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农业园的建设与发展

2014-08-15宗四南

云南农业 2014年4期
关键词:龙头企业现代农业基地

宗四南

(泸水县农业和科学技术局,云南 泸水 673100)

1 发展现状

1)发展框架基本构建。近年来,泸水现代农业园发展以突出种养业为重点,坚持“全面规划、总体布局、分步实施、重点推进”的工作思路,结合现有的区位优势、气候优势、资源优势,加强园内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开展坝区农业综合开发(种植优质水稻、蔬菜、香料烟、咖啡、蚕桑等);半山区养殖业和甘蔗产业;高山区经济林木种植(草果、核桃)。发展咖啡、蚕桑种植示范性基地建设,同时实行田园式管理;发展以种植优质稻为主的粮食生产,充分利用科学技术措施提高单产,确保丰收;经济作物种植以打造品牌为主,切实把蔬菜等优势产业做大、做强,逐步建立起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发展机制。

2)规模逐步显现。近年来,累计完成甘蔗种植1227.3hm2,优质稻种植 200hm2,蔬菜种植 340hm2(其中,季节性种植面积293.3hm2,常年固定种植46.67hm2),香料烟种植 122hm2,蚕桑 173.3hm2,累计产蚕茧2232.25张。建立林果基地166.7hm2,畜禽养殖基地1个,农业综合开发基地260hm2,水产基地33.3hm2,中药材基地446.6hm2(其中,草果种植333.3hm2,萝芙木种植113.3hm2),绿色产业(野生菌类和野生蔬菜)基地840hm2。园内农业产业发展正处于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关键发展期,规模初步显现。

3)发展模式初步形成。园内发展立足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公司+基地+合作经济组织+农户”为主的发展模式初步形成。近年来,园内已有东方大峡谷生物城有限公司、方正公司等6家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带动了近1万多农户增收。龙头企业,采取订单种植、种苗供给、技术指导、保护价收购等契约化合作方式,与农户建立起了“利益同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关系。同时,还建立起了蚕桑、烤烟、畜牧、蔬菜等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行业协会7个,涉及13451户农户。龙头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兴起和逐步发展壮大,促使了农业经营方式由传统、粗放、零散型向创新、集约、利益联结型转化。

2 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2.1 有利条件

1)具有优越的区域优势和自然条件。泸水县现代农业园位于云南西北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南部,处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之间,属半湿润气候、干湿季节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为16~18℃,年均日照时数2015h,年均降雨量1100~1250mm。土壤分布有棕褐色砂壤、暗棕壤,土壤有机质含量2.74%,土壤pH值在6.7~7.0,由于特殊的资源环境,使之在特色产业发展方面具有较大的资源优势。近年来,园区内已大量种植优质稻、甘蔗、茶叶、水果、咖啡、草果、药材、漆树、核桃等多种作物。特别是咖啡、草果、甘蔗等作物已逐渐成为全县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2)农业生产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十一五”期间引进、推广农业新品种20多个,应用农业新技术、新成果15项;实施大型科技开发、科技教育和推广项目50多个。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87.12%,病虫害综合防治率达到75%以上。农业适用技术综合普及率达85%以上,科技覆盖率达75%,提高了5.7个百分点,科技推广的应用为稳粮增收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近年来,初步形成以县级为中心,乡(镇)农技站为骨干,科技示范户为突破口的农技推广体系,多学科、宽领域、全方位、多功能的农技推广体系服务网络建设初具规模,农业服务手段和业务水平明显提升。

3)组织保障有所加强。建立主要领导负总责、有关部门各司其责的农业产业发展领导责任体系;落实具体办事机构、工作人员和一定的经费;制定并出台了相关政策,并严格实行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套规划、一套政策、一套实施办法的工作运行机制;加强考核督促。

2.2 制约因素

1)园内基地标准化程度低,规模效益不佳。布局零星、分散、规模小;很难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区域种植规模。基础设施配套薄弱;产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靠天收”的现象还十分突出。农户重产出,轻投入,疏于管护。产业布局分散,园内标准化程度不高。

2)农业龙头企业量少质弱、带动能力不强。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少;农业龙头企业竞争力不强;当前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小,经济实力弱,技术及设施水平还停留在原有的对农产品初加工水平上,缺乏新产品开发,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园产业化发展需要。带动作用发挥不强;绝大多数龙头企业还没有与农户真正建立起一种合理、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订单农业脆弱,“公司+基地+中介组织+农户”的经营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农民利益得不到保护,有时会挫伤了农民产业化经营的积极性,致使园区产业化推进速度缓慢,少数产业甚至出现萎缩现象。

