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一片空间 还课堂一份精彩
2014-08-15章铁英
章铁英
我曾经在杂志上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世界建筑大师格罗培斯设计迪尼斯乐园的最佳路径时,曾苦苦寻觅而没有头绪。后来看到一位卖葡萄的老太太让路过的行人只要投入5法郎就可以摘一篮葡萄上路。受此启发,格罗培斯在乐园上撒下草种,任游人踩出许多小道,这些踩出的小道有宽有窄,优雅自然。第二年,格罗培斯让人按这些踩出的痕迹铺设了人行道,这使迪尼斯乐园的路径设计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
这样的故事举不胜举,它们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教者一定要充分地尊重孩子,相信孩子,要真正地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要用长远的、发展的眼光关注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新课标指出:孩子是学习的主人。应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孩子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鼓励孩子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论述为教者提供了正确的导向。我认为,只有给孩子们创设一些适合自我发展的空间,才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开启他们充满智慧的头脑,逐步达到教育的理想境界。
如何合理地给孩子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保护他们的创新精神,在使之成为一种习惯的同时,又可以实现教学的正常进行呢?下面所记录的,是我在一堂小学语文新课程课堂展示课上所看到的,教者的引导,孩子们的表现,或许正是对这一理念最具体、最生动的诠释。
一、给孩子自主选择的空间
现在我们经常谈论在具有一定教育质量的前提下,最好的学校是宽松的学校,最好的老师是宽松的老师,其意义是宽松的学校、宽松的老师为孩子提供了选择学习的可能性。孩子学会选择性学习,也就是学会创造性学习。当然,宽松并不等于放任自流,对孩子的发展,选择空间的创设是很重要的,有时这种选择空间就是创造性的外化、物化。所以,教者应该在孩子感兴趣的事物上多创造机会,多给予鼓励,尽管他的兴趣还不稳定,但给予其充分的自主选择权远远比教者强制着进行学习要好得多。
二、给孩子自我学习的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许多教者往往怕孩子学得不够到位,因此在上课时,总会或多或少的加以提示、引导,以此来让孩子学得更扎实,更充分些。殊不知教者这样的行为,反而束缚了孩子的思维,造成孩子思维的凝固。从上面的案例来看,执教者大胆地放开手了,从头到尾都把学习课文的时间留给了孩子。整堂课至始至终都是孩子在学习、在思考、在探索。这就真正做到了让孩子自主学习,孩子的阅读能力也真正得到了提高。
三、给孩子自我发现的空间
千万不要低估了孩子的潜能,要相信孩子,把发现权交给孩子。孩子可能会发现教者可能发现不了的东西,而且他们的“发现”往往超出了教者。教学中,千万不可将教者的分析、讲解代替孩子的学习、发现。上述案例中,教者始终在引导孩子自己领会,自己发现,这样,孩子就能逐渐获得扎实的知识和能力,对他们的身心发展十分有益。须知,过程产生方法,过程产生能力,过程产生悟性。
四、给孩子自我感悟的空间
执教者在这堂课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观察一组生动形象的动物画面,并说说自己发现动物们的尾巴都有哪些特点。而且,这样孩子了解到的动物尾巴的特点比老师教的和课文上写得形象、直观多了,令人印象深刻。接着老师再让孩子们学习有关的字词,充分地朗读课文,这时候孩子对课文的理解就又进了一步。然后,教者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孩子们去学习诗歌的第一、第二小节,说说在这两节诗里有什么发现,此时孩子们考虑的并非完全是课文中原有的内容了,而是把自己以往的学习经验都挖掘出来了,使孩子在对课文达到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尽情地把自己的想法释放出来。这就真正做到了重感悟、抓实效。
五、给孩子自我表现的空间
为了给班级中的弱势群体更多的成功体验,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设置竞争机制,呵护自我表现”的做法。因为,青少年的心理特征表明,正面适度的竞争氛围的创设,更能催化孩子的强烈的上进心和自我表现欲望。就孩子分组或个人发言的数量和质量来看,我专门设立了有关的奖项(分集体和个人),如勇敢奖、优胜奖、创新奖、进步奖和鼓励奖等,鼓励孩子登台亮相,给予孩子更多的表现自我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