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乾隆皇帝对《四库全书》编纂思想的影响

2014-08-15王作华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四库全书乾隆皇帝书籍

王作华

(兰州文理学院 图书馆,甘肃 兰州 730000)

《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是在清代乾隆(1735~1795)年间,由朝廷组织全国著名学者,历时十数年编纂而成的。它所收录及存目的书籍,达10,254种、172,860卷之巨。《四库全书》分为两部分:一为收录的书籍,有3,461种,计79,309卷;另一部分是并未收录书籍本身而只收存该书提要的书目,这是些在编书者看来虽然不是很有价值,但仍有一定影响力的图书,也有6,793种,计93,551卷之多。

“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1]乾隆皇帝的思想即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在当时也必然占据统治地位。乾隆皇帝是编纂《四库全书》的最高监控者,掌握着最终决策的权力。“每进一编,必经亲览,宏纲巨目,悉禀天裁,定千载之是非,决百家之疑似”。[2]《四库全书》的编纂是完全按照乾隆皇帝的旨意进行的。据《纂修四库全书档案》记载,从乾隆三十七年正月初四日至乾隆六十年七月十四日,乾隆皇帝共颁发与纂修《四库全书》相关的谕旨369条。乾隆皇帝的谕旨一下,四库全书馆各位馆臣无不极力迎合,奉旨行事,对编入《四库全书》的书籍或修正、或删改、或增修、或裁撤。因此乾隆皇帝的思想决定了《四库全书》的编纂思想。

一、学术思想对《四库全书》的影响

乾隆皇帝知识广博,才能卓越。在名师福敏、蔡世远、朱轼的教导下,研经习史,作文吟诗。对书法、图画、文物、音律、园林建筑等也有很深的造诣。因此,他全面通晓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学术素养。他亲身参与《四库全书》的纂修过程,其学术思想势必会影响到《四库全书》的编纂思想。

首先,乾隆皇帝个人崇尚经学,使《四库全书》中儒家经典的地位至高无上。

乾隆皇帝自幼熟读儒家经典,深受经学影响。他明示天下,自己崇尚经学。在四十二年四月初七日的谕旨中,乾隆皇帝说到:“朕阅四库全书馆所进抄本朱彝尊《经义考》,于历代说经诸书广搜博考,存佚可征,实有裨于经学,朕因亲制诗篇,题识卷首。此书现已刊行于世,闻书板尚在浙江。著将御制诗录寄三宝,就便询问藏板之家,如愿将朕此诗,添冠卷端,听其刊刻,亦使士林咸知朕阐崇经学之意。”[3]

乾隆皇帝崇尚经学,体现到《四库全书》的编纂上,就是传承《七略》以来把儒家经典列于首位的分类方法,确定其至高无上地位。同时,对叛经离道的异端思想进行了严厉苛刻地抨击。比如东汉王充《论衡》一书,作者针砭时弊,反映了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却因为书里的《刺孟》、《问孔》二篇,与儒家圣贤思想不符,将该书贬为杂家。明末李贽《藏书》主张不以孔子的是非标准为准则,反对盲目推崇孔子的教条主义,反对思想禁锢,颠覆了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李贽因此被批判为罪不容诛,《藏书》差点被销毁,最终仅列入存目。

其次,乾隆皇帝注重考证,使得《四库全书》体现了反对空疏、注重征实的思想倾向和学术特征。

乾隆皇帝在披阅《四库全书》进呈本时,会对其文字和记载史事进行考证。乾隆五十年二月,在翻阅四库全书馆进呈补刊《通志堂经解》一书时,发现作者成德所作的序文,是在康熙十二年。乾隆皇帝推断当时成德年龄尚幼,不可能通晓经术,于是便命令军机大臣详查成德出身本末。经过考证,乾隆皇帝断定此书应该是徐乾学所著,以成德之名刊刻,借此沽名钓誉,奉迎权贵而已。

