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德宏州油茶产业培育与发展的建议
2014-08-15段洪瑞段兆梅杨正华
段洪瑞,段兆梅,杨正华
(1.德宏州林业局营林站,云南 德宏 678400;2.德宏州林业局农村能源站,云南 德宏 678400)
0 概述
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属山茶科(Theaceae)山茶属(Camellia L.)植物,为常绿小乔木或灌木,是我国特有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也是全国第一大经济林树种,有2000 多年的栽培和利用历史,与油橄榄、油棕、椰子并称为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植物,与乌桕、油桐和核桃并称为我国四大木本油料植物【1】。
1 发展油茶的前景
油茶是一种综合利用价值极高、兼备经济和生态效益的树种。其主要产品为茶油,随着油茶下游产品的不断研发,油茶产业链在不断延长。茶油可通过精炼制作天然护肤品精油和医药用油;茶枯饼、茶皂素、茶籽壳等副产物的加工产品可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医药、化工等多个领域,开发前景十分广阔【2】。
我国人均消费植物油17.0 kg,与欧美等发达国家人均消费量45 kg相比,差距非常大。在消费的植物油中,高品质的茶油仅占食用油总消费的1.17%,与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消费高品质的橄榄油占消费量占40%以上相比,差距更大。预计到2020年,中国人口将增加到14.5 亿,按人均食用油消费22 kg计算,食用油的消费总量将达到3200 万 t。目前,我国各类植物油年生产能力为1000 多万 t,自给率为46%,即便每年增加100 万 t的食用油供给量,10年后产量仅能达到2000万 t,需增加约0.12亿 hm21.8 亿亩的油料播种面积,届时每年仍需进口1000 余万 t植物油和油料等成品油脂,才能保障市场的正常供给。发达国家橄榄油的消费量一般占其植物油总消费量的40%以上,目前我国年产茶油为26.65 万 t,年人均占有量仅0.2 kg,远低于发达国家年人均占有橄榄油20 kg的水平。我国要达到年人均茶油占有量2 kg的标准,全国茶油产量需增加10 倍,年缺口达250 万 t左右,可见,未来茶油的市场需求非常旺盛【3】。因此,优质茶油未来有着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
当前,我国油茶种植在良种选育、高效栽培等都取得较好研究成效。湖南省油茶良种每公顷产油已达1230 kg,是老茶园平均产油的18倍还多。
发展油茶产业,对维护国家粮油安全,缓解耕地压力,开发山区资源,发展特色生物产业,增加林农收入,改善生态环境,解决“三农”问题,促进“两型”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具有重要的意义【3】。
2 德宏州发展油茶的优势
当前,国家、省级都非常重视和发展油茶产业,将油茶产业发展纳入到生物产业开发、森林云南建设、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等重点建设项目中。油茶是我国特有的木本油料树种,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及以南的14个省(市、区)。普通油茶的近缘种在越南、老挝、泰国和缅甸等国家的北部、日本南部部分地区有少量分布【4】。
油茶适生区域要求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6℃—22℃,年降水量800 mm以上,花期平均气温为10℃—13℃,花期连续降雨或干旱影响授粉坐果,突然的低温或晚霜会造成落花、落果。
油茶在垂直分布上可从中国东部地区海拔不到100 m到西部云贵高原的海拔2300 m以上。庄瑞林等根据我国的地理条件和不同物种的生态适应性,将油茶分布区划分为西南高山、华南丘陵、华中和华东丘陵及北部边缘四大分布区。油茶是喜酸、喜光的阳性树种,根系发达,幼苗生长时耐适度遮阴,在pH值4.0—6.5的酸性和微酸性红壤区生长良好【6】。油茶属两性虫媒花,花白色、红色或黄色等,主产区花期10月至笠年12月,部分近缘种春季2—4月花期,果实次年10月前后成熟。普通油茶分布最广,其核心产区为湖南、江西等省的低山丘陵区。油茶经济收益期长达50年以上,近百年大树也能挂果累累。德宏州地处云南西部,气候资源条件优越,无论从气候、地理的理论上讲都适宜油茶发展。德宏栽培油茶有近50年的历史,油茶能在德宏部分地方良好的生长和发育。
3 德宏州发展油茶存在的问题
3.1 发展品种选择的困难
德宏州地处亚热带地区,气候四季不十分明显,干湿分明,昼夜温差大;土壤深厚、肥沃;德宏州条件优越,适宜发展的经济作物或经济林品种较多,部分经济林木表现出较高的经济比较效益【7】。加之,德宏州地处全国油茶边缘产区,上世纪发展的基地由于良种选择和栽培技术的局限,造成多年丢荒。全州除梁河县外大多数对油茶树种较为生疏,发展油茶的群众基础相对薄弱。
3.2 良种选择和扩繁滞后
德宏州早在2009年选育3个优良品种,后面相继开展部分优良单株的选择。但是优良品种或无性系的繁育和扩繁没有得到规范开展,无性系子代测定没有展开,稳定性还没有结论。所以,造成至今没有一个品系纯正的规范性采穗圃,没有分品系采穗圃也就谈不上分品系育苗,当前大量苗木繁殖还停留在海选的优树繁殖苗木,严重影响全州油茶产业健康发展进程。
3.3 栽培技术落后
德宏州早在1978年就规模进行种子实生育苗种植油茶,但是多年以来,油茶在栽培基本上是人种天管,靠天吃饭,油茶种植挂果参差不齐,大小年明显,施肥技术、土壤管理技术、树体培育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十分落后[7]。近几年,虽然开展部分油茶栽培技术研究,也只是停留在研究阶段,还没有重复多点试验数计结论,油茶技术上没有成熟的技术标准,大面积发展的油茶基地还是参照其他果树或者重种轻管,栽培技术与全国油茶主产区相比还十分落后。
