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结构优化视角下的河南农业发展战略探析

2014-08-15郑州成功财经学院王元福

中国商论 2014年19期
关键词:农业产业产业化产业结构

郑州成功财经学院 王元福

河南是农业大省,但不是农业强省。整体来讲,近年来河南农业的发展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如: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不同地区产业化进程差异较大,农业骨干企业质量偏低、数量偏少,对农产品深加工重视程度不够,农业企业科技投入不足,出口农产品数量少、品种单一等等。

2011年10月7日,《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颁布以后,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而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之后,要实现其重大战略定位,需要面对一个问题,那就是找到一个关键的突破口。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其基础性和重要性不容忽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及优化关乎到其他产业的健康发展。面对如此重大的发展机遇,作为在中国农业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河南农业,其如何应对这样的发展机遇是十分重要和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同时也是对区域经济理论的研究、创新以及相关的“先行先试”政策实践提出了挑战。

本文基于产业结构优化融合的角度,分析河南省如何确保农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进而促进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战略,并在中部经济崛起建设中起到基础作用。其思路为:首先,对产业结构优化的理论进行简单阐述,梳理本文的分析思路;其次,结合河南省农业产业结构优化面临的极大的发展机遇,对河南省农业产业结构的现状以及问题进行分析;最后,结合河南农业的现实情况给出相应的激励措施,进一步优化其产业结构。

1 产业结构优化以及融合理论简述

1.1 国外方面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配第在17世纪首先发现:世界各国国民收入水平的差距和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其关键原因是产业结构的不同。20世纪30至40年代是现代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时期。新西兰经济学家费夏首次提出了关于三次产业的划分方法,产业结构理论开始初具雏形。而刘易斯、赫希曼、罗斯托、钱纳里和希金斯的产业结构理论则是发展经济学研究的进一步延伸。

产业融合的概念最早可追溯到美国学者罗森伯格(1963)对于美国机床工业(machine toolin dustry)早期演变的研究。跨入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学者们纷纷从“数字融合”的角度来对产业融合进行界定,出现了以“数字融合”取代“技术融合”来对产业融合进行解释的趋势。

1.2 国内方面

周振华(1992)在其专著《产业结构优化论》中提出,产业结构优化的基本内涵是“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结合”,这是我国学术较早探究产业结构优化的研究成果。就河南的产业结构情况,现任河南省省长的谢伏瞻(2013)在第八届中博会上指出:将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着力优化产业结构,稳步发展第一产业,优化发展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着力优化需求结构,扩大消费需求,提高投资效益;以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为重点,以产业集聚区建设为平台,促进产城融合发展,提高城镇化率,促进“四化”同步发展和发展动力转换。

关于产业融合的国内研究。马健(2002)将产业融合的涵义概括为:由于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发生在产业边界和交叉处的技术融合,改变了原有产业产品的特征和市场需求,导致产业的企业之间竞争合作关系发生改变,从而导致产业界限的模糊化甚至重划产业界限。

笔者认为产业融合不是几个产业的简单叠加,而是新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不是“混合物”,而是“化合物”,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质,也可以称之为交叉产业和边缘产业。

2 河南农业产业结构的现状

2.1 历史机遇

2011年9月28日,《关于国务院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指出:中原经济区应该是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集中力量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巩固提升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的重要地位;大力发展畜牧业生产,建设全国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培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不断提高农业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建成全国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同时指出:要将经济区建设内陆开放高地。打造对外开放平台,营造与国内外市场接轨的制度环境,完善涉外公共管理和服务体系,中原加快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总而言之,中原经济区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将为河南省加快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带来重大历史机遇。

2.2 河南农业产业结构的现状

从整体上看,2013年河南省粮食种植面积总计10072.76千公顷,其中小麦种植面积最大,为5299.44千公顷,依次为蔬菜和菌类,为1699.89千公顷,油料作物1512.81千公顷,棉花179.56千公顷。2013年粮食总产量5698.55万吨,其中油料591.13万吨,棉花19.08万吨,肉类700.08万吨,蛋类409.19万吨,奶类320.00万吨。粮食转化企业发展情况良好,农产品产业化骨干企业7122家,中型以上企业全年营业额超过13万亿元。小麦粉、元宵、火腿等农产品产量位居全国第一位。

2.2.1 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2013年河南省农机总动力超过1亿千瓦,农业整体机械化水平达到80%以上,有效灌溉农田超过8000万亩,其中节水农田2488万亩,中低产田减少246万亩,现代化农业试验田新增50万亩。

2.2.2 农业示范园建设体系化

河南省农业示范园建设规划被称为“六区”,对农业产业发展有战略指导意义。“六区”指的是:中国现代农业示范区、中国粮食安全主要保障区、中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区、中国农业产业化示范区、中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中国绿色农业示范区。

2.2.3 农业科技投入比例增加

当前,河南省重点扶持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从政策、资金方面给予支持,以期实现高新科技在农业领域的集成。

2.2.4 农产品批发市场规模逐渐扩大

2013年河南省农产品批发市场超过400个,其中部级定点批发市场40个,省级定点批发市场60个,市场数量的增加直接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3 河南农业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3.1 农业产业集约化程度偏低

河南省以家庭为单位的作业方式在农业生产中非常普遍,导致农民未能树立现代农业意识。机械化水平偏低,阻碍了农业的大规模现代化集中生产的发展。

3.2 农业产业化骨干企业数量少,实力不强

2013年,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骨干企业不到700家,与发达省份相比数量上没有优势,同时,这些企业停留在农产品粗浅加工阶段,没有形成真正的产业链,经营管理现代化程度低,特色产品及服务匮乏。