由于乾隆皇帝自身注重考证,对《四库全书》的编纂质量要求精益求精,因此《四库全书》所收录书籍都经过大量考证,鉴定版本,辨别真伪,考析篇章,校勘文字等,进而分门别类,评判得失,撰写提要。所以说《四库全书》并非简单将大量的典籍搜集抄录,而是做了大量的考据研究,从而导致考据学兴盛,逐步成为统治阶级的官方学术,并且很快占据了学术界的主导地位。于是,文字、音韵、训诂、校勘、考证、辑佚的研究成为当时的风气,考据学迅速发展至全盛时期,形成独具特色的乾嘉学派。四库全书馆也就成为乾嘉考据学派的发源地,“自四库馆启之后,当朝大老,皆以考博为事,无复有潜心理学者,至有称诵宋、元、明以来儒者,则相与诽笑”。[4]

第三,乾隆皇帝主张学术清真雅正,使得《四库全书》呈现出雅醇之风。

乾隆皇帝个人喜作诗文,主张诗以言志,贵有内容,不主张使用绮辞丽句,特别反对宫体诗、香艳诗。他的诗中没有美女宠妃的形象,也没有轻歌曼舞的场面,甚至诗中从来不用“酒”字。乾隆皇帝最推崇杜甫,认为“是以言诗者,必以杜子美为准的。子美之诗,所谓道性情而有劝惩之实者也。抒忠悃之心、抱刚正之气,虽拘于音韵格律,而言之愈畅、择之益精、语之弥祥”。[5]

在《四库全书》的编纂过程中,一些邪道或不雅之词被撤改。因此,《四库全书》的内容之中没有“青词”一体,也没有关于美人之诗词,体现了很正统的雅醇之风,这与乾隆皇帝的个人学术思想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但是物极必反,过分追求“雅”也会有负面的作用,词曲等民间文艺受到鄙视,乾隆皇帝及四库馆臣认为“词曲二体,在文章技艺之间,厥品颇卑,作者弗贵,特才华之士以绮语相高耳”,[2]1807导致《四库全书》只收录了曲类品题论断之词,对曲文则摒弃不录。

第四,乾隆皇帝本人缺乏科学知识,使《四库全书》忽视了科学技术方面书籍的收录。

乾隆皇帝自幼所受的是“四书”“五经”等传统文化教育,对于科技方面所学甚少。再加上清朝当时奉行闭关自守政策,以天朝上国自居,盲目自大,对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不仅一无所知,还对其甚为鄙薄,认为是奇技淫巧。乾隆皇帝对科技知识的态度也影响到了《四库全书》的编纂,使《四库全书》所收录的科技方面的书籍不多,甚至一些很重要的相关书籍并没有被收录。

明末宋应星所撰《天工开物》,总结了我国农业手工业的技术成就,内容丰富系统,却未被四库收录,就连存目也未列入。我国很早就发明和运用珠算,明人程大位所撰《算法统宗》,是我国仅有的一部研究珠算的书籍,《四库全书》亦未著录,只列存目,理由是书内所记载的方法已经在民间广泛流行,行文拙劣,文字不精。

乾隆皇帝贵为天子,其自身所固有的以及所提倡的学术思想的影响力是巨大的,正如洪亮吉所言:“夫伏而在下,则虽以惠君(栋)之学识,不过门徒数十人止矣;及达而在上,其单词只义,即足以歆动一世之士。”[6]而四库馆臣为了逢迎乾隆皇帝,更是对其思想揣摩尽透,烂熟于胸,从而在编纂《四库全书》的过程中将乾隆皇帝的学术思想贯彻得淋漓尽致。

二、政治思想对《四库全书》的影响

乾隆皇帝最初纂修《四库全书》的目的之一就是对历代古籍进行一次大清洗,统一思想。“乾隆皇帝统治思想的武器,其实只有两件法宝:一曰天命,二曰封建纲常。一切学术思想文化都要由此二者判断是非,决定取舍,甚至得失存亡”。[7]乾隆皇帝以这两件法宝为根据,通过颁发谕旨命令总裁等纂修官执行的方式,在《四库全书》纂修的过程中贯彻自己的政治思想。乾隆皇帝的扬清抑明思想、民族主义思想以及忠君思想对《四库全书》编纂的影响尤为深刻。

