家,安东尼·特罗洛普与狄更斯在同一个时代,他一生创作了四十七部小说及七十余部游记、中短篇小说和传记,被世人誉为维多利亚年代勤奋而多产的伟大小说家。在六十年代,英国的著名学者戈登雷给予他这样的评价:伟大真实、多才多艺的艺术家,无论是他自己还是与他同一时代的人都没充分认识到他的价值。他留下的具有悠久价值的小说,比任何其他英国小说家留下的数量都要多。他的作品以其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受众多读者的喜爱。特别是,特罗洛普在中短篇小说方面有着极深的造诣,他的中短篇小说以篇幅短小,内容精炼夺人,通过最平凡的日常生活现象揭示重大社会问题,他的作品总是和生活一样真实自然,从不靠曲折离奇的情节取胜,也不矫揉造作,连作品的题目也都朴素明了,紧扣内容。
特罗洛普中短篇小说的主题往往是通过一个个故事、一系列人物揭示出来的,多表现浪漫爱情、人文环境和地理风俗,体现出他的作品主题多样化的特点。而对伦理道德和对人的价值观的探讨以及对社会的批判是其中短篇小说最突出、最鲜明的主题,进而引发了读者多方面的深入思考与批判。在他的作品《艾伦·特罗》中,作者直接将“我”安排为叙述者,整个故事的始末均是从“我”的视角和心理体验出发来展开的。在世人的眼里,艾伦·特罗是一个臭名昭著的杀人犯,他凶暴残忍,没有人性,而在叙述者眼里,他之所以作恶多端是有着深层的社会原因,所以叙述者对艾伦充满怜悯之情,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作者的态度:迫使主人公走到这一步的元凶正是不公平的社会。艾伦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当时社会现实的残酷,而他正是这个残酷社会的牺牲品。实际上,作者清醒地看到了现实的丑恶,他通过这部作品严厉地批判和控诉了不公平的社会。社会优雅高贵的生活方式,赞同门当户对的婚姻模式,同时认同正规严肃而传统的维多利亚式的价值观。特罗洛普的这部小说在同情弱者、批判社会的同时,也传达了其在特定背景下的道德观念和伦理观念。在特罗洛普的作品中,我们也能看出他的思想又是矛盾的:《葡萄干点心酒店》中他认为断送博学多才的麦肯齐的生命的是当初婚姻错误的结合;他在《劳内伊夫人》、《博舍妈妈》和《艾丽斯达格代尔》这些作品中的不一样的悲喜结局,猛烈抨击了强调门第和出身的传统世俗观念。我们熟知的爱情悲剧故事《博舍妈妈》讲诉了博舍妈妈的养女不幸的感情遭遇。博舍妈妈收养的孤女聪明能干,与博舍妈妈的小儿子私订终身,但是遭到博舍妈妈的反对,认为孤女地位低下,配不上自己的儿子,逼她与老上尉结婚。洞房花烛夜孤女跳下悬崖。特罗洛普无情地鞭挞了包办婚姻造成的爱情婚姻悲剧。在这个悲剧中,专横跋扈的博舍妈妈、卑鄙无耻的负心汉和贪得无厌的野心家,一起扼杀了这个无依无靠的弱女子。我们可以看到,孤女身上既有与命运抗争的一面,又有顺从命运安排的一面,柔弱和被动无疑是她性格中悲剧性的缺点。她对养母言听计从,对恋人死心塌地,她性格中的这些软弱和被动往往使她成为外界环境的牺牲品。实质上,作者通过这部作品揭露了统治阶层的狂妄、浅薄、虚伪与丑恶,鼓励世人勇于面对凄惨无爱的现实,也从侧面反映了人们对平等、自由的向往。
在《艾丽斯达格代尔》这部作品中,也涉及到出身和门第的主题,但其节奏比较轻快,最后以大团圆的喜剧结束。小说同样叙述一个爱情故事,穷医生的女儿与一个少校儿时青梅竹马。成年后少校有了社会地位,心里虽然惦记着穷医生的女儿,但又受到了其他人世故眼光的影响,内心开始举棋不定,于是去追求名利和美貌,被一个爵士的女儿引诱。穷医生的女儿不再是他眼中妻子的人选,他的心理天平越来越倾斜于爵士的女儿。而穷医生的女儿对少校的行为表现出若无其事的样子,但实际上内心深受伤害,可是却自尊而倔强地生活着。后来,直到少校听到了自己心底的声音,发现了自己究竟爱的是谁,开始真心向昔日的恋人求爱,而穷医生的女儿也由于爱谅解了这个少校。
