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雅正义》异文材料的表现形式及相关术语
2014-08-15贺知章
贺知章
(延安大学科研处,陕西延安716000)
倪其心说:“异文的意思是不同的文字,其实质是原稿文字和各种错误文字。一种古籍在传播过程中所产生的异文现象是错综复杂的,有字体演变而造成的古今字、异体字、错别字,有传抄刻印中产生的俗字、简字、错别字,有抄写的脱漏,有无意的增添,也有臆断的擅改,还有无知的妄改。总之,凡误、漏、增添、次序错乱者,统称异文。”从以上三家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前两家是从传统训诂学角度来理解异文。
从总体上说,对“异文”的认定是有广狭之分的,狭义的‘异文’是文字学或训诂学的概念而广义的异文则是校勘学名词。《辞海·文化体育》分册说:异文是校勘学名词。凡同一书的不同版本,或不同的书记载同一事物,字句互异,包括通假字和异体字,都叫异文。”《汉语大词典》、以后的对异文进行研究的学者如王彦坤等都采用这种说法。吴辛丑认为,狭义的异文,是指字词应用上的差异;广义的异文是指字句使用上的差异。
本文从邵晋涵《尔雅正义》(以下简称《正义》)研究的实际来考虑,所取的异文概念是指不同书目或相同书目的不同版本在记载同一事物、同一人之言或同一文之言在字、词、句等诸方面的差异,即广义上的异文概念。《正义》中的异文既包括用字的不同,也包括同句中用词的不同,还有文字的衍、脱、讹、倒等现象。
考察异文之间的差异,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于是便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本文钩稽《正义》所涉及的异文,分以下三类:
一、单字异文
邵晋涵利用异文疏解经文、考证文字,解释《尔雅》词义时候,有时在前面列举出了异文,并在后面指明了所列出异文之间的关系。在异文中有通假字、通用字、古今字、异体字、同音字等。其中这类异文在《正义》中所有异文中所见最多。
例1.《释言》:“毙,踣也。”注:“前覆。”《正义》曰:“踣本或作仆。《左氏·隐八年传》云:‘必自毙。’《疏》引《释言》云:‘毙,仆也。孙炎云:“前覆曰仆。”’踣,仆字同。”(卷 3,页96)
此条训释中,《左传疏》引《尔雅》“仆”与所据本之“踣”为异文,并用术语“字同”言明“踣、仆”之间的关系。
例2.《释诂》:“妃,媲也。”《正义》曰:“《诗疏》引某氏云:‘《诗》曰:天立厥妃’。毛诗‘妃’作‘配’。《传》云:‘配,媲也。’《左氏·文十四年传》云:‘子叔姬妃齐昭公。’《释文》云:‘本亦作配。’是妃、配二字古通用。”(卷1,页51)
此条训释中,毛诗、郑笺所引之“配”与所据本《尔雅》之“妃”为异文,并且指出二字在古代为通用关系。
二、成词异文
从词的角度考察,《正义》异文材料所涉及的有,单音词和单音词的换用,复音词和复音词的换用,单音词和复音词的换用。这种类型的异文在《正义》所征引的异文中也较为多见。
例1.《释诂》:“爰、粤、于、那、都、繇,于也。”注:“《左传》曰:‘弃甲则那。’那犹今人云那那也。《书》曰:‘皋陶曰:都。’繇,辞。于,乎。皆语之韵绝。”《正义》曰:“《皋陶谟》‘皋陶曰:都’,《史记》作‘皋陶曰:于’。”(卷 1,页 50)
此条训释中,今本《史记》“皋陶曰:于”与所据本引《书》“皋陶曰:都”为异文,其中“于”和“都”形成对应关系的异文。
例2.《释诂》:“历、秭、算,数也。”注:“秭,秭数也。今以十亿为秭。《论语》云:‘何足算也。’”《正义》曰:“历者,《尧典》云‘历象日月星辰’,《史记》作‘数法日月星辰’。”(卷 2,页 76)
此条训释中,今本《史记》“数法日月星晨”与《尧典》“历象日月星辰”为异文,其中“数法”与“历象”为对应关系的异文。
三、成句异文
从句子角度考察异文,有句意相同,句式不同;句意句式相同,遣词用字不同,但是《尔雅》上古词典的性质,所以这类异文在研究对象中涉及很少,也不具有代表性。
例1.《释言》:“逸、愆,过也。”注:“《书》曰:‘汝则有逸罚。’”《正义》曰:“旧疏引《盘庚》云:‘惟予一人有逸罚’,《费誓》云:‘汝则有常刑’,无云‘汝则有逸罚’者,师读不同改也。”(卷 3,页 84)
此条训释中,旧疏引《尚书》“惟予一人有逸罚”与所据本引《尚书》“汝则有逸罚”为异文。
异文作为《正义》训诂的主要方法之一,在《正义》中有一定的规律,邵晋涵大量使用异文来系联字词、说明词义,其中也涉及了其它的一些用语对所列出对象作进一步的阐述。掌握这些条例是研究《正义》异文训诂的一种以简驭繁的方法。在暂不讨论其补说正确与否的前提下,我们从形音义的角度将这些术语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音同”、“音近”“古音近”、“声转”类
