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现、发明和圆成智慧——郭昭第教授《智慧美学论纲》的学术宗旨

2014-08-15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本心美学美的

张 琼

(天水师范学院 文史学院,甘肃 天水 741001)

美学是一门古老而充满智慧的学科。古往今来,由于许多美学家习惯于吸收和融合全部美学命题,建构普泛的知识谱系,不仅致使美学丧失了整合资源的能力,“缺乏对西方美学、中国美学和印度美学三大理论资源的有效整合,缺乏构建世界美学新格局的襟怀”,[1]17而且丧失了关注和张扬智慧的能力。郭昭第教授的智慧美学成功弥补了传统美学尤其知识美学的这一缺陷。郭昭第教授的智慧美学根植于西方、中国及印度美学的智慧土壤,从纷繁复杂的美学观念和体系中拨云见日彰显出原始本心的智慧光芒。其《智慧美学论纲》是继《审美智慧论》、《中国生命智慧:〈易经〉〈道德经〉〈坛经〉心证》、《大知闲闲:中国生命智慧论要》、《中国抒情美学论要》之后的又一部智慧美学论著,而且是一部最具世界襟怀和智慧品质的美学专著。无论在概念阐释、思维概括、体系建构等方面都彰显着无所执著的智慧品质,不仅使智慧美学走向更周遍无碍的领域,同时充满着发明本心的智慧光辉,对颠覆传统美学、建构更具智慧力量的美学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

一、发现智慧:对美本质的超越与美本心的发现

智慧美学源于对传统美学的反思。西方美学发展至今仍然面临着种种尴尬。从本质主义到反本质主义,西方美学所建构的美学体系似乎都围绕本质论展开,然而纠缠于本质观乃至无果而终似乎是所有传统美学的宿命,事实上无论本质主义美学还是反本质主义美学都不是周遍无碍的。郭昭第教授的智慧美学既不执著于本质主义美学,也不执著于反本质主义美学,在一个更加周遍和高超的领域彰显了美学的智慧力量。

美的界定是古往今来任何美学都无法回避也无法彻底阐清的命题。柏拉图似乎是第一个阐释美本体又无果而终的人。虽然柏拉图曾慨叹“美是难的”,但这并没有阻止其对美本体的思考,而且往往将美绝对化。他说:“这种美是永恒的,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2]272-273因为美是神圣的、永恒的、绝对的和无限的,因此他提出了“美的理念”,认为凡被称为美的事物,必定是因为分有了美的理念的光辉。“美的理念”本身先于美的事物而存在,它的抽象性决定了具有高于万物,且统摄美的价值。几千年来人们沿着柏拉图所预设的路径探寻“美的理念”,无论毕达哥拉斯学派所谓“美是和谐”,还是亚里士多德所谓美的主要形式是“秩序、匀称与明确”,抑或是黑格尔所谓“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等观点,似乎都未能摆脱主客二分思维模式的束缚。几个世纪过去了,关于美的阐释始终是困扰着无数美学家的“斯芬克斯之谜”,似乎没有一种体系能够幸免于难。虽然任何一种对美的阐释,从其诞生就可能意味着解构的自动开始,但是没有一种美学能够抗拒这一点。正如阿多诺所说:“美是不可能被界定,但美的概念不可能被一笔勾销。”[3]91明智的做法似乎只能是用描述甚或解释代替判断。解释的普遍性从一般意义的某种特殊经验开始,就美学经验而言,我们不难发现“他自身永远不能由概念以确定形式而彻底终结”,[4]54但美学必定不能因为美本质的不确定乃至无法阐释而丧失存在的理由,它必定存在某种可能的出路。

是否可以用另一种解读和描述来代替本质论的探讨呢?西方美学从海德格尔开始才让美从主客二元的争论中获得了喘息的机会。他认为人与世界的关系不是外在关系,而是人融身于世界万物之中,沉浸于世界万物之中,世界由人的“在此”而展示自己。人与世界或许就是这样一种相互关照的存在,这种存在本身并不是为了彰显谁,仅仅是在“澄明”与照亮中被呈现。[5]33这种呈现本身是整一参入的而不是分割、割裂的。海德格尔的阐释似乎只是一种迟到的“澄明”。其实如郭昭第教授所说“中国美学根本上是一种智慧美学”,[6]72中国美学向来既不纠缠于美的主客二元分别,也不纠缠于美概念阐释,既不执著于美本质界定,也不执著于美本质否定,而是将安顿生命、提升生命境界作为终极目的。正是由于郭昭第教授发现了中国美学的这一无所执著的智慧品质,才使其将发现人人与生俱来的无所执著的原始本心本心,也就是老子复归于婴儿的童心、孟子视为仁义礼智之源的赤子之心、慧能清静不二的自性,也就是破除对知识等一切执著后的本心自觉呈现,作为建构智慧美学的理论基点。这不仅使其智慧美学拥有了最大限度整合西方、中国乃至印度美学智慧的优势,而且拥有了将原始本心从各种二元思维和知识谱系的障蔽中彰显出来的优势。

