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的就是最好的——天津市第二十中学附属小学“适性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2014-08-15天津市第二十中学附属小学张国栋
■天津市第二十中学附属小学 张国栋
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天津市第二十中学附属小学“适性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天津市第二十中学附属小学 张国栋
我曾经在和平区辽北路、兴安路、建物街3所“小”学校里工作,2012年12月,调任天津市第二十中学附属小学(以下简称“二十中附小”)任校长。二十中附小占地面积2488平方米,在校学生719人,教职工88人,也是一所“巴掌大”的小学校。但二十中附小基础更好,底蕴更深,口碑与声誉也更好。如何突破学校发展的“高原区”,在原有基础上有更大的发展,这是我和学校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在深入了解、融入二十中附小后,我带领教师梳理总结学校的客观实际和办学经验,沿袭原有的“求精文化”,提出了“小中求精,适性发展”的办学思路,开始了“适性教育”的实践和探索。
一、确立使每个学生适性发展的办学理念
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适性发展是自古以来教育的追求和梦想,也是现代化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我们提出“为每个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让师生做最好的自己”的办学理念,是对我国古代优秀教育思想的传承,也是对现代教育尊重儿童个性发展必然要求的回应。
“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即“适性教育”。“适性教育”并非人造新名词,而是对国内外教育实践的总结和概括。2004年,国内教育界就有人提出了“追求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2007年,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开展了一系列立足适性发展的活动,并提出适性教育才能开启孩子的教育潜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指出,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此后,很多学校都开展了“适性教育”的探索。美国的适性发展教育理论,是以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强调课程设置和教育方案的制定,都必须考虑儿童发展的特点。
“适性”,是指适合学生的天性和个性。所谓“适性教育”,就是站在学生立场,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适应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优长,从学生自主发展需要出发,通过营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和手段,从而使每一个学生得到最适合的发展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
尊重学生是适性教育的前提。教育是为了学生并依靠学生展开和进行的,教育只有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个性特征,才能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顺应是适性教育的规律。人的复杂性在于每一个都是唯一的,教育的复杂性就在于要了解和研究“具体的”个人,而不仅仅是学生群体的共性。教育只有摒弃各种急功近利的追逐,不仅深入研究学生群体的共性,更要研究学生个体的个性,才能顺应学生天性和个性,促进学生的适性发展。
发展学生是适性教育的归宿。尊重与顺应不是放任学生,而是促进学生主动而健康的发展。促进学生适性发展,教师的适性引导是关键。因此,适性教育呼唤教师专业成长和素质的全面提升。
二、建设“适性教育”的校本课程体系
在“适性教育”的探索中,我们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进行再开发,再创造,使其在适合每个学生学习的基础上,整合全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了“三个层次”的校本课程。第一个层次是普及性校本课程,注重兴趣培养。主要有绘画、书法、围棋、趣味英语、经典诵读等课程。旨在使学生感受体验,拓宽眼界,激发兴趣,挖掘潜能。第二个层次是选择性校本课程,注重优长培养。主要是科技制作、科学探究、车模航模、绘画书法、体育活动、合唱舞蹈等校队活动小组,实质就是选择性质的校本课程。第三个层次是学生合作探究校本课程,注重自主发展。主要是文学、艺术、体育、科学探究等方面的社团活动。这些社团活动由学生自己发起并组建,由学校为学生自主发展搭建平台,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自主发展的热情,让他们在团队互助的活动氛围中锻炼协作能力、交往技巧,体悟责任,提升能力,自主发展。
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为学生发展兴趣特长提供了选择的空间,从而为实现“尊重每一个,发现每一个,发展每一个”的适性教育目标提供了保障。
三、构建“适性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程设置适合学生,并不意味着每个个体都能有所发展。如何最大限度地保证适合“每一个”,发展“每一个”,还需要关注课堂教学,在教学全过程中“尊重每一个、发现每一个、发展每一个”。为此,我们构建了“54321”课堂教学模式。