3.4 产品开发对产业发展带动乏力
德宏州油茶当前产量较少,产品开发十分单一,而且全州当前也只开发油茶油的初榨油产品,主要榨油还是小作坊式的,规模加工厂还没有建立。企业通过加工带动产业发展的实力有限,整个油茶产业发展相对乏力。
4 德宏州发展油茶的建议措施
4.1 贯彻科学发展观,因地制宜发展
德宏林地资源丰富,气候资源条件优越,从理论上讲非常适宜发展油茶产业。但是,油茶毕竟是还是经济林树种,种植周期相对一般农作物还是较长,栽培管理和经营技术要求较高,发展上必须贯彻科学发展观,因地制宜发展。所以,德宏发展油茶产业一方面要乘势而上,抓住和利用国家、省对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的政策机遇加快产业发展,结合森林德宏、特色林业产业建设积极谋划发展,当前重点扶植和鼓励油茶企业、科研院所、种植大户等开展栽培试验示范和企业核心基地建设,适度在梁河县、陇川县等发展油茶群众基础较好的部分乡镇或区域推广种植发展。另一方面,德宏州可发展的树种资源较多,发展效益较油茶好的树种也较多,选择发展油茶时一定要注意从比较效益上选择发展。不是全州各地都适宜发展,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切实将油茶产业基地建设安排到最适宜发展油茶的地区,种植在最适宜的山头地块。各县市在选择发展道路上,发展油茶一定要加大宣传,提高干部群众对油茶的认识,注重科学理性发展,切记不可一哄而上,更不能创造条件也要上马油茶项目;发展速度上,宁慢一点,也不抢头功,不可为数字政绩盲目加码发展,要稳扎稳打,实实在在发展,确保建设质量和成效。
德宏冬春干旱,夏季雨水充沛。冬季造林,虽然苗木处于休眠,对苗木伤害较小,但是缺乏必要的降水,种植成本较高,成活率较低。德宏油茶不宜在冬季造林,要尽量选择夏季造林。
苗木质量对油茶造林影响较大。裸根苗起苗容易伤到根系,定植后恢复困难,造林成活率较差,杜绝使用裸根苗造林。土杯育苗重量较大,相同规格的轻基质网袋苗的重量是土杯育苗重量的1/5。土杯育苗造林相对裸根苗造林成效较好,但是,土杯苗育苗和造林,对技术要求较高,定植后容易出现缓苗期,且运输困难。有条件的地区,可大量推广轻基质网袋育苗造林技术,轻基质网袋育苗苗木根系生长舒展、健壮,运输方便,种植成活率高,不会出现缓苗期,定植后直接生长,为苗木生长赢得宝贵的生长时间,大大降低抚育管理成本,有效促进油茶产业培育与发展。
4.2 强化技术研究应用,依靠科技加快发展
德宏发展油茶要围绕产业发展切实加大科技投入,全面开展油茶栽培技术各个环节的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充分依靠科技进步,向优良品种要产量,向科学技术要效益。千方百计进一步加大油茶优良品种引选,扩大“早、中、晚熟”良种基础,适时开展良种无性系子代测定和异地栽培试验,选择出最适宜德宏州种植发展的最优品种,通过分品系分品种建立良种采穗圃满足生产所需的良种穗条需求。严格强化种苗质量管理,严格按照“四定三清楚”的要求规范管理,确保良种的100%使用和繁育推广应用,确保高质量的良种壮苗供给。依托和积极鼓励各级科研院所、企业和协会开展高原地区油茶栽培技术集成创新研究,强化实用技术推广应用。依靠高科技,积极推进油茶产品创新,切实加快油茶产业培育与发展。
4.3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力度
用足用活各种人才政策,采取“引进来”、“走出去”双轨运行的办法加快人才培养。一方面,要积极创造条件引进优秀高层次人才,引领科技发展;另一方面,积极选派优秀科技人员到先进地区学习,依托全国油茶研究领军团队和知名专家帮助德宏培养更多高层次人才,并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同时,按照德宏州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选拨下派优秀科技人员到企业挂职,到基层锻炼等搭建有利于科技人员成长的平台,为优秀科技人员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加大高次人才和乡土人才培养力度及科技创新。
另外,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切实加大实用技术的培训和推广应用,特别加大对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和广大林农的培训,大力普及油茶栽培新成果、新技术、新方法,提高广大林农种植和经营发展油茶的技能,全面提高地区油茶发展的水平,为发展特色林产业服务。
4.4 加强产品开发研究,延长产业链
提高加工利用技术水平,开发多样化油茶产品,延长产业链是高原油茶产业发展的关键。油茶产品的多样化是拉长油茶产业链条和增强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升级、产品研发、市场开拓、品牌战略实施。强化“产—学—研”结合,开展高品质茶油生产与质量控制、标准制定与精深加工技术研究。加强加工剩余物的综合利用,提高综合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带动油茶产业可持续发展。
[1]刘跃进 欧日明 陈永忠.我国油茶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林业科技开发,2007(4).
[2]陈永忠,王德斌,王波.油茶综合利用及其深加工浅析[J].湖南林业科技,1997,24(4):15—19.
[3]陈永忠 杨正华编著,油茶树体培育技术[M].中国林业出版社,2012.8.
[4]云南省林业厅编,云南省木本油料产业发展规划[G].2009.
[5]德宏州林业局编,德宏州林业产业发展规划[G].2008.
[6]油茶丰产栽培实用手册[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7.
[7]杨正华等编著,德宏州特色林业产业树种种苗繁育与栽培技术图解[M].云南:云南科技出版社,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