二、发明智慧:对美本体的观照与美本心的彰显

郭昭第教授智慧美学在超越传统美学本质论的基础上,特别关注生命本身的自由状态,使人与宇宙在原始层面有了无所分别乃至平等不二的本真存在。其《智慧美学论纲》立足美本体的整体存在,由表及里分美的表象层、本体层以及核心层三个层面阐述了美的感觉、美的形态、美的范式、美的观念、美的视域、美的思维、美的精神、美的境界,显示出与传统美学决然不同的结构表征。传统美学往往立足美论、美感论和艺术论三大模块,从什么是美、审美活动、审美感受、审美范畴、审美领域、美育等几个方面来建构其理论,往往只是一种没有多少整体存在、逻辑关联和思维基础的理论分析和阐述,不仅彼此之间缺乏逻辑关系,而且有着平分秋色的平均构架。智慧美学则将美看成一个整体,打破了美学的结构模式,用纵向深入的方式层层递进,探寻和彰显美本体的整体性。在每一层面又分析出不同层次。从最表层的感官入手,抽象出美的形态表现,外在的形态作用于人就生成了美的范式,美的表象层就这样应运而生了。再向内探讨美的本体层,在美的本体定位上,郭昭第教授不是从美是什么的角度罗列前人的研究成果,而是从多种思维角度出发,从美是什么,美不是什么,一直探讨到美既非什么又非不是什么。这种对美的界定不仅使智慧美学走出了美是什么的循环悖论圈,而且从最根本的观念层面彰显了对美本体的无所执著。在最深层的核心层,郭昭第教授更是用智慧的眼眸来关照美。美的思维是人的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是作为人存在的体现。美的精神是在灵魂的领域寻觅美,在潜意识中进入美的境界,生成美的最核心智慧。

智慧作为一种生命艺术和行为方式,对世界及本心没有功利与实用性的思考,仅仅是内心与世界相遇而后的一种本心呈现和澄明。智慧,无关乎征服与挑战,没有胜利与妥协,是对世界万物本真状态和人类原始本心真如状态的完整裸露,没有任何分析和判断介入其中,无所依附,也无所执著。郭昭第教授指出:“中国智慧美学的特点之一是无所执著。在中国智慧美学看来,如果执著于任何一种观念,都可能因此而排斥其他观念,乃至因为有所执着而有所漏失。”[6]72所以《智慧美学论纲》用无所执着的本心来透视美,赋予美以全新而富有睿智的阐述,指出:“智慧美学常常用诸如美是本心的自然呈现,美不是本心的自然呈现,美既非本心的自然呈现,又非不是本心的自然呈现,或者说美是本心的自然呈现,即非本心的自然呈现,是命名为本心的自然呈现之类公式来界定美。”[6]9郭昭第教授显然无意于美本质和观念的阐述,只是为了最大限度彰显被各种美本质和观念所遮蔽的原始本心。在他看来,虽然诸如科学、艺术、哲学和宗教等人类一切生命活动的终极目的似乎是为了真正实现人的真正自由,但所有这些似乎都可能并不究竟、彻底,因为一切外在的自由都可能并不彻底,一切将希望寄托于虚幻满足和偶像保佑的自由都可能是有限的,只有心的无所执著,才可能最为彻底最为究竟。无所执著的原始本心不仅是智慧的真正源泉,而且是智慧美学的核心内容。这不是张扬唯心主义,因为唯心主义的特征是否定唯物主义,智慧美学既不执著于唯心主义,也不执著于唯物主义,将心物不二作为基本观点,认为平等不二是人类原始本心和宇宙万物的基本特征。所以让本心回归到原初的样子,不仅是彰显本心最自然的真如状态,而且也是彰显事物最真实的本真状态。智慧美学致力于发明平等不二的原始本心,并不仅仅为了彰显原始本心,而是为了获得生命的自由解放。

