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人才培养模式下语言类课程考核模式探讨
2014-08-15马婷婷
○马婷婷
(湖北文理学院 文学院,湖北 襄阳44105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考试方法及考试内容多样化改革,是高校课程考试改革的核心[1]。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现有大多数高校的课程考核存在着考核内容狭窄、考核方式单一、考核指标(评分标准)不明确、考核信息反馈不及时等问题,同时考试目的存在误区、过程考核不被重视、管理制度不健全等问题也很突出。因此,更新教育理念、强调过程考核,实现考核目标多元化、考核内容多样化、考核方式灵活化、考核评价个性化的改革目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是在强调过程考核,提高平时成绩所占比重的同时,确保考核方式与课程目标的相宜性、考核方式实施的有效性、考核评价的公平公正性等问题并未得到大家的关注。本文拟以语言类课程为例探讨“211”人才培养模式下语言类课程考核的有效性问题。
一、课程考核方式与专业特点和课程目标的相宜性
(一)常见课程考核方式特点分析
改革当前单一的试卷考核方式,实现考核方式的多样化在高校课程考核改革中毫无争议。但是各种考核方式各有利弊,需根据专业和课程本身的特点,使用不同的考核方式及评价标准。不同的考核方式考察点各不相同,如实验操作、实地调查访问、课堂演示等重视实际动手能力;文献综述、读书笔记等侧重考察检索与归纳能力;自主测试、主讲新进展[2]等则侧重考察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堂讨论、答辩等主要考察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思辨能力;小论文及分析报告主要用来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一种考核方式能够全面考察学生的各种能力,在课程考核的实施过程中应结合专业、课程特点综合运用考核方式。
(二)“211”人才培养模式下语言类课程特点分析
“211”人才培养模式下,语言类课程主要在汉语国际教育、汉语言文学、英语三个专业开设。我们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为例分析其特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主要是为了培养“具有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以及基本的写作能力,能够从事汉语教学、语言文字应用、中外文化交流及汉语国际推广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此专业培养目标强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教学、科研、文化交流能力。因此,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知识应用能力。
“211”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是按照“素质基础、能力本位、应用导向”的原则制定的。语言类课程主要分布在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中,共计25门(包含汉语教学类课程,不包括文化类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强调学生对语言学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的学习,专业选修课程侧重学生运用语言学和语言习得理论分析、解释语言现象,进行语言教学的能力和初步科研能力的培养。
(三)语言类课程考核方式的选择
语言类课程属于文科类,对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记忆是必要的,课程考核仍需考察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我们不能完全抛弃传统的闭卷考核的方式,尤其是专业核心课的考核上,应在命题上注意不再简单地、单纯地考察学生的知识记忆,而应在侧重考察知识记忆基础上的理解记忆。因此专业基础(核心)课可以在“继承传统课程试卷考核方式的基础上,重点在试卷命题质量上下工夫”。[3]专业选修课程主要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此时,将小论文文献综述、实地调研调查报告、分析报告等开放性考核方式作为终结性考核方式更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专业潜能。
语言类课程还承担着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教学能力的责任。因此,汇报或辩论式的小组讨论、课堂演示、主讲新进展等考核方式在过程考核中的运用更具针对性。读书笔记、案例分析、自主命题等考核方式比较注重学生内省、反思等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之后运用也是不无裨益的。
我们赞成课程考核方式的多样化,但是反对庞丽娟文提到的“全程式考核模式”[4],在一门课程的考核中运用多种方式,考核方式的过多变化占据了师生大部分的精力,反而夺去了大家对考核内容的注意。因此,教师在整个考核实施过程中的引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二、考核方式有效实施办法探讨
课程考核方式各种各样,不同的课程具体采用什么样的考核方式,这种方式能否有效考核学生能力是由任课教师决定的。因此,教师的素质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只有兼具专业和教育理论两方面的知识修养,根据专业和课程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案和实施细则,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学生的发展,给予记录和及时客观的评价,才能做到过程评价的客观性。”[5]我们应该从提高教师素质、规范教师行为、激励教师改革的角度确保考核方式科学有效地实施。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方案,重视方案的实施细则与评价细则的制定,并确保细则的可操作性,才能将课程考核的有效性落到实处。
(一)重视课程考核方案及其实施细则的制定
目前我校的课程考核方式都是作为课程考核方案的一部分制定的,考核方案较笼统,仅包含简单的考核方式及成绩构成比例。如一般规定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共同构成,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小组讨论等。课堂表现包括什么,从哪些方面给予评价,没有明确说明。小组讨论的内容,具体采用什么样的讨论方式,什么时间讨论,讨论成绩评定办法等也没有详细的规定。我们建议在课程开始之前制定详细的课程考核方案。
方案应当包括考核目标、考核对象、考核范围、考核方式、考核时间、成绩构成比例、成绩评定等级、成绩评定标准等。同时对各种具体考核方式的实施细则加以说明,如对小组讨论、实地调查等考核的内容、方式、步骤、时间等作出具体的说明,对课程论文、读书笔记等开放性作业的字数、结构、格式规范、完成时间等做出明确要求,从而使课程考核对学生的学习起一个导向作用,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
(二)及时公布课程考核方案
课程方案制定完成后可装订成册在学期开始之前发给学生,或者任课教师在开始上课之前通告学生,学生在认真阅读或细细体会的基础上能够明确本学期对该课程的初步认识,为学生预习或准备各项考核作出一个明确的导向,使学生主动去探索学习内容而不再盲目地跟在教师后面获取知识。
(三)重视评分细则的制定
评分细则,也就是评价指标的制定是保证考核方式有效执行的基础,保证学生成绩公平公正的前提。因为评分细则使教师评分有据可依,不再靠个人的主观感觉来给分,使教师本人对教学效果也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认识和把握。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方法等方面作出评价。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发展性评价,一般包含两方面:一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情感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二是学生学习成果,如学生通过实地调查、小组讨论、课堂演示等形式展示的报告、PPT等,通过这些成果考查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因此,评分细则也可以从上述两方面来制定。
我们认为,细节决定成败。课程考核方式在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特点的基础上确定后能否有效实施主要看其实施细则和评分细则的制定和执行,只有保证这两点才能保证考核方式执行的有效性,才能保证考核评价的公正性。
[1]曾庆均.以人才培养为目标建立评价制度[N].中国教育报,2010-05-26.
[2]唐琦,等.高等院校课程考核改革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2(1).
[3]张平乐.“211”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课程考核和学业评价方式改革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3).
[4]庞丽娟,等.以课程考核改革为突破口构建课程考核质量监控体系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7(10).
[5]罗伯特﹒博伊斯.给大学新教员的建议[M].徐弢,李思凡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