“音同”、“古音近”、“声转”,是邵晋涵对所列异文字词关系的补充说明,是对它们之间存在音同、音近、音转关系的具体的阐释。这种补说常用于假借关系的字词中。如:
例1.《释言》:“翌,明也。”注:“《书》曰:‘翌日乃瘳。’”《正义》曰:“、翌也。转相训也。明古音近芒,、明古通用。”(卷 3,页 97)
例2.《释诂》:“亹亹,蠠没、孟、敦、勖、钊、茂、劭、勔,勉也。”注:“《诗》曰:‘亹亹文王。’蠠没犹黾勉。《书》曰:‘茂哉茂哉。’《方言》云:‘周郑之间相劝勉为勔钊。’孟未闻。”《正义》曰:“亹亹,蠠没以声转为义也。……《大雅·棫朴》云‘勉勉我王’,《荀子》引作‘亹亹我王’。蠠没转为没没,又转为勿勿。《曾子·立世篇》:‘君子终身守此勿勿也。’卢辨注:‘勿勿犹勉勉也。’《祭义》云:‘勿勿乎其欲之也。’郑注:‘勿勿犹勉勉也。’又转作密勿。”(卷1,页55)
二、“音义同”、“声近义通”、“某与某通”、“某某古字通”、“某某通用”类
邵晋涵多用这类术语从音义两方面对异文字词进行的补说,这种补说多见于同声符的同源字组或是通用关系的字组。如:
例1.《释言》:“遏、遾,逮也。”注:“东齐曰遏,北燕曰遾,皆相及逮。”《正义》曰:“《方言》云:‘蝎、噬,逮也。东齐曰蝎,北燕曰噬,逮,通语也。’郭注:‘蝎作遏,噬作遾。’音义同。”(卷 3,页 84-85)
例2.《释训》:“猗嗟名兮,目上为名。”《正义》曰:“名与明通。《檀弓》云:‘子夏丧其子而丧其明。’《冀州从事郭君碑》云:‘卜商嚎啕丧子失名。’”(卷 4,页 112-113)
例 3.《释诂》:“弘、廓、宏、溥、介、纯、夏、幠、厖、坟、嘏、丕、弈、洪、诞、戎、骏、假、京、硕、濯、訏、宇、穹……大也。”《正义》曰:“穹者,《文选注》引《韩诗》云:‘在彼穹谷。’薛君云:‘穹谷,深谷。’今《小雅·白驹篇》作‘在彼空谷。’毛传:‘空,大也。’是穹为深而大也。……穹与空声近义通。”(卷 1,页 44-45)
三、“某某同”、“某某字同”、“省”、“省文”、“某为某的隶体增加字”类
邵晋涵用这些术语多用来表示异文之间的异体关系。
例1.《释言》:“窒、薶,塞也。”《正义》曰:“薶者,《说文》云:‘瘗也。’《释天》云:‘祭地曰瘗薶是也。’省作狸。《大宗伯》云:‘以狸沉祭山林川泽。’通作埋。”(卷3,页87)
例2.《释天》:“在已曰大荒落。”《正义》曰:“‘大荒落’,《历书》作‘大芒落’,《天官书》作‘大荒骆’,《堂邑令费凤碑》作‘岁于大荒’者,省文。”(卷 9,页 165)
四、总结类
邵晋涵在分析单个字词的音义的同时,还常常在所举异文之后,总结归纳各字词之间的具体关系。
例1.《释诂》:“怡、怿、悦、欣、衎、喜、愉、豫、恺、康、妉、般,乐也。皆见《诗》。”《正义》曰:“释者,《顾命》云‘王不怿’,《释文》云:‘马融本作不释。’案:古字怿皆作释。《庄子·齐物论》:‘南面而不释然。’《说文》云:‘释,解也。’《史记》多作‘’,是释为本字,为或体字。怿为别体字。释、怿音义同。”(卷 1,页 47)
例2.《释诂》:“觳、悉、卒、泯、忽、灭、罊、空、毕、罊、歼、拔、殄,尽也。”注:“罄觳,今直语耳。忽然,尽貌。今江东呼厌极为罄。馀皆见《诗》。”《正义》曰:“《商书》曰‘庶繁无’,今本《洪范》作‘庶草蕃庑’,《晋语》云‘不能蕃庑’。‘芜’为隶体增加字,庑为假借字也。”(卷1,页59)
[1]胡朴安.中国训诂学史[M].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3.
[2]章学诚.章学诚遗书[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3]陆宗达,王宁.训诂方法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4]清·桂馥.说文解字义证[M].武汉:武汉市古籍书店影印,1983.
[5]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M].武汉:武汉市古籍书店影印,1983.
[6]边星灿.论异文在训诂中的作用[J].浙江大学学报,1998,9.
[7]吴辛丑.简帛异文的类型及价值[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4.
[8]段观宋.训诂的比勘互参法论略[J].古汉语研究,2002,2.
[9]清·邵晋涵.尔雅正义.见:顾廷龙编.续修四库全书(第187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10]清·阮元.尔雅注疏校勘记.见:顾廷龙编.续修四库全书(第183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