(一)乾隆皇帝的扬清抑明思想使《四库全书》收录了大量明亡清兴的内容

由于当时民间盛行“反清复明”,为了遏制这种思想的滋生蔓延,在纂修《四库全书》的过程中,乾隆皇帝对于一切可以证实明之所以亡的文字都力图使其刊刻流传。通过这些内容,向天下人和后人证明:明朝败亡,实属咎由自取;清朝兴盛,乃是顺应天命。

有些本应销毁的违碍书籍,因其中有些篇章符合扬清抑明的思想,稍加修改后收入《四库全书》。比如对于明朝一些人的文集,其中有一些抵触清朝词句,本应销毁,但这些书中有一些内容与明朝灭亡有关,可供后人考证借鉴,于是乾隆皇帝便命令将抵触清朝的字句进行修改之后,保存该书,编入《四库全书》。其目的正如乾隆皇帝自己所言:“天下万世晓然于明之所以亡,与本朝之所以兴,俾我子孙永念祖宗缔造之艰难,益思兢兢业业,以祈天而永命”。[8]

乾隆皇帝谕令馆臣编修反映明朝乱政的书籍,收入《四库全书》。最典型的事例之一就是《明季奏疏》的编录。乾隆皇帝在谕旨中说到:“因复思明自神宗以后,朝多粃政,诸臣目击国势之阽危,往往苦口极言,无所隐讳,虽其君置若罔闻,不能稍收补救之效,而遗篇具在,凡一时废弛瞀乱之迹,痛切敷陈,足资考镜。朕以为不若择其较有关系者,别加编录,名为《明季奏疏》,勒成一书,使天下万世晓然于明之所以亡,亦可垂示方来,永为殷鉴。”[3]1006

有些书籍并非善本佳作,文献价值不高,但符合扬清抑明的要求,也被乾隆皇帝命令收入。比如《明朝宫史》一书,乾隆皇帝明知其内容只不过是叙述宫殿、楼台及四时服食宴乐,以及内监职掌、宫闱琐事,但却认为该书内容可以说明:明朝粃政多端,是因为宦官专权,交通执政,王振、刘瑾、魏忠贤之流,掌握生杀予夺大权,为所欲为,导致朝纲不振。乾隆皇帝对此深恶痛绝,所以就命令总裁将该书照依原本抄入《四库全书》,以证明明朝的败亡,是由于宫监肆横。

通过上述种种方式,乾隆皇帝将自己扬清抑明的思想灌输到《四库全书》的纂修上,使《四库全书》记载了很多明之所以亡,清之所以兴的内容,成为其宣传思想的有力工具。

(二)乾隆皇帝的民族主义思想使《四库全书》在编纂的过程之中大兴改易之风

乾隆皇帝是一位少数民族满族君主,对当时汉族知识分子中存在的民族敌忾情绪深为敏感。在历代典籍中,对少数民族的称谓都使用一些侮辱性的字眼,比如“夷”、“狄”、“胡”、“蛮”、“贼”等,这让乾隆皇帝颇为忌讳。于是就下令将前代史书中有关少数民族人名、地名沿用的鄙字一律查改。

在乾隆皇帝的谕令之下,四库馆臣将体现民族意识的文字肆意篡改,无法改易的就会被删除,甚至有整段整节的删除。张元济先生用旧抄本宋晁说之《嵩山文集》内《负薪对》一文,与四库本对比,发现其中改易程度颇为严重。仅摘其中二三条加以说明:如旧抄本内“金贼以我疆场之臣无状斥堠不明,遂豕突河北,蛇结河东”,四库本内则是“金人扰我疆场之地,边城斥堠不明,遂长驱河北,盘结河东”;旧抄本内“彼金贼虽非人类,而犬豕亦有掉瓦恐怖之号,顾弗之惧哉”,而四库本内则被改为“彼金人虽甚强盛,而赫然示之以威令之森严,顾弗之惧哉”;旧抄本内“何哉?夷狄喜相吞并斗争,是其犬羊狺吠咋啮之性也。唯其富者最先亡。古今夷狄族帐,大小见于史册者百十,今其存者一二,皆以其财富而自底灭亡者也。今此小丑,不指日而灭亡,是无天道也”,在四库本内则被整段删除。[9]

