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以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工业结构升级研究*

2014-08-15唐海峰

区域经济评论 2014年6期
关键词:河南发展

唐海峰

产业转移在本质上是现有生产力在空间布局上的调整,对承接方来说,主要目的是通过产业承接,迅速在较短时间内形成新的生产能力,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竞争力。河南应充分利用区域产业转移加速的环境机遇以及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的政策优势,以建设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大省为目标,加大力度承接各类工业项目产业转移,以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大力推动工业结构的高级化和合理化。

一、河南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特点及存在问题

河南省近年来持续加大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力度,主动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效果明显。2013年,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承接产业转移实际到位省外资金4145.77亿元。全省新签约项目1479个,竣工投产项目预计新增年销售收入1556.34亿元,预计新增利税203.37亿元、就业10.97万人①。

(一)河南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特点

1.区域发展战略促进作用明显

河南已进入高水平承接产业转移的战略机遇期,特别是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战略规划的全面实施,进一步推动了河南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地区。区域性发展战略的实施较好地促进了河南加快完善产业配套条件,快速健全产业转移推进机制,着力推进产业转移承接平台建设,在全方位、多层次承接沿海地区和国际产业转移中发挥出更加重要的作用。在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两大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区域中心城市主要承接高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项目,县域经济层面则重点发展特色鲜明、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项目,形成了有序承接、集中布局、错位发展、良性竞争的承接产业转移新格局。

2.承接产业转移重点相对突出

河南在承接产业转移中,本着因地制宜、集群引进的基本思路,突出主攻龙头、加速配套,着力引进一批龙头型、基地型项目,推进全产业链集群式引进,不断提升承接产业转移的水平和层次,完善各项配套措施,把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推向深入。2013年河南省重点加快推进电子信息、智能终端(手机)、汽车及零部件、食品、家电、家具、纺织服装及制鞋、新型建材、金属制品等制造业集群引进工作,并以此作为全力推动全省工业转型升级的重点领域。

3.注重引进项目的质量和层次

河南省以产业转移项目为切入点,科学、严格设置准入门槛,坚决防范落后产能转移,积极引导投资方向,高效开发利用优先支持资源,推动优先支持类项目的开发,促进地区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全国四个产业转移项目产业政策符合性认定试点省(市)之一,河南省工信厅下发了《河南省产业转移项目产业政策符合性认定试点工作方案》,方案要求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以遏制低端和落后产能转移为工作重点,严把产业政策闸门严把认定关,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将重点对19个需要抑制产能过快增长的行业进行严格把关。同时,创造产业政策和土地、财税、金融、环保、质监等政策协同配合的沟通渠道和接口,建立完善产业政策符合性认定工作的机制和程序。进一步加强对各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项目的管理工作,引导本地区围绕特色和优势发展区域经济,注重引进项目的质量和层次,避免同质化竞争。

4.产业技术合作交流逐步得到重视

河南突破以往招商引资洽谈会以投资贸易为主的办会模式,按照构建自主创新体系要求,逐步引入技术合作交流内容,以制造业技术升级为重点,大力引进化工、电子、家电、汽车、装备制造等为代表行业先进技术水平的产业技术项目,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开发高端新产品的能力,提升产品竞争力。通过技术转移项目展示对接会、煤化工技术创新高层论坛、玉米育种技术暨现代种业发展高峰论坛、中药产业发展高层论坛、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发布会、省外高校科技成果发布会等促进技术交流合作活动向常态化发展。

(二)河南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因素分析

1.承接转移竞争激烈

在政绩考核、地区攀比以及解决区域经济发展和就业的现实需要下,周边省份及省内各级政府为做好承接转移工作,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陆续出台各类优惠政策措施并不断加码,力求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占据主动,比速度、比政策、比数据的现象层出不穷。安徽省、江西省、湖南省等陆续出台多个承接产业转移的专项规划和发展战略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区域承接产业转移竞争,因此,未来一段时期河南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同时,由于缺乏统一的协调机构和机制,省内各地在承接产业转移中也存在着突出无序竞争甚至是恶性竞争现象,以损失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的代价,造成了严重的区域工业结构趋同化倾向,严重损害了区域经济的规模效益、分工效益和产业结构效益。

