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教学
2014-08-15蔡向令
蔡向令
蔡向令,教师,现居山东平度。
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作为语言精华的诗歌,以思想的火光、智慧的优雅、心态的从容影响着后人的内心世界。学习诗歌,不仅仅是学习对语文知识,也是学习智慧和心态。可是,我们应该怎样进行有效的诗歌教学呢?
一.诵读激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学习诗歌亦然。教师要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首先要从诵读诗歌开始。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诗歌的阅读当中时,诗歌所具有的韵律美、和谐美、意境美、情感美与艺术美等都能够被学生体会出来,学习诗歌的乐趣也就油然而生了,也就能更加专注地学习诗歌了。在充满感染力的诵读过程中,学生也能对诗歌的思想内容有着更深的体会,与其中所蕴含的强烈的真挚情感发生共鸣。如杜甫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作者通过描写泰山雄壮之势所表达的内心慷慨之意会在学生的诵读过程中得到显现。同时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要注意诗歌的节奏,这样读起来才能琅琅上口。四言诗以“二二”节奏为主,五言则是“二二一”或者“二一二”的节奏,现代诗歌往往有标点隔开,所以不需要特别在意节奏的问题,只有一些如《秋天》“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这样的诗句需要教师在领读的过程中注意断句。
二.知人论诗
白居易诗歌理论是:“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说明诗歌的产生一般都有着特定的时代和人文背景。因此在诗歌内容的学习开始之前,教师要安排一个介绍作者身世背景以及本诗创作背景的环节。这个环节的内容可以由教师引导学生完成,也可以由学生课前完成然后在课堂教学中展示。只有对诗歌创作时作者的情感、个人际遇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更加全面地理解诗歌内容。如在学习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时,我们首先知道的是这是孟浩然在西游长安之时写给张九龄的诗歌,目的是希望得到张九龄的引荐。这是一首不着痕迹的干谒诗,而孟浩然又有着才子学人的傲骨,努力掩藏着其中的干谒痕迹,所以才有了“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经典名句。理解了上述背景,孟浩然在诗中流露的入仕的急切心情也能被学生清楚地理解了。
三.紧扣诗眼
诗歌讲究“练字”,即便是以白话写就的现代诗歌在语词的选择上也有着一定的选择性。无论是“吟成一个字,捻断数根须”,还是“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都说明了练字在作诗中的重要性。同样,品读诗句的时候,也要对这些经过精心锤炼的诗句进行品读才足以深刻体会诗歌的美。注重品味诗句、赏析诗句,才能对诗歌有着整体的把握。如学习崔颢的《黄鹤楼》,把握每一句诗的用词,如“昔人”、“空余”、“不复返”、“空悠悠”等,才能对作者的凭古思乡之情有更加充分的理解。
品味诗歌的语词最关键之处在于品味其诗眼,诗眼就是全篇的点睛之笔。如杜甫《春望》一诗的诗眼就在于一个“望”字,有对破碎山河的凝望、有对家书的期望、有对关河宁静的盼望。又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生动地写出了江南两岸绿意盈盈、春风和煦的情境。学生对这样的词多加琢磨体会,也能积累字词,有利于语言的学习和写作的提高。
四.体会意境
在对学生进行诗意的讲解时,不能脱离诗歌的意象与意境。意象是组成诗歌的零件,而意境则构成诗歌的生命。意象在有些诗歌中比较朦胧,而在有些诗歌中却很清晰,作者的感情全部由意象来表达,如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全由意象组合而成,而作者的羁旅之情也在这些萧然的意象中得到表达,思亲盼归之情也在夕阳西下的环境下显得尤为强烈。
意境是诗人的思想情感与现实或虚拟图景的高度融合,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联想与想象,以音乐、视频、画面等形式让学生走进诗歌的意象之中并加以组合,形成诗歌所表达的意境,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或者其他方式演绎意境。这样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也许会更加通透。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意境是作者归隐田园后淡然心境的真实写照,能充分表达出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所在。
总之,初中阶段的诗歌教学是对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学习与传承。在教给学生知识之外也能以诗歌陶冶学生的情操,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在诗歌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诵读以体会诗歌意境,可以让学生具备发现美、欣赏美、享受美以至创造美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