(三)乾隆皇帝鼓吹忠君思想,使《四库全书》成为正君臣之体、维护皇权的工具

乾隆皇帝是清朝最高统治者,以维护皇权为己任。而维护皇权,必须要正君臣之体,君为臣纲。在纂修《四库全书》的过程中,乾隆皇帝采取各种措施,如修正书籍内容、字句,收录记载忠君人物事迹的书籍,谕令在国史内增修《贰臣传》等,竭尽所能宣扬忠君思想。

首先,修正或删改某些有碍于皇权的书籍内容、字句。有碍于皇权的书籍内容名目颇多,比如直呼前朝皇帝之名是大不敬,书内对君主的称谓不一或臣子妄自评价君主则是乱君臣之体统等等。对此类书籍,乾隆皇帝命各馆臣严加办理,或改编、或删除,以正君臣伦理,体现了皇权至上的思想。

宋李荐《济南集》中有一首诗《咏凤凰台》,诗中直呼汉武帝之名:“汉彻方秦政,何乃误至斯”,乾隆皇帝看后非常不满。他说:“自古元直之君,至桀纣而止,故有指为独夫受者。若汉之桓灵,昏庸狂暴,遂至灭亡,亦未闻称名指斥,何于武帝转从贬抑乎。”[2]4-5他一面批判作者李荐过于狂妄、轻率,一面命令办理《四库全书》诸臣,必须亲自披阅此书,若有不合情理之处,随时厘正。并且规定,如果此后再有类似的情况出现也必须一并改正。

南宋叶隆礼奉敕编纂《契丹国志》,记载辽代历史,乾隆皇帝披览之后,认为该书体例混淆,书法错误,不一而足。书名既然是《契丹国志》,应该以辽为主,卷首年谱标注的是太祖、太宗等帝,然而书内叙述之时却称辽帝,或称国主,前后矛盾。并且,本书是奉南宋孝宗敕撰,评断却引用宋朝胡安国之语,称为胡文定公,有失君臣之体。至于把辽帝纪元书写于上,宋祖建隆等年号分注于下,更是荒谬。他谕令总纂纪昀等人将原书重加厘正,改纂成编,纂修官在对原书作了删改之后,再经乾隆皇帝钦定,才录入《四库全书》。

其次,要求馆臣把载有忠君人物事迹的书籍录入《四库全书》,并且在抄录的过程中,对其内容进行篡改。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对关羽事迹的处理。由于关羽事迹在民间影响颇大,如何正确树立关羽的形象,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对此,乾隆皇帝特意发了一道谕旨:“关帝在当时力扶炎汉,志节凛然。……从前世祖章皇帝曾降谕旨,封为忠义神武大帝,以褒扬盛烈。联复于乾隆三十二年降旨加‘灵佑’二字,用示尊崇。……今当抄录《四库全书》,……所有志内关帝之论,应改为‘忠义’。……著交武英殿将此旨刊载传末,用垂久远。”[2]3乾隆皇帝以忠义为关羽定论,并肆意篡改原书内容,将关羽树立为忠君之士的典型,试图通过关羽的影响将其忠君思想渗透到黎民百姓之间。

第三,谕令在国史内修《贰臣传》,对清初归附的明臣进行评判,以宣扬忠君思想。

在清朝入关之初,明朝很多大臣纷纷归降。其中如洪承畴、李永芳等人为清皇朝的成立可谓立下了汗马功劳。清朝建立之后,这些大臣大都位居高官,对他们该如何评价,为乾隆所虑。乾隆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自然希望自己的臣下能够忠贞不二,但是那些明末降臣为清朝的建立所立下的功劳亦不可抹杀,进退两难之间,乾隆皇帝还是以其忠君的标准对此作出评判。