2.承接软环境存在欠缺

虽然存在激烈的竞争,但是在实际招商引资中重前期引进、轻后期服务的现象仍旧比较普遍。产业承接方的政府机构通常把产业转移看作是简单的招商引资,并没有认识到承接产业转移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在建立稳固的产业链和供应链方面缺乏系统的发展规划和战略思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相对滞后,政府的服务职能发挥不够,重大承接项目的协调和推进机制不完善,使得转移项目在可持续发展上面临承接软环境的严重制约,在较大程度上制约了河南以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目标的实现。

3.环境承载危机严重

河南正面临着资源与环境约束不断强化的基本现实,由于河南省庞大的人口基数,大多数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能源、原材料工业占到全部工业的60%左右,造成单位GDP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污染物排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有关研究表明,在现有人口和当前消费水平下,河南省生态需求已超出了自然系统生态承载力的范围。未来一段时期,区域承载力下降将逐步成为制约河南承接产业转移的主导因素。

4.传统比较优势趋于弱化

河南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在弱化,而高级生产要素的作用在不断增强,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河南在资源、环保、土地、劳动力等方面的传统比较优势正在不断弱化,各项经营成本逐步与东部地区追平,政策优势也不明显,而在高级生产要素上河南尚没有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正处于由传统比较优势向新竞争优势的转型期,面临竞争优势断档的巨大风险,这种阶段性特征将对承接产业转移产生巨大影响。

二、以承接产业转移促进河南工业升级的基本思路

(一)引进龙头企业与吸引配套中小企业并重

当前产业转移出现组团式、产业链整体转移趋势,不再遵循传统的产业转移理念,而是主动地带动和引导相关投资,发展配套产业并建立产业群,将整条产业链搬迁、转移到承接地。按照“提升中间,拓展两端”的总体思路,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要坚持引进龙头企业与吸引配套中小企业并重的策略,推动河南优势产业加快走上“点式扩张—链式发展—网络扩展”的发展路径,促使本地优势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由过去的主要依靠单个企业支撑全面转向面向未来的依托产业链支撑转变。做强核心环节,补充链条缺环,促进配套产业链本地化,积极发展现代产业分工合作网络,强化大型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力,提高中小企业配套能力,培育一批“龙形产业”和“蜂群型”产业集群,发展一批“龙头型”和“蜂王型”领导企业。

1.大力引进龙头企业

以“招大商、引大项目”为抓手,加强与世界500强企业、跨国公司、央企、大型民营企业等战略合作和产业对接活动,从产业组织层面提高承接水平。省内各区域要立足本地优势,大胆探索富有成效的招商新模式,着力实现与国内外500强企业集团的无缝对接和战略合作,一是要着力打造大企业大集团的投资洼地,进一步发掘本地比较优势,完善招大商的工作责任机制、政策引导机制、协调联动机制,等等,积极捕捉相关企业投资特点和项目信息,加强推介、对接、配套等服务,实现筑巢引凤;二是要鼓励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优化重组整合本地企业,激活存量资产,发展成为龙头企业的区域性产业基地。

2.发展现代分工合作网络

围绕区域主导产业链,以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集团为核心、中小型企业为配套,组建区域产业分工协作网络。一是培育一批产业集群的领军企业,抓好大企业集团的引进、并购重组、自主创新、技术改造;二是大力推动中小企业改变自我全能的传统发展思路,引导中小企业向专业化、精细化发展,鼓励企业积极加入到区域产业链的分工合作中来,通过联合重组、资产整合,在价值链上自己擅长的领域做大做强,培育一批行业“隐形冠军”;三是要着力构建大企业龙头带动、中小企业互联互助的运行机制,大型龙头企业致力于发展核心环节,并向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技术和管理方面的支持,开展专业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等多种形式经济技术合作,通过大企业集团与中小企业的产业链接,带动中小企业提高配套协作水平。

