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实施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推进昆明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
2014-08-15昆明市科学技术局
昆明市科学技术局
1 综述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的决定》,2009年初,中共昆明市委、昆明市人民政府印发了《昆明市贯彻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的实施方案》,全面拉开了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序幕。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自主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实施8大重点科技创新行动,集聚创新人才、建设创新文化、弘扬创新精神、启迪创新思维、优化创新环境,加快优质资源向优秀企业集聚,努力造就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集中度高、核心竞争力强、行业领先的大企业、大集团,引进培养一批创新创业人才。4年来,科技创新工作在转方式、调结构、兴产业、惠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支撑引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先后摘取了6张“国家级名片”,即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国家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国家科技强警示范城市,以及2011年、2012年中国十大创新城市。2012年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的各项主要指标都有明显进展:
1)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6%,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39.6%,昆明市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R&D)投入达到51.79亿元,占GDP比重 1.72%;每万名劳动力从事R&D的人员数量达到55.47人;昆明市地方财政科技拨款达到98435万元,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1.87%;
2)已有高新技术企业406个,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比例47.65%;大中型工业企业消化吸收费用支出占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引进经费支出的比重39.2%;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632587万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5.42%;
3)年发明专利授权数达到903件,百万人口发明专利授权数138.22 件;技术市场成交额达到127735.18万元,百万人口技术市场成交额19552.3万元;全市累计有效商标注册量达到41251件,百万人口拥有的有效商标注册量6314.25件;
4)全市万元GDP综合能耗0.85 t标准煤,百人口国际互联网用户数19.36;主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65 天,空气质量日均值正常值达标率100%,城市污水处理率99.65%;全市公众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2.95%。
2 取得的主要成效
2.1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
2012年昆明市全市有高新技术企业406家。高新技术产业销售收入突破千亿大关,达到1310.96亿元,约占云南省高新技术企业总销售收入的68.5%。在高新技术企业中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有云南铜业股份有限公司、云南锡业股份有限公司、云南云天化国际化工股份有限公司3家,超过亿元的有100家,共实现销售收入1253.42亿元。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达到233.3亿元,占全市GDP的7.8%,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38.8%。截止2012年,培育了120家科技创新型试点企业,其中国家级9家,省级71家。
2.2 重点产业创新成效显著
到2012年,昆明市已有“昆明国家现代服务业金融电子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等国家科技部授牌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6个。昆明市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被列入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培育)”的行列。到2012年,初步形成了有色及稀贵金属、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红外光电子信息等知识密集型和褐煤、磷化工、钛产业等资源型7大创新型产业集群。全市电子信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68.23亿元。通过软件企业认定287户,软件产品登记917个。生物医药产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28.16亿元,同比增长28.1%,实现工业增加值 48.39亿元,同比增长19.8%。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02.59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10.3%。烟草及配套产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87.22亿元,同比增长16.7%。新能源产业实现风电建设装机规模20.25万kW,太阳能光伏应用20MW工程已并网发电,垃圾发电年发电量约8亿kW·h。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取得零的突破,“云药”特色产业集群和稀贵金属产业集群列入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工程。石林台创园成为了全市首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创新园。
2.3 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迅速
实施都市型现代农业“4210”工程,有力地推动了昆明市传统农业向都市型现代农业快速转变,园区化、品牌化、精品化、国际化成为昆明农业发展的新亮点。2012年全市农牧林渔总产值超过24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305元,全市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显示出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势头。以云南昆明石林台湾农民创业园正式列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云南省农科院花卉研究所经科技部批准建设“国家观赏园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标志,昆明农业科技创新进入到国家级科技创新的行列。到2012年全市已有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1户,省级65户,市级342户。打造了一批省级示范园区和深加工科技型企业,2012年,昆明市经省科技厅认定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24家、优质种业基地20个、农产品深加工科技型企业17家,培育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团队3个,创新型试点企业2家。全市已有已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188个、绿色食品43个、有机食品43个,地理标志认证农产品9个。
2.4 科技创新促进节能减排
昆明市被国家科技部、财政部列入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到2012年实现了公交、出租、公务等领域共510辆新能源车的示范推广。《昆明市节约能源条例》于2012年10月1日起施行。2012年,省政府下达昆明市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3.9%以上。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4.1%,全市万元GDP能耗为0.85 t标准煤。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93.3%,工业二氧化硫万元GDP排放量为110 kg,比2009年下降15.38%,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万元GDP排放量为0.8 kg,比2010年下降28.5%。
2.5 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全市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单位达到115家,其中国家级15家,80%的企业为高新技术企业。五华区、安宁市列入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石林县列为国家传统知识产权保护试点。截至2012年12月,全市专利申请量达到5994件,较2011年同期增长30.95%,专利授权量3593件,较2011年同期增长36.04%。全市共认定技术合同1361项,合同成交额12.47亿元,较2011年增长7.5%。
2012年评审产生昆明市科学技术进步奖60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16项、三等奖42项;专利奖10项,其中,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全市有9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67成果获2011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全市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39.6%。
2.6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快速发展