显而易见,不同于《博舍妈妈》,《艾丽斯达格代尔》这部作品则是淡化家长干涉的强势作用,而是更加突出男女主人公自身的内在的想法。与内心世界的真情实感相比,人的门第和出身显得微不足道。在《博舍妈妈》和《劳内伊夫人》这两部作品中,《劳内伊夫人》中讲述了一个守寡贵妇人劳内伊夫人收养了一个小女孩,小女孩只比老夫人的小儿子小七岁,他们从小一起长大。与《博舍妈妈》中博舍妈妈后来的始料不及不同,老夫人很早就有了警觉,因此早就准备好了各种预防措施,防患于未然。老夫人是尽职尽责的贵妇人,给自身规定各种责任,最重要的是维护显赫的家庭地位,而读者看到的是相同的故事情节和相似的矛盾,但采用不同的解决方法,而有着不一样的故事结局。森严的等级制度对老夫人来说,已经成为一种宗教信仰。与大户人家不沾亲的养女显然不具备做老夫人儿媳的资格。
尽管老夫人百般防范,小女孩长大后还是和她的小儿子发生了恋情。以保持家族的高贵血统为本分的老夫人岂能允许这样一桩婚事,于是想尽办法拆散这对恋人。但老夫人内心也饱受煎熬,她喜爱她的养女,认为养女是她守寡生活中的“一束阳光”。与此同时,这对恋人对爱情坚贞不渝,选择了反抗和坚持。最后,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万般无奈的老夫人决定摆脱已成重负的“责任”,成全了这对有情人,也成全了自己的内心。这两部作品,有着同样的题材,但却呈现出不一样的结局和不一样的主题思想:一个是批判了阶级门第和出身,一个是此观念在真情面前的相形见绌;一个是坚守迂腐的阶层门第,一个是对责任的真正本质的阐述。
在特罗洛普的众多中短篇小说里,都反复多方面探讨了人的责任问题,采用更为集中的分析方法,加深对伦理道德主体的深刻思考。在圣诞节题材的经典小说《凯瑟琳·卡迈克尔》中,作者用生动细腻的文笔把主人公面对责任时的复杂的心理过程刻画得淋漓尽致。女主人公在第一个圣诞节被迫嫁给了一个自己不爱的人,现实与责任都不允许她有选择自己幸福权利的机会。为了长辈,为了同胞兄妹,为了不给别人增添负担,女主人公不得已嫁给自己不爱的人。此时,她没有自我,也无力与命运抗争,只能接受自己的宿命。第二个圣诞节的时候,婚后的女主人公渐渐找回了自我,对婚姻感到彻底的绝望,但是为了尽到一个妻子的责任,压抑自己对丈夫的鄙视和厌恶,克制自我。此时,她在内心追求幸福,但同时也屈服于传统的道德礼法。与之前相比,此时的她内心已经不再平静,责任感和自主感进行着激烈的斗争,最终她顺从了自己的心意,此刻我们从她身上看到了一种觉醒意识。丈夫去世后,迎来了第三个圣诞节,她又一次面临着考验,新的矛盾与选择使她陷入了两难的境地,让她无所适从。于是,女主人公的抉择开始动摇,但最终她听从道德、良心和责任的安排。“我决不愿意作为他的寡妇接受它,我从来没爱过他,我对他从来没有好感”,因此她毅然放弃了财产继承权。终于,她找回了迷失的自我,找到了心灵的归宿。倘若前两个圣诞节带给她的是无奈和痛楚,那么第三个圣诞节则复原了圣诞节本身承载的欢庆意义——有情人终成眷属。女主人公的自主感和责任感达成一致,起伏的内心恢复了平静。可以看出,作者把主人公在不同阶段的心理变化处理得生动感人、细致入微,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也从这个戏剧化的场景中看到了主人公面对责任时的情绪起落,看到了她的内心世界,也看到了作者隐含的道德评价。
总之,特罗洛普通过他的中短篇小说向人们揭示真理,歌颂美好,批判邪恶,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产生了很大的思想影响和教育作用。
[1]特罗洛普.艾伦·特罗[M].黄宜孟译.特罗洛普中短篇小说精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2]特罗洛普.葡萄干点心酒店[M].郁飞译.特罗洛普中短篇小说精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3]特罗洛普.凯瑟琳·卡迈克尔[M].石永礼译.特罗洛普中短篇小说精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4]梅绍武.朴实无华 抑恶扬善——浅谈特罗洛普的中、短篇小说[J].外国文学,19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