(二)承接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并重

在中部地区,河南的比较优势相对比较突出,在明确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以承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为主的同时,充分利用河南技术、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的基础优势,加快承接资金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坚持承接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并重,加快促进传统工业升级转型。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新的产业战略重点,国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河南必须加快落实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并以此作为推进河南工业升级的突破口。

1.依托人力资源优势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

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发展,河南工业逐渐形成了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工业发展格局,在技术、资本密集型制造业方面已经具有一定的基础。同时,河南是人口大省,如何充分有效地利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是推动产业转型的一个关键因素。从产业发展的前景来看,着力促进劳动与技术、劳动与资金的结合,河南在依托人力资源优势积极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加快发展劳动与技术密集型结合产业、劳动密集生产型与外包服务型结合的现代生产服务性产业是产业优化的合理选择。河南已经成为国内国际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之一,迫切需要加快发展就业吸纳力强的会展、金融、研发和咨询等生产服务业,以支撑全省工业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2.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体承接技术密集型产业

我国从国家战略层面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持以及产业本身巨大的市场空间,使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这也给河南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创造了广阔空间。抓住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机遇,加大区域性政策支持力度,加快承接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把新能源、新材料、物联网、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区域新的支柱产业。同时,大力实施创新发展工程,提高河南工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产业化速度和产品推广速度,依托传统优势产业积极推进核心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加速传统优势产业向高端化转型的过程。

(三)承接高端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并重

从目前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态势来看,产业转移逐步向服务业延伸的特征日益明显,服务业成为国际直接投资和区域产业转移的一个重要领域,同时,产业链的分解与融合也极大地拓展了服务业的空间。河南制造业的规模优势为服务增值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应以推进产业服务化为导向,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坚持承接高端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并重,有效提高河南工业的精深加工度,同时可以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互动发展,促进加快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加快提升河南工业服务增值能力。

1.积极承接高端装备制造业

河南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基础相对雄厚,依托装备制造业优势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潜力巨大,应重点承接先进高效电力设备、大型化工设备、大型冶金及矿山设备、现代化农业装备等高端装备制造,以及新能源发电设备、智能电网设备、高档数控机床、节能环保设备等新兴产业装备制造。加大河南汽车制造业承接力度,在扩大规模的同时,依托宇通、日产、海马、少林等企业从传统动力汽车制造向新能源汽车制造扩展,加快混合动力客车、纯电动客车、电动汽车的研发生产。依托化工产业优势,积极承接新材料与新能源产业。

2.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依托河南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优势,积极承接和培育壮大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构建与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相适应、相协调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按照“分离、延伸、集聚、提升”的总体思路,以装备制造业为重点,推进服务业从制造业中分离出来,以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为核心提高服务增值能力,推动服务外包业务的规模化、高端化发展。按照“信息化、集成化、网络化、专业化”的总体思路,围绕重点行业大力承接现代物流业,建设专业物流园区、区域分拨中心和配送网络。支持发展面向生产过程的分析、测试、计量等分析检测服务,鼓励发展检索、分析、咨询、数据加工等知识产权服务。围绕河南省优势产业与先导产业需求,加快承接和发展工业软件业,加快工业软件产业化步伐与应用推广。

三、以承接产业转移促进河南工业升级的政策建议

河南产业承接应坚持“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积极引进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内生性发展的产业形态,对于关联效应大、推动要素和产业升级的扩张型或配套型产业转移形式,要重点引进和扶持其壮大。立足区域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河南要抢抓产业梯度转移的历史机遇,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水平,通过主动承接、高水平承接、集群式承接、基地示范承接等方式,推动区域产业升级、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确保引进工业项目能够尽快带动本地工业良性发展,为河南工业升级注入强劲动力。