“5”是明确目标、自主学习、讨论质疑、精讲点拨、巩固落实五步教学流程;“4”是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师生合作、教学方法四个关键因素;“3”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2”是高效、愉悦的课堂教学价值追求;“1”是真正实现学生快乐成长、自主发展。
为了有效实施“54321”教学模式,构建“适性发展”的课堂,我们着重强调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组织教学,大力推行隐形分层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方法,使课堂教学富于情趣,并组织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分析研讨“适性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特别是分层教学、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从而促进每一个学生适性学习,适性发展。
四、创新“适性教育”特色活动
活动是教育的载体,实施“适性教育”的过程,丰富多彩的特色教育活动发挥着课程教学所不能替代的独特作用。
一年来,以“播种好行为,收获好习惯”为主题,学校组织学生开展了“学习雷锋好榜样”主题队日活动和“红领巾心向党——学先锋、找榜样、争四好”活动。学校还组织开展了“感知幸福、分享快乐”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与社区合作、共同开展“传承五四精神,做有道德的人”主题活动,“清明时节忆先烈”诵读活动,“三八节妈妈我能行”活动,“感恩教师、父母”主题活动以及“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等活动。这些各具特色的教育活动推动了校风班风建设,促进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为学生培养兴趣、展示才华提供了更大的空间,锻炼、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让每一位教师都获得发展
要改变教育,先改变教师。适性教育的关键是“适学”,根本是“适教”,而“适教”的前提是让每一位教师都获得发展。
首先,引导教师转变观念。我们通过专题讲座、读书活动、问题研讨、“小课题”研究等途径,特别是适性教育的参与实践,促使教师学习现代教育理论,认同“适性教育”理念,增强实施“适性教育”的自觉性。
其次,创造“关键事件”帮助教师发展。一个又一个的“关键事件”促成了一个又一个教师的成长、成功。一年来,有10余位教师做市、区观摩课,20多篇论文获国家、市、区级奖项,参加工作不到两年的青年教师有5人次做区级以上公开课或教材分析。学校在教学楼的四楼建立了“教师成长长廊”——将每位青年教师的教育理想、成长规划张贴出来,并通过展示栏将他们的学习心得、所获荣誉展示出来,激励他们不断成长。学校开展了“成长杯”教学比赛、“寻找身边的师德榜样”等活动,使青年教师在思想上、学习上、业务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最后,“五点一思”帮助教师提升专业水平。针对很多老教师的教案“年年岁岁花相似”的状况,我们要求教师的教案可以不交打印稿,但课后需要写一篇“五点一思”。“五点”即知识点、能力点、德育渗透点、重难点和亮点,每一点从学生和教师两个层面切入;“一思”即课后反思,包括近期反思和长远反思。刚开始有的教师不理解,觉得又增加任务了,但经过耐心讲解和帮助,几个月坚持下来,教师们觉得挺有收获。
六、建设“适性教育”的学校文化
“适性教育”的学校文化建设,涉及学校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等多个方面,但学校的共同价值观、师生的行为习惯方式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组织气氛是最核心、最重要的要素。
在二十中附小的发展中,“三句话”和“七个关键词”逐渐成为全体师生的共识。“三句话”即尊重每一个,发现每一个,发展每一个。“七个关键词”是尊重、选择、责任、合作、求精、诚信、开放。这“三句话”和“七个关键词”体现了我校文化的核心和价值取向,它们正在改变着师生的生存状态,孕育着一种良好的育人文化。在学校的多项工作和每一个活动中,我们尽力让这“三句话”和“七个关键词”渗透其中,影响每一个师生的观念和行为。
二十中附小崇尚的文化,不是墙上的口号,而是流淌于每个人心中的感动;不是书本上的概念,而是内化为每个人日常的习惯;不是照搬现成的体系,而是学校内在不断滋养与生成的。一年多来,学校静悄悄地发生着点点滴滴的变化,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场面,但每个变化都是自然的,每个变化都是向好的,并且能够不断扩展,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什么是好的教育?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我们将为此不懈努力,让“适性教育”惠及更多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最好的自己”。
编者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此后,很多学校都开展了“适性教育”的探索。天津市第二十中学附属小学提出了“为每个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让师生做最好的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小中求精,适性发展”的办学思路,进行了“适性教育”的实践和探索,取得了富有成效的教学效果。在此,我们精选了该小学校长和4名一线教师关于“适性教育”探索实践的文章,希望能使更多的教师从中获得因材施教、“适性教育”的有益启示。
(责任编辑 邵 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