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2014-08-15杜俞瑾
杜俞瑾
(兰州文理学院 图书馆,甘肃 兰州 730010)
当代大学生成长于转型期社会,各种社会思潮和社会现象都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再加上学习、就业和人际关系的压力等,导致他们出现了种种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其学习、生活及学业的顺利完成。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就成为一个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的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教育资源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负有重要的责任,应当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着重探讨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发挥其独特作用的有效策略。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当代大学生成长发展的社会背景(转型期)、家庭环境(独生子女)和年龄特征(青年人)等多重因素的相互作用,使得他们面临着诸多心理冲突和压力,出现了种种心理问题。当代大学生中,存在心理问题的人数占大学生总数的比例较高(一项以全国12.6万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约20.23%的大学生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1]),而且这个比例还呈现不断增高的趋势。同时,大学生心理问题涉及的层次种类繁多、范围广泛,从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到可疑神经症乃至精神病,各种层次的心理问题都有,涉及到学业、人际关系、情绪情感、恋爱与性、生活适应、就业压力等诸多方面。[2]另外,当代大学生中极端心理问题比较突出,自杀倾向严重,自杀率较高。[3]这些心理问题严重制约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轻则影响学业成绩,重则中断学业。因此,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成为高校及其教职员工的重要任务。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必须更加重视德育工作,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2001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阐明了在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做出了明确规定;2003年2月,教育部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要求各高校党委切实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采取有效措施搞好这项工作;2004年4月,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纲要》,就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了全面部署;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
二、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来看,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之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多样性和严重性,及其产生原因的复杂性和深刻性,决定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和反复性,决定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必须由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各方面密切配合、共同努力才能不断推进的系统工程。在高校内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必须由包括党团组织、教学单位、行政管理部门、教辅单位、学生自治组织、图书馆在内的各个系统和各个部门来共同承担、分工协作、密切配合,才能取得成效。
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来说,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主要有开设心理学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讲座、建立心理咨询机构、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气氛、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科课程及课堂教学中、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等。在这些途径中,高校图书馆都可以积极参与和配合,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更为重要的是,随着高校图书馆的理念转变和功能拓展,它还可以成为所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积极主动地整合和利用其他教育途径的资源,充分发挥其他教育途径所不能起到的独特作用。[4]
1.高校图书馆可以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全面可靠的信息
高校图书馆是高等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具有收集和传播信息的功能。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把国内外有价值的相关文献信息准确、全面地提供给心理老师、心理辅导员、班主任、政治辅导员及其他教育工作者及广大学生。这一方面节省广大师生查找资料获取信息的时间、精力和经费,避免他们的重复劳动,另一方面能拓展广大师生的视野,让他们学习和借鉴更多的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总之,提供全面可靠的信息和科学合理的知识,是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优势所在。
2.高校图书馆可以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正确方向
美国科罗拉多州图书馆馆长南希·波尔特认为,网络时代的图书馆员不应当是被动的服务者和文献的保存者与传递者,应该成为知识导航员,成为知识提供者、知识中介、知识教员、知识组织者和知识生产者。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图书馆可以利用其人员的专业优势,开展导读活动,引领大学生的读书方向及获得信息的渠道。可以改变以往偏重专业书籍、文艺书籍的导读倾向,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德育、美学、马列著作、名人传记、爱国书籍等的导读,利用专题讲座及书评书介等活动,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融入其中。在具体做法上,可设立岗位导读员、咨询员,或向学生口头推荐书刊,或编写“导读书目”、“推荐书目”、“好书评介”等,向学生宣传介绍内容好、价值高的好书、好作品,或按专题从大量的书、刊、报等各类文献资料中筛选出优秀的具有参考价值的文章,编辑成册,印发给学生。总之,高校图书馆可以运用多种手段和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大学生发展,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3.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启发学生进行理性思考
当代大学生思维敏捷、富于创造精神,对社会文化信息反应迅速,在他们身上蕴含着很大的潜能和创造力。面对信息时代不断涌现的各种社会思潮,他们不乏敏锐的感知力、思考力、鉴别力和批判性。但同时,也难免有着认识上的片面性、思维上的极端性、选择过程中的迟疑性和行动上的盲目性。而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料和先进的网络设施,更重要的是拥有训练有序的专业人员,可以承担起思想启蒙的责任,启发学生进行理性思考。应该通过读书交流会、论文竞赛、辩论赛、微博、微信等形式和手段,引导青年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思考,学会用自己的头脑思考和解决问题,批判性地继承人类文化知识。
4.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有效组织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高校图书馆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和平台,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牵线搭桥、提供场所、组织协调和提供服务。高校图书馆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场所优势、资源优势、信息优势、人员优势,广泛联系学校的各个部门以及社会各界,举办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学术研讨会、读书报告会、专题系列讲座、智力竞赛、音乐欣赏、文化沙龙、中外名著书评、书画展览等,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态度和自我意识,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5.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为其他教育主体提供有力的后勤保障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反复性、情绪性和隐私性都非常强的系统工程,涉及到高校内部的各个部门和各个领域。高校图书馆在积极主动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同时,还要尽心竭力、积极主动地为心理辅导中心、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心理健康辅导员、班主任、专业课教师、党政管理干部及其他教育工作者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为他们提供充分的信息资源,提供高质量的专业帮助,提供场所、提供服务,保障各种教育主体的功能都可以得到有效发挥。