(一)推进集群式产业转移

1.引导产业链与产业网络整体转移

逐行业深入研究大型跨国公司、央企及外省大企业的战略投资方向,加强对接衔接,重点引进龙头企业和龙头项目,带动引进关联企业,发展本地协作企业,以龙头带配套、促集群。以产业链与产业网络整体转移为目标,依托区域资源、市场优势,推动河南工业与市场、物流相结合,以市场促产业、带物流、引集群推进集群式转移。积极与省外科研机构建立技术联盟,努力吸引大企业在河南设立研发中心,发挥重大技术研发应用的扩散辐射效应,带动集群式产业转移。

2.重点承接沿海地区产业集群式转移

把握沿海地区产业大规模、集群式向外转移的趋势,以发展特色产业集群为目的,依托产业集聚区建设产业转移承接集中区,为河南工业大规模、集群式、整体性承接产业转移提供空间载体。完善产业转移对接渠道,建立区域产业转移对接的长效机制,重点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和环渤海等重点地区的沟通合作,重点承接电子信息(手机)、新能源、新材料、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有色、化工、食品、纺织服装等产业转移,快速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总结推广厦工机械(焦作)产业园、周口鞋业产业园、中牟汽车工业园、洛宁玩具园等各类特色产业园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经验,推动全省集中承接行业性产业转移。

3.打造一批优势产业承接基地

充分利用省内各区域独特的资源优势、现有产业优势以及综合成本优势等,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环境优良、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具有较强区域竞争力的产业转移承接地,重点抓好郑州、洛阳、焦作、新乡等经商务部批准的全国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引导省内各区域科学选择工业项目,通过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等有选择性地承接产业转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制订和完善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发展和园区布局优化。

(二)加快产业链本地化

1.提升配套协作能力

近年来,由于落户河南的大型企业持续快速增加,区域产业链与价值链面临重大调整和重构,这为数量众多的本地中小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根据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建立合理、高效的分工合作网络是推动工业优化升级的重中之重,因此,本地企业要加快更新发展理念,逐步建立并加强与大型企业的配套协作关系,在区域分工体系中做精、做专、做强。在政策层面也应出台相应措施,支持本地企业提升与大型企业的链接、协作和配套能力,避免本地企业陷入与入驻大型企业的恶性竞争局面,大力构建“双赢”的产业分工格局。

2.促进产业链本地化

产业链本土化可以有效节约运输成本、储存成本,使产品更具价格竞争优势。对区域经济来说,产业链本土化还可以增加产业集群的根植性,依托龙头企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因此,河南工业推进优势产业链本土化,要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依托龙头企业的研发、品牌优势与总装能力,通过加强与本地相关配套企业建立相应的战略、技术合作关系来延伸产业链条、补充链条缺环、强化薄弱环节。

(三)提升产业载体发展水平

1.培育一批专业化产业集聚区

根据区域比较优势,按照“突出特色、错位发展、分工合作、网络支撑”的思路,进一步明确各产业集聚区的主导产业定位,推动同类和关联企业、项目向相关产业园区集聚,推动产业集聚区专业化发展和集群化布局。大力引进产业层次较高、带动力较强的龙头型、基地型项目,引进、培育、壮大优势骨干企业,带动相关配套企业发展。重点围绕装备制造、铝精深加工、食品、纺织等传统优势工业,以及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手机)、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培育一批特色突出、分工明确、布局合理的产业集群和特色产业基地。加快首批25个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推进实行优胜劣汰竞争机制。

2.发展壮大主要产业发展带

利用陇海铁路欧亚大陆桥的优势,发展教育、金融、信息、房地产、物流、会展、中介、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围绕培育新产业、提升价值链、延长产业链条、提高本地配套率等目标,形成先进装备制造业、汽车及零部件制造、食品加工、新能源等优势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推动河南制造板块向东西延伸,形成贯穿东西,呼应长三角,辐射西部地区的城市连绵带和产业密集区。依托京广铁路及沿线的产业基础,积极发展装备制造业、钢铁、食品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延长产业链条,建设一批产业集聚区、特色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形成贯穿南北,呼应环渤海、珠三角以及武汉都市圈的产业密集区。

