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陈栋生区域经济理论对中部发展的突出贡献
2014-08-15周绍森
周绍森
一、站在全国经济总体布局的角度来审视中部地区经济发展问题
早在1985年陈栋生老先生就提出了全国经济布局“三级梯度,三大地带”的理论,认为“布局对弈,首先要有棋盘”,“要搞好全国生产力的总体布局,很需要有科学的经济地带和经济区域的划分”,“从地区经济技术发展水平来看,客观上存在着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要善于利用梯度差的经济势能,逐步改变、缩小梯度差”,并强调“中部地带在实现2000年的战略目标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992年和1997年两次比较集中对中部地区发展的学术讨论中,陈老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1997年11月20日在武汉举行的“面向21世纪中部发展战略研讨会”上,陈老对由豫、鄂、湘、赣、皖组成的“中部五省地区”的重要战略地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发展定位和对策作了非常精辟的阐述。
这些研究从理论上确定了中部地区在全国经济总体布局中的战略地位,实践上描绘了中部地区发展战略蓝图,全面论证了加快中部地区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为之后中央提出“中部崛起”战略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提出了要努力走出中部地区崛起的新路子
2004年3月,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构想,这一构想在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得到再次强调。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抓紧研究制定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规划和措施”。陈老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在长期关注和思考中部地区发展的基础上,结合新时期中部地区崛起的内涵,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中部地区崛起研讨会暨2005年中国区域经济学学术年会”上提出要“努力走出中部地区崛起的新路子”。这条新路子的重点是要正确对待和处理三大关系,即“政策扶持和内生自增长力的培育”的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和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系、“对内对外开放和本土创业者的培育”的关系;这条新路子的核心是大力培养自身的内生动力,更加注重科技创新、提升劳动生产率、挖掘农业潜力、创造非农就业岗位。
陈老的这些思想针对性地指出了新时期中部地区崛起应高度重视的重大关系,强调了培养自身的内生动力的核心作用,充实了中部地区崛起的内涵,为国家对中部崛起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为中部崛起走得更好更快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三、提出了东中西部地区互动、产业转移是加速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众所周知,我国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产业环境存在很大差距,如何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重大问题。陈老对这一问题高度重视,指出“东西互动、产业转移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陈老将东中西合作分为两类——政治上的对口支援和互惠互利的经济技术协作,认为“两类合作相辅相成”,并分析了东中西互动、产业转移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强调“各方通过要素聚合,构建集成优势,实现互利共赢是东中西合作互动常青不衰的关键”。为推进东中西部地区合作互动,陈老认为“一是要提高认识;二是要坚持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各方参与、市场运作、集成优势、互利共赢的原则,搭建互动平台,做好互动规划;三是要确定相关重点产业领域”。
陈老的这些观点高屋建瓴地指出了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和实质,既考虑到中国的实际国情,又吸收了西方经济发展的成果,充分体现出陈老的区域经济智慧,是研究中部地区如何发展以实现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精华。
四、提出了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是中部地区科学崛起的新引擎
主体功能区是按照一定原则将国土空间划分为具有某种特定主体功能定位的地域空间单元,分为优先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2010年10月,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指出要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构筑区域发展新格局。
在这样的背景下,陈老敏锐地意识到“主体功能区为中部地区未来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目标与路径”,认为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有利于构筑区域分工格局,促进中部地区协调发展;有利于构建生态安全屏障,推动中部地区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推进发展成果共享,实现中部地区包容性发展”,指出“要切实把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作为中部地区科学崛起的着力点”。
陈老并没有仅仅将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当做是一种口号,而是提出了中部地区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具体方向和政策建议。陈老认为“优先开发区域主要是中部地区业已形成的六大城市圈(武汉城市圈、河南中原城市群、安徽皖江城市带、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山西太原城市圈)中的地级市”,“中部地区各省近期重点开发的区域主要是被明确纳入六大城市圈规划中的非地级市,中期重点开发的区域主要是外围的其他地级市、县级市,远期重点开发的区域主要是外围的县级城镇群”,“中部地区的限制开发区域主要包括中部地区粮食主产区、棉花优势产区、油菜优势产区、特色农产品优势产区等”,并详细列出了中部地区的禁止开发区域的范围。除此之外,陈老提出了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要“实施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健全区域良性互动的机制”等政策建议。
陈老的这些研究开拓了中部地区崛起的视野,丰富了中部地区崛起的内涵,为中部地区更好地适应新形势,加快崛起进程提供了强劲的推动力。
五、从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出发,依据中部地区优势特色,提出了具有前瞻性、导向性的具体发展战略
第一,指出“沿江产业带”在中部发展中的重要地位。1996年陈老就提出“要振兴中部经济,首先要把沿江产业带这个一级产业带发展起来”,并认为建设沿江产业带就“必须抓住这个产业带上最重要的支撑点、制高点”,“要充分发挥武汉在加快中西部发展中的战略制高点作用”,“武汉无论是从区位上,还是经济实力、辐射面上讲都是最重要的支撑点”。因此“武汉要敢于挑重担,要求在改革开放方面放开手脚干”。
第二,指出“深化改革优化结构是中部地区工业振兴之路”。工业是中部地区经济主要增长点。1998年,陈老在分析1996、1997年中部工业增长以及经济体制改革新进展的基础上,强调要振兴中部地区工业还需要“进一步调整所有制结构,抓好搞活大型国有企业,放活国有小企业,加强企业管理、加大技改力度”,认为“优化结构的着力点是要发展地方特色经济”,并设计了中部重点突破、协调发展的空间布局政策。
第三,指出“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中部经济崛起的重要支点”。党的十五大明确了“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年后,陈老将其引申入中部地区的发展中,全面论述了中部地区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突出意义,并针对中部各省的相关政策做了三点补充:重视民办科技企业的发展;多方支持回乡民工兴办民营企业;大力吸引外地民间资本进入中部。
第四,指出“经济发展要下决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陈老针对性地指出“进入21世纪后,山西经济运行指标显著好转”。为了山西能保持持续快速增长,陈老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指出“山西看来需要下决心走新型工业化之路”,并提出几点针对性意见:一是在能源化工基地的现有基础上,塑造新型具有山西特色的竞争力的产业结构;二是从农产品流通和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切入,繁荣农村经济;三是以自力更生为主,积极争取中央政府的政策支持。
第五,指出“发展食品工业,推进中部崛起”。陈老认为“中原城市群的崛起,是中部地区崛起的关键环节”,他在参加“中国食品工业(漯河)高层论坛”时强调“以食品工业为主的农产品加工工业,无论在中原地区还是整个中部地区,都是优势产业之一,食品工业、农产品加工工业的品性决定了发展壮大食品工业、农产品加工工业具有多方面深远的意义”,“以食品工业为主的农产品加工工业在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实现中部崛起中的作用,还大有提升、彰显的余地”。
陈老所提出的既有针对整个中部地区的发展战略,也有针对各省的具体发展战略,依托地方特色,论证有力,理论性和操作性都很强,是陈老在大量实地调研和理论思考后所得出的宝贵成果,是中部地区崛起思想宝库中的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