3)农产品转化率低、产业链条不长。农民重数量、轻管理、轻投入,广种薄收现象比较突出,导致农产品“好的不多、多的不好”,农产品的商品率不高。由于资金短缺等因素,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强。产业基本停留在卖原料状态。目前,园区内大量农产品仍不能进行深加工和系列开发,多以原料和初级产品的形式进入市场。

4)扶持政策乏力、服务水平不高。扶持的范围不广、发展产业调整力度不够。扶持额度小。财政投入仍然不足,上级补助资金有限,且资金分散,并未进行捆绑集中扶持骨干特色产业发展。信贷争取难。由于园区内龙头企业和产业大户多以中、小规模为主,多处于原始资本积累阶段,往往达不到贷款条件,银行出于自身利益和资金安全因素,基本不放贷。由于缺乏相应的经费配套,农业技术人员出去学习借鉴深造机会极少,因而也缺乏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机构专业技术人才缺乏,严重阻碍了园区内农业产业发展。

3 发展方向和区域布局

1)以先进科学技术为依托,采取“公司+基地+集体经济合作组织(产业协会)+农户”的运行模式,种植蔬菜、香料烟等开展订单农业生产,突出品牌效益、显现新亮点。最终把现代农业园建设成以农科教为一体的培训基地、产业调整优化基地和发展现代农业综合基地。

2)园内区域性产业发展布局遵循因地制宜、科学系统规划为原则,以发展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为重点,突出特色,树立品牌,形成规模。园内发展布局紧紧围绕“横、纵”两种发展模式进行,即:横向发展和纵向发展。横向发展主要确立的发展模式是:丙奉、丙贡、大练地三个村委会大春作物以种植粮食为主,切实稳定粮食面积,保障粮食主产业的健康发展。小春重点种植香料烟;蛮英、新建、付坝三个村委会则大春以种植粮食为主的同时,适当发展好蔬菜产业,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小春主要以发展蔬菜种植为主。纵向发展主要确立的发展模式是:高山区种植和发展草果、核桃等经济林果产业为主;半山区以种植和发展甘蔗产业为主,同时发展适当规模的玉米种植,确保养殖业发展。沿江一线以粮食发展为主,在切实保障优质稻种植面积同时,结合蔬菜、香料烟、蚕桑等多种经济作物种植,促进农业园多元化发展。

4 对策和建议

1)调整种植结构,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根据农业资源分布特点,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的原则,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的前提下,本着宜粮则粮、宜菜则菜的原则,大规模调整作物布局,发展特色农业。

2)探索集约经营,发展现代农业园。大胆创新机制,扩大了农业生产规模,提高了农业经营效益。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企业与农民签订合同,公司、基地、农户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支持农村中具备一定经济实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农户承租土地,鼓励农民以资金、土地、实物、技术等合股联办园区,大面积发展蔬菜水果、经济林木、种桑养蚕等家庭农业园。产业、产品、组织结构进行调整,充分挖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集种养、工贸、科研开发为一体的集约经营,使生态农业、现代农业逐渐成为全县农业发展的增长点。

3)依托科技进步,走科技兴农之路。积极开展科研攻关和科技成果引进。建立县、乡(镇)、村三级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等手段,及时为农民发布和传递省内外市场农产品供求及价格走向等信息。加大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力度,以县农技培训中心、乡(镇)农技服务站为培训基地,定期对园内农民群众进行科技知识轮训。

4)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精细加工。以发展农产品精细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为重点,坚持改造与新建并举,鼓励国有、民营和外资企业等进入园区发展,培植出一批骨干龙头企业,使农产品加工规模和加工增值水平提高,进一步完善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经营格局。

5)明确现代农业经济园产业建设重点。在全面分析当前现代农业园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要重点突出六大产业,即高海拔地区发展草果、核桃产业;中高海拔地区发展甘蔗、养殖产业;低海拔地区发展蔬菜、香料烟等产业。同时结合园区内气候类型复杂多样的特点,适度的发展一些小而精的特色产业,如樱桃、柑橘、中药材、绿色有机茶叶、无公害蔬菜等。

6)着力强化保障体系。对泸水县来说,现代农业园建设才初具雏形,加强组织领导,实行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优化环境和强化服务是农业园内产业化发展的重要保障。

[1]张平.云南农业经济探索与研究[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4.

[2]起正芳.永定镇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思考[J].云南农业,2012(4):39~40.

猜你喜欢

龙头企业现代农业基地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山西省级扶贫龙头企业和扶贫农民专业合作社名单出炉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现代农业
2018年全球农化产品销售前20名的龙头企业
我的基地我的连
2016年湖南省新认定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名单
再生资源行业持续整合 龙头企业强者恒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