6.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促进良好校园氛围的营造
校园氛围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良好的校园气氛可以净化人的心灵,愉悦人,使人神清气爽、安静平和,促进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和保持,促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良好沟通,互相帮助。高校图书馆无论是从精神文化还是从物质文化的层面来说,都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充当着主力军的角色。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高校图书馆既可以从物质方面入手,通过科学合理的馆舍布局、艺术典雅的馆舍装饰、安静整洁的阅读环境等,潜移默化地使学生的身心安宁沉静。也可以从精神方面入手,通过信息服务、知识导航、组织活动和交流互动等,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三、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作用的策略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高校图书馆要想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作用,除了争取学校领导和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之外,其自身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1.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高校图书馆要科学定位
“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高等学校图书馆的工作是学校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国家对高校图书馆的性质、地位和职能的界定,反映了社会发展对高校图书馆的要求,也反映了高校图书馆职能转变的大势所趋。据此,高校图书馆应对自身发展有一个恰如其分的科学定位。第一,是教辅单位,是辅助者和配角。即高校图书馆是一个“服务”机构,担负着为教学科研提供服务的职责,要根据学校的发展战略,为一线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活动提供多种层次、多种形式的高质量的服务,促进高校教学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第二,同时又是学术机构,是教育者和主角。即“高等学校图书馆的工作是学校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是重要组成部分”,其工作不仅仅是提供服务,其自身也有开展教学、科研的任务,还有开展学生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任务。第三,作为服务者,高校图书馆是“主动”服务者而非“被动”服务者。
2.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高校图书馆要更新服务理念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改变以往只着眼“文献”服务,只注重对图书的收藏和保存的“以书为本”的现象,着眼于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实际需求,着眼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二,积极主动地开展服务。改变以往守着几本图书坐等读者上门借阅的消极被动式服务,主动调查师生的需求,主动为师生提供可供他们选择的信息,让他们以自己喜闻乐见、方便简洁的形式获取他们自己需要的知识和信息,体验到收获的喜悦和成长的快乐。第三,正确理解主角与配角及其相互转换的辩证关系。在为教学科研服务方面,高校图书馆及其工作人员是教辅单位和教辅人员,是配角,但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全面发展教育方面,高校图书馆及其工作人员可以而且应当成为主角,发挥自身的独特作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心理健康辅导员和班主任等人的工作,而是包括图书馆工作人员在内的所有师生员工的共同职责;充分发挥图书馆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是发挥图书馆自身的优势和独特作用,而不是替代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辅导员、班主任等人的作用,是补位而不是越位,是补充而不是代替。
3.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高校图书馆要创新服务方式
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图书馆不再是一个物化的资源管理体系,而是一种变化着的信息服务机制。心理问题的复杂性、个体性、情绪性和隐秘性,都要求这高校图书馆这一信息服务机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必须创新服务方式。第一,加强导读工作,特别是加强心理学和心理健康教育有关领域的导读。高校图书馆如果能够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来安排导读工作,就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信息中明辨优劣,择优而用,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和阅读鉴赏能力、自学能力、演讲能力、专业知识应用能力、组织能力和社交能力等。[5]第二,提供个性化服务。即根据不同读者的需求特点提供有针对性的差异服务,如个性化内容定制和推送、个性化检索和推荐、定题服务和个性化知识决策服务等。第三,提供多媒体服务。即在充分利用传统纸媒服务的同时,充分利用以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讯为核心现代信息技术,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网络化、实时在线化的立体式服务(邮件、电话、QQ、视频、论坛、博客、网站同时服务)。第四,提供交流互动服务,架起图书管理人员、教师、学生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具体方式可以是论坛,也可以是QQ群或微信群,也可以是读书报告会、专题沙龙等等,不一而足。第五,提供社会实践服务。即为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和平台,让大学生参与高校图书馆自身的服务活动或推介大学生到社会上参加多种多样的活动,使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体验人生、体验情感,学会与人交往,学会处理人际关系,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4.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高校图书馆要不断地提高人员素质,提升服务能力
教育的核心因素是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高校图书馆能否充分发挥其作用,关键是能否充分发挥图书管理人员的作用。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的人员素质整体不高,水平参差不齐,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都必须提高。造成高校图书馆人员队伍这种低迷现状的原因,一是高校用人政策方面的,一些高校把图书馆作为安置人才家属和校内富余人员的基地;二是图书馆专业人才缺乏,一些图书管理人员由其他专业的人员担任;三是图书馆专业人才流失严重。因此,高校图书馆必须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分期分批、分层分类对其人员进行培训和继续教育,可以通过在职学习、内部交流、短期进修、参观访问等形式,提高人员的专业基础、信息技术、人文素养、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升服务质量。只有这样,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高校图书馆才能大有作为。
综上所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备受社会关注的问题,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和顺利成才的客观需要,是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高校图书馆应该而且必须发挥其知识提供者、信息组织者、思想启蒙者、活动组织者、场所提供者的作用,通过转变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方式、增强服务手段、提高人员素质,提升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顺利成才贡献力量。
[1]文关荣.大学生心理卫生教育及服务体系新探[J].当代教育论坛,2009,(11):48.
[2]田进婷.试论西部欠发达地区高校图书馆如何参与到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J].甘肃科技,2011,1(2):18-81.
[3]银德辉.大学生心理危机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以大学生自杀事件为分析切入点[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6):196-198.
[4]杨筱月.论高校图书馆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和路径[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0):13-15.
[5]肖金华.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作用的思考[J].北京:中国校外教育,2007,(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