三、圆成智慧:对美思维的阐述与美本心的圆成

美与丑,作为基于二元论思维模式的基本概念,在人们看来似乎是不容置疑的。美不是丑,丑不是美,似乎是约定俗成的结论,如果有人要挑战这一结论,只能落得个美丑不分的骂名。事实上正是由于传统美学对美与丑、自然美与艺术美等的分别和取舍,才使其很大程度上陷入片面性的缺憾之中。郭昭第教授用非二非不二的眼光来观照美,不仅使美本体获得自然呈现,而且使美思维获得最富于睿智的阐释。郭昭第教授把“丑”从令人厌恶鄙夷的牢笼里解放出来,为丑正名。他在书中讲了这样一段话:“在庄子看来,诸如驼背、跛足、衣衫褴褛、四肢不全、心灵不正常的人,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丑,甚至因为有着超乎寻常的智慧而成为出类拔萃的美的典型,成为能够参透宇宙法则乃至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的圣贤。”[7]42

表象是肤浅的,无论事物本身的外表样式,还是人内心的善恶分别都不是那么简单明了的,丑也不例外。某种意义上来讲,丑也是美的一种,有些时候美也是丑。这还只能是一种较为浅表化的认识。郭昭第教授对美与丑的不同层次的阐述,很大程度上呈现了美的真如状态。在他看来,美的不二论思维往往在空的层面强调非美非丑,也就是美丑不二,但并不仅仅体现为非美非丑,最起码表现为这样几层:第一层次为美到极处便是丑到极处,也就是美与丑达到极致可以相互转化,美的极致便是丑的极致,丑的极致便是美的极致。第二层次为亦美亦丑,美即是丑,丑即是美。第三层次为至美无美、至丑无丑。第四层次为无美无丑。[7]164-165智慧美学关于至美无美,乃至无美无丑的阐述,似乎只是一种对美的无所阐述的权变,其实至为深刻地揭示了美的真如状态:在没有人类的主观判断和评价介入的情况下,任何事物事实上都可能无美无丑,只是由于人们主观判断和评价的介入才可能形成关于美与丑的分别,这种分别充其量只能是人类的一种赋予和强加,并不是事物的本真状态。也许只能为数不多的智者才可能超越一般人美丑有别的偏见获得亦美亦丑,美即是丑,丑即是美的认识。智慧美学既不执著于否定美与丑的分别,也不执著于强调美与丑的无所分别,而将有别而无别,无别而有别作为事物的常态,认为美与丑既有所分别也无所分别。遗憾的是许多美学总执著于美丑有别,因此也不可能提出创见层深的观点。

智慧美学认为美与丑非二非不二。正是这种非二非不二的美思维使智慧美学有了对一切事物一视同仁、平等不二的态度和看法,有了无所执著、明白四达的智慧。在智慧美学看来,真正周遍无碍的宇宙美、人生美、艺术美能达到无悲无喜,无得无失的境界。[7]108整个宇宙、人生、艺术本身都充满着智慧。宇宙中的自然是人类可以感受到的最直接,最微渺的存在。自然感受是最为真切、直接的审美感受,它碰触到心灵深处,会让人产生对生命的思索;对美的渴求,对艺术的追寻,会使人试图用文学艺术等可把控的形式来完成对自然的理解和存留,这种情形下产生的艺术是对自然的致敬。自然中的一切存在都是真切动人的,无论月光下镀着银光的蔷薇花,还是荷塘里乌黑颓谢的荷叶。或许后一种美更能深化对生命的冲击力。人在原初状态下可能认为人与自然是一致的,然而随着劳动分工的细化和深入,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人的异化问题变得日益突出,使人不仅把自己与自然分离开,甚至使自身也变得支离破碎。这种情况下对自然,对自身的认识和感觉都可能发生错位。认知上的错位使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残片化,而且使自身完整的本心受到遮蔽。智慧美学试图扭正这样的错位,还原人与自然最真实可靠的本真关联,使人与自然走出异化的支离破碎,使原本整一和谐的原始本心重新获得澄明。