2012年全市各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219家(其中,国家级14家、省级129家),形成了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为龙头,省级为骨干,市级为基础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全市共有各级重点实验室35个(其中国家级3个、省级32个),各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1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59个),各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8个(其中国家级7个、省级11个),共有孵化面积40多万 m2,在孵企业1100多家。
2.7 创新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
全市范围内拥有“两院”院士10人,科技领军人才5人,高端科技人才68人,省级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1181人,省级科技创新团队101个。昆明市选拔培养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累计达到510名,市级科技创新团队累计达到42个。2012年全市共引进高层次和紧缺急需人才1362名,其中引进博士65人,硕士202人,副高以上职称90人;引进外国专家243人次。
2.8 全市公众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显著提高
以“世界知识产权日”、“科技活动周”和“全国科普日”等活动为重点,积极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努力提升全社会科学文化素养。不断加大科普经费投入,2012年市级人均科学技术普及活动经费达到2.34元,已有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8个,省级科普教育基地20个,全市公众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达2.95%。
3 主要做法
3.1 认真理清贯彻思路
昆明市贯彻落实《中共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的决定》的基本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把自主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实施8大重点科技创新行动,加快优质资源向优秀企业集聚,努力造就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集中度高、核心竞争力强、行业领先的大企业、大集团,引进培养一批创新创业人才,巩固提升优势、特色领域的科技创新水平和竞争能力,使昆明科技创新实现全省第一、西部率先、全国争先,把昆明建设成为产业优势明显、引领作用突出、创新人才荟萃、创新氛围浓厚的创新型城市。
3.2 优化科技创新环境
自2008年以来,昆明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旨在贯彻《中共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的决定》、促进自主创新和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步伐的法规、制度创新政策文件,主要有《昆明市科学技术进步与创新条例》、《昆明市贯彻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的实施方案》、《昆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昆明市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若干政策》,以及市委、市政府与省科技厅、教育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进一步鼓励科技人员创业创新的若干政策》等。
3.3 把落实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与建设昆明市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紧密结合
2010年4月6日国家科技部复函云南省人民政府,同意昆明市成为第二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之一(截止2012年,全国有45个),使昆明建设创新型城市纳入了国家的轨道。在《昆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中,其试点目标、任务的提出都充分考虑了建设创新云南行动计划实施考核的目标任务,部分目标任务在范围、指标值上还有突破。2012年新增的农业科技3个认定指标(即新获省级优质种子种苗基地、省级农产品深加工科技型企业和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我们也将其纳入试点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统一安排布置,协同推进。
3.4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为了具体贯彻落实《昆明市加快建设科技创新服务公共平台 推进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市发改委、市工信委和市科技局等市级相关部门均按照各自职能职责,专门拟订并报政府出台了《昆明市关于加快企业创新 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等,推进企业、行业(领域)技术创新及研发平台的制度创新政策文件。
3.5 深入开展创新型试点县区建设
2011年9月,昆明市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昆明市关于推进创新型县(市)区建设试点工作指导意见》,在全市14个县(市)区和3个国家级开发(度假)区及倘甸产业园区、阳宗海风景名胜区、轿子山旅游开发区中,选择创新基础条件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带动作用大的区域进行创新型县区建设试点。通过试点,探索聚集科技创新资源,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导入科技创新要素,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经验,创新出一县一精品,一区一亮点,一地一特色的试点模式。8个县(区)人民政府和高新区管委会向领导小组上报了开展试点工作的请示和实施方案,经昆明市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专家咨询、办公室会议讨论推荐、领导小组研究等程序,同意盘龙区、五华区、西山区、官渡区、呈贡区、晋宁县、寻甸县和昆明高新区作为昆明市创新型试点县(区)。
3.6 分解细化目标任务协同创新
以云南省人民政府与昆明市人民政府签订的《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年度目标责任书》为年度目标,在《昆明市贯彻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的实施方案》及《昆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中分解试点任务,明确牵头落实到部门和主要配合部门。对此,市科技行政部门将自身牵头、配合的试点任务进行疏理,再按所有各处室、所属单位职能职责,进行细化分解,使所承担及配合的各项试点任务责任主体更加明确,责任分工更加具体。协调全市各级各部门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推动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及建设创新云南行动计划的顺利实施。
4 实施建设创新云南行动计划(2013—2017年)的新措施
2013年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意见》和《关于实施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2013—2017年)的决定》,启动了全省建设新一轮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为切实贯彻落实国家、省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昆明创新发展,昆明市印发了《中共昆明市委 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推动昆明创新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创新意见》)和《昆明市落实建设创新云南行动计划(2013—2017年),加快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2个文件。
《实施意见》共集纳了22 条科技创新的政策。此举意在继续保持昆明科技创新工作在全省的“火车头”和“排头兵”位置,科技创新能力继续处于西部省会城市中的先进行列,科技创新水平争取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有新地位。《实施方案》提出了“115226”作为昆明科技创新的“行动纲领”。未来5年将以“115226”为重点推进科技创新工作,即:
1)“1个结合”,把贯彻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与加快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有机结合;
2)“1个专项”,实施“落实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2013—2017)和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专项”;
3)“5大科技创新行动”,开展产业创新发展行动、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行动、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培引行动、区域创新与科技惠民行动和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培育行动;
4)“22条政策和保障措施”,贯彻落实《中共昆明市委 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推动昆明创新发展的意见》中的22条政策;
5)“6个快速发展”,科技创新投入、科技成果和先进适用技术、科技创新平台、科技创新人才及团队、高新技术产业及科技型企业、创新园区和基地6个快速发展;
《创新意见》、《实施方案》把“科技兴则产业兴,科技强则产业强”作为昆明“8185”产业培育提升的重要支撑。以科技创新来为“8185”产业培育计划提速,以实施“6618”产业创新工程为主,加快昆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实现产业升级。重点内容是:建设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基地、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工程、重大新产品开发工程、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力求打造产业技术创新链,找准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切入点,建立科技有效支撑产业发展的机制,为提升昆明城市核心竞争力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