3.3 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缺乏

咨询服务、技术服务、流转服务等在农业产业中缺乏,甚至是没有,严重影响了其产业化进程。

3.4 农业产业发展缺少统一规划

产业集聚区最大的优势就在于提升企业竞争力。河南省有不少农产品加工基地、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但是缺少省部级的统一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下面各地市农业特色产业区发展迟缓,效益低下。

3.5 政府扶持力度不够

因为农业在经济发展中所占GDP的比例不高,导致农业的地位非常尴尬。众所周知,农业的基础地位非常重要,但是仍然无法引起政府足够的重视,这样的局面与以GDP为主要考核指标的制度是有关联的。

4 河南加快农业产业优化融合的措施分析

河南省农业结构正处于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的转变阶段,面临着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在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中,河南农业将通过粮食生产核心化和与工业、服务业融合化两大路径,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产业附加值,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4.1 建设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区:粮食生产核心化

河南省粮食总产2006~2012年连续六年超过1000亿斤,连续11年居全国首位,新增粮食产量占全国增量1/3以上。2012年夏粮产量首次突破637.2亿斤,比上年增产10.9亿斤,增幅为1.7%;秋粮总产量490.52亿斤,比上年增产8.32亿斤,增幅为1.7%。位居全国第一,占全国总产量的1/4,这是河南省为中原经济区建设贡献的一份厚礼,也是河南省持续探索“两不三新”之路取得的可喜成果,并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

河南省农业结构调整,要继续巩固粮食生产的核心地位,实行“粮食生产核心化”路径,即在全国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这也符合中原经济区的发展战略。建立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成为全国粮食生产的核心,在全省推进粮食生产核心化,巩固粮食生产的农业核心地位,推动全省粮食生产向核心产区集中。

在现有1.08亿亩耕地中,用7500万亩作为粮食生产核心区,把黄淮海平原、南阳盆地等确定为粮食生产核心区。通过采取综合措施,稳定面积、提高单产,巩固夏粮、主攻秋粮,优化结构、增加效益。对其中2500万亩粮田进一步巩固提高,亩产稳定在2000斤;2500万亩中产田开发成高产稳产田,亩产提高至1800斤;2500万亩低产田改造为旱涝保收田,亩产提高至1600斤。新建信阳、南阳、开封三个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续建安阳、商丘和濮阳三个大型商品粮基地,打造全国粮食战略工程河南核心区。

为实现上述目标,需采取以下物质技术措施:追加投资,用于建设水利工程、高标准农田、科技支撑体系三个方面,改善生产条件,夯实粮食生产稳定增长基础;建设科技创新体系,强化粮食生产科技支撑;发展循环农业,提高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农业产业化,形成以工促农的发展格局;健全市场体系,构建粮食现代流通平台,逐步建立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把河南省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稳定增长的核心区、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区、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示范区。

4.2 拉长产业链条,农业与工业融合发展

农业与工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业实现从初级生产加工到精深加工、从低端生产到高端制造、从低附加值产业到高附加值产业的转型,工农业融合发展是主要路径。实现农业与工业高级形态的产业融合,就必须拉长农业产业链条,推进农业产业深化进程,提高农业的生产迂回度和农产品附加值。

在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中,河南省要继续贯彻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结构升级,逐步形成完整的农业产业链条思路,围绕农业发展工业,推动工农业互动和融合发展。利用先进的工业经营理念指导农业发展,逐步实现农户与现代技术对接,与大生产对接,与大市场对接,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的大生产和大流通。拉长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的加工深度和服务化程度,重点发展食品和纺织等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形成从农产品的深加工、研发、储存保管、设备生产、产品生产,到产品的营销等巨大的产业链条,形成农业农产品加工业现代混合产业,推动河南农业实现从初级生产加工到精深加工,从低端生产到高端制造,从低附加值产业到高附加值产业的转型,使工农业融合发展成为河南省农业发展的基本路径。

4.3 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农业与服务业渗透融合

(1)农业产业化本身就是农业与服务业渗透融合的过程。河南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离不开服务业的发展,应从延长农业产业链和拓展农业发展空间的角度来完善农业服务业支撑体系;同时,要适应产业功能多元化的需求,把文化元素融入农业产业,发展创意农业,促进农业向服务业的渗透和扩展。

(2)进一步提升农业服务业。农业服务业是一、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业态创新,要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应从延长农业产业链和拓展农业发展空间的角度来完善农业服务业支撑体系,重点发展与农业紧密相关的服务。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本身就是一、二、三产业渗透融合的过程。通过农业产业化,将农业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实现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逐步引导分散的一家一户农业小生产模式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大服务的组织形式。

(3)以创意农业的理念拓展农业产业功能。把创意转化为经济价值并形成规模和产业链,要以高效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品牌农业、古镇(村)特色街区建设为重点,挖掘和开拓文化生产力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巨大潜力和价值空间,提高农业产业附加值。

[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原经济区规划[Z].2012.

[2]朱殿勇,赵振杰.第八届中博会开幕 汪洋宣布开幕谢伏瞻等致辞[EB/OL].2013-05-19.http://cpc.people.com.cn/n/2013/0519/c64094-21533029.html.

[3]张锐,谷建全.河南经济发展报告——转变发展方式与河南经济增长[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农业产业产业化产业结构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税收政策对东营市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及意义
魔芋产业化,打开致富新大门
观赏石产业化和金融化初探(一)
富硒有机缓释肥产业化迈出大步
以“党建”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整车、动力电池产业结构将调整
甘肃省农业产业联合会会员单位
甘肃省农业产业联合会会员单位
甘肃省农业产业联合会会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