(四)创新产业转移承接模式

1.提升承接产业层次

严把产业政策闸门,坚决遏制低端和落后产能转移,注重引进项目的质量和层次,以弥补战略支撑产业的短板链条为出发点,推进区域工业结构优化发展。在纺织服装、食品、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有色金属、电子信息(手机)、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加快引进大项目,着力承接战略新兴产业的空白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大政策措施支持力度,积极引导沿海企业通过“转移+升级”的模式进入河南,打造一批承接产业转移的知名品牌。

2.创新招商引资工作

承接产业转移要抓住关键、上下联动、形成合力,着力提高统筹运作能力,不断创新招商方式,切实提高招商实效。坚持以项目对接为核心,以专业招商和经常性招商为主,逐步完善以商招商、以企引企、以外引外、市场化运作等工作机制。要深入研究区域发展现状、产业优势和发展目标,认真分析招商领域先进企业的战略扩张动向和投资趋向,找到双方战略合作的共同点和利益结合点,在此基础上科学谋划和筛选符合自身发展战略的项目资源。对现有招商活动进行整合,大力开展驻地招商、区域招商、委托招商、对口招商,不断提高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与沿海地区政府、开发园区、战略投资者和中央直属企业的合作,探索以委托管理、联合开发、投资合作等方式共建产业园区,实现组团式承接产业转移。

(五)优化产业转移软环境

1.搭建产业转移平台

在省域层面成立高规格承接产业转移领导小组,设立产业转移工作办公室,负责统筹规划和综合协调工作,组织开展有关承接产业转移的对接、洽谈工作,搭建全方位、高水准的承接产业转移平台,建立和完善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长效机制。强化落实省部、省企合作框架协议工作内容,加强与中央部委、央企、经济发达区域企业及政府的沟通交流,充分发挥各行业商会、协会以及专业中介招商机构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与国内外投资贸易中介组织交流与合作,完善产业转移承接网络。

2.优化产业转移软环境

对于河南来说,在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工作中优化政策环境最为重要,因此,要进一步适时调整和优化区域产业政策,系统地整合行业、部门的各类优惠政策措施,形成促进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合力,尤其要通过落实征地补偿安置政策、拓宽用地来源、节约集约用地等措施来努力化解产业转移园的土地瓶颈,为项目落地提供有力支撑。加快政府职能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切实提高服务效能,加快改革行政审批制度,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全面优化产业转移制度软环境。

注释

①资料来源: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网站,http://www.iitha.gov.cn/cms/jsp/context.jsp?ColumnID=13&TID=20131119171622835439827。

[1]孙世民,展宝卫.产业转移承接力的形成机理与动力机制[J].改革,2007,(10).

[2]张其仔.比较优势的演化与中国经济升级路径的选择[J].中国工业经济,2008,(9).

[3]姚新文.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调查与思考[J].决策探索,2011,(8).

[4]李鹏.“部省共推”模式助河南3年承接产业转移将逾万亿[EB/OL].新华网河南频道,http://www.ha.xinhuanet.com/ttxw/ttxw/2012-09/25/c_113192203.htm,2012-09-25.

[5]贾志增.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0,(9).

[6]赵西三.国内价值链构建下中原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特点与趋势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2).

[7]白晓云.对承接产业转移的思考[N].安徽日报,2009-06-30.

[8]宋歌,王中亚.升级河南制造:转型背景下河南制造业新成长之路[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3.

[9]龚绍东,赵西三.从传统工业到新型工业——河南工业的转型方向与升级路径[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河南发展
11.河南卷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法治护航 让“游河南”更惬意
出彩河南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
放歌河南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