郭昭第教授对松尾芭蕉的俳句的解读极为精彩。他用非二非不二的美思维对松尾芭蕉著名俳句“古池塘,青蛙跳入波荡响”作了这样的阐述:“青蛙跳入古池塘前是有,跳入古池塘是空。跳入前,古池塘和青蛙是二:古池塘不是青蛙,青蛙也不是古池塘。但青蛙一旦跃入古池塘,情况便顿然有别:古池塘与青蛙融为一体,乃至青蛙便是古池塘,古池塘便是青蛙。”[7]185青蛙与古池塘以及人自身,在这样的场景中平滑无痕地实现了融合。它们既分属于不相关的个体,又以一种无所察觉的形态彼此参入为一,而后徒然消逝,只留下余味,成为一种不可知却又隐约遇见的存在,成为一种空。“空的真正内涵是承认人们所感受到的现象界和精神界的虚妄不实,但并不是绝对不存在。”[7]169世间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永恒不变的,也没有所谓亘古不变的真理,所有的存在都可能有其暂定性、空间性和时间性,没有谁能够跳出这一宿命。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指出:这个自身保持着的这时因此不是一个直接的东西,而乃是一个间接地东西;因为它之所以被规定为一个常在的和保持着的东西,乃是由于它不是别的东西,例如它不是白天和夜晚。这样一来它仍然还是像以前那样的单纯的时候,并且在它的这种单纯性里,它对任何仍然同它相联属的东西都是满无差别的;“这时”既不是夜晚和白天,同样它也是白天和夜晚;它一点也不受它的这种他在的影响。一个这样的,通过否定作用而存在的单纯的东西,既不是这一个,也不是那一个,而是一个非这一个,同样又毫无差别地既是这一个又是那一个,像这样的单纯东西我们就叫做普遍的东西。[8]66普遍的东西就是广泛存在的东西,它们存在、变化并且永恒,它们既是这一个,又不是这一个,所有与“这一个”相关联的时空存在布局成一个整体时,整体本身才是相对稳定的,这是“普遍的东西”存在的合法性和确定性。然而,时空或事物本身都仅仅是此在的体现,只有在其特定的条件下此在才有意义,“空”才有价值。这种阐释学美学的解读方法与智慧美学的核心精神相融通。正如海德格尔所表述的那样,理解是人的存在方式本身,理解不是去还原作者的意图,不是去把握一种事实,而是去理解一种存在的潜在性和可能性。[9]195罗兰·巴特也有类似的看法,认为文本本身就是能指的天地,每一种解读都会产生新的文本,“像繁星那样来分散文本,一微小的裂痕分开意指群体”。[10]161也许一般美学只是满足于提供一种阐释的新维度,但智慧美学对松尾芭蕉著名俳句的阐释并不限于此,更是为了强调美思维的无所执著,及由此而达到的生命自由解放。郭昭第教授指出:“也许只有真正勘破二元分别和取舍,保持内心寂然清净,彻悟这种清净平等圆融的美的智慧的人,才可能真正体悟到宇宙、人生和艺术无往而不美的真谛。也许只有这样的人,才是真正值得尊敬的。”[11]23

智慧美学的宗旨不是提出一种命题,或建构一种理论体系,而是发明原始本心,使人们在无所执著,自己真正当家作主的世界里,不知不觉赢得平等不二的人类本心真如状态的自然呈现与事物本真状态的自行裸露,实现心灵的净化、境界的提升和智慧的圆成和圆融。在智慧美学看来,愚蠢的人嘲笑智慧,无知的人迷信智慧。只有那些真正认识到自己无知,能够从智慧的自觉、智慧的否定,走向智慧的圆融,甚或既不迷信智慧也不否定智慧的人,才有可能领悟到智慧的真谛,才有可能赢得真正的生命自由解放。这是因为美的最高层次和生命的最高境界,不是刻意追求的结果,而是放下一切执著和取舍之后的原始本心的自行呈现,及自由解放的自然实现。这才是原始本心圆成的真正内涵。

[1]郭昭第.知识美学的困惑与智慧美学的出路[J].当代文坛,2011,(1).

[2]柏拉图.会饮篇.文艺对话录[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3]阿多诺.美学理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4]伽达默尔.解释学的挑战[J].哲学译丛,1987,(2).

[5]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6]郭昭第.中国智慧美学的学术精神和学科特点[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3,(1).

[7]郭昭第.智慧美学论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8]黑格尔.精神现象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9]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合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

[10]罗兰·巴特.S/Z·罗兰·巴特随笔选[M].怀宇,译.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11]郭昭第.审美智慧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本心美学美的
盘中的意式美学
“岁月更迭·设计本心”——WAD广州设计分享会圆满举办!
做动保,最重要是“守得住本心”!众乐坚持打造贴近一线需求的产品
打破平衡
外婆的美学
好美的雾
纯白美学
VIKI_LEE:保持本心,随心创作
“妆”饰美学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