乾隆皇帝认为在清朝统一天下之时,录用明朝降臣是为了安抚人心,明确顺逆,也是形势所迫。虽然表面上对他们论功行赏,封官加爵,但从内心是鄙视他们的,对其投降的行为并不赞同。乾隆皇帝认定:作为臣子在国家艰难之时,不能替其主临危受命,却贪生怕死,腆颜降服,是属于大节有亏之人,不能因为他们建有功绩或尚有后人在本朝为官而原谅其叛国行为。于是决定在国史内另立《贰臣传》一门,将诸位明朝降臣在明朝和本朝的所有事迹,据实直书,不得有丝毫的掩饰、避讳。以此昭告天下,虽然他们建有功勋但其气节有亏,即使后有孝子慈孙百世也不能更改这一事实。

后来乾隆皇帝又考虑到这样做会引起争议,为了表明自己通情达理,一面安抚效忠清朝之臣,称赞洪承畴、李永芳是弃暗投明;一面痛斥两朝为奸之人,谴责钱谦益等人是品行不端。乾隆四十三年二月二十四日下谕旨道:“兹念诸人立朝事迹,既不相同,而品之贤否邪正,亦判然各异,岂可不为之分辨之渑?如洪承畴在明代身膺阃寄,李永芳曾乘障守边,一旦力屈俘降,历跻显要,律以有死无贰之义,固不能为之讳。然其后洪承畴宣力东南,颇树劳伐,李永芳亦屡立战功,勋绩并为昭著,虽不免克终于胜国,实能效忠于本朝。”[3]784对于钱谦益等人则予以批判,认为钱谦益之流,本来就行为不端,明朝败亡之时率先归附清朝,归顺之后却又私下用诗文诋毁本朝,不识时务,不能称之为人。于是最终决定让国史馆总裁将应编入《贰臣传》的臣子进行考核,分为甲乙二编,将对清朝赤胆忠心,建有功勋的贰臣们编入甲编,如洪承畴、李永芳之类,而毫无建树之人钱谦益之流则入乙编。如此,可做到瑕不掩瑜,符合春秋笔法,以供后世评判。

乾隆皇帝对在国史中编纂《贰臣传》过程中的指示,体现了他作为一国之君的思想。他以忠君为标准,将降清的明朝官员均称为“贰臣”,对他们进行了评判。编修《贰臣传》的最终目的正如他自己所说:“非独为臣子励名教而植常纲,实欲为君者当念苞桑而保宗社。”[3]784即是为了维护皇权,维护清皇朝的统治。

总之,乾隆皇帝作为清皇朝最高统治者,其思想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在他监控之下编纂的《四库全书》所体现的学术思想和政治思想都被打上了乾隆皇帝即统治阶级的烙印,成为宣传统治阶级思想的有力工具。毋庸置疑,乾隆皇帝对《四库全书》编纂思想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也是决定性的。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2.

[2]永瑢.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65:16.

[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纂修四库全书档案[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583.

[4]姚莹.东溟文外集·复黄又园书[M].台北:文海出版社,1974:34-35.

[5]乾隆.乐善堂全集定本·卷七[M].清刻本.

[6]洪亮吉.卷施阁文甲集·邵学士家传·卷九[M].清光绪刻本.

[7]王锺翰.清史馀考[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208.

[8]清实录·清高宗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6:683-685.

[9]郭伯恭.四库全书纂修考[M].上海:上海书店,1992:46-47.

猜你喜欢

四库全书乾隆皇帝书籍
鲁迅与“书籍代购”
中国书籍享誉海外
Chinese books find an audience overseas中国书籍享誉海外
《四库全书考证》新近出版
「二皇帝」和珅对乾隆皇帝的进贡(下)
《四库全书总目》“章如愚”小传史源考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辨证五则
「二皇帝」和珅对乾隆皇帝的进贡(上)
「二皇帝」和珅对乾隆皇帝的进贡(中)
于敏中与《四库全书荟要》纂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