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货币流动性过剩问题及应对策略再考察
2014-08-15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陈雪
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 陈雪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下滑趋势严重。为应对金融危机,全球主要经济体采取了下调基准利率和量化宽松政策等措施,并大力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缓解金融危机的影响,促进经济的复苏。以美国为例,金融危机以来,美联储实施了量化宽松政策,而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和转移,美国经济有所回升,但实际上隐藏着一些风险,比如,量化宽松政策造成的流动性过剩问题逐步显现,也留下了一些后遗症:国际市场大量的流动性普遍过剩,实体经济实际上受到了反复冲击。就全世界范围内看,各主权国家通过高度举债化解经济危机,实际上意味着危机的转嫁,危机过后面临的债务负担风险普遍加大。
在此背景下,流动性问题再次成为我国理论和实践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流动性关乎整个宏观经济的健康运转,流动性过剩易引发经济的系统性风险。那么,当前全球流动性过剩的根源在哪,相关治理工作应该如何开展,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应该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应对,意义重大。本文将尝试探讨金融危机以来各国流动性过剩的根源和治理机制,并在分析我国面临的经济形势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策略和建议。
1 相关文献综述
国外近几年关于流动性过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内涵、与宏观通货膨胀的相关性及治理等方面。Magnus Saxegaard(2006)认为,流动性过剩指的是法定存款准备金之外银行所持有的库存现金以及超额准备金之和。Rasmus Rufer等(2008)认为流动性过剩资产指的是货币总量与名义GDP之比。流动性中最重要的部分是货币供给量,它由货币当局决定,一些学者就货币供应量与通胀的关系进行了研究。Weber(1995)统计了跨时30年涵盖110个国家的数据,得出长期通货膨胀率和货币供给量的高相关性,且呈现出长期稳定的状态。
国内对于流动性和流动性过剩的研究,近年来逐步增多。进入2000年,国内关于流动性过剩的涵义、产生原因等的研究逐步增多。施其武(2002)的研究认为,流动性过剩是指银行备付金与债券资产总额过多。易宪容(2007)则觉得流动性过剩是指流入金融市场的资金过多导致证券资产或实物资产价格快速上升。实际上,流动性是一个基于整个国民经济及金融体系的概念,基础货币的数额较大时,流动性过剩问题通常比较突出。学者们还对国内的流动性问题进行了关注,比如钱小安(2007)认为,中国经济流动性过剩的问题体现在经济运行中,货币化、货币供给的增长速度过快及其组成结构的短期化问题是其三大表现。他认为流动性过剩可能带来资产价格的泡沫并隐含局部性金融危机。
从当前国内外的研究看,方向主要集中在其内涵、与宏观通货膨胀的相关性及治理等方面,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不过,当前研究缺少对金融危机以来各国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宏观关注,对其产生的根源和治理机制也缺少总结,能够基于我国流动性现状提出相应应对策略的研究就更少。因此,本文希望通过梳理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国宏观经济流动性的现状,总结流动性过剩的根源及治理机制,提出相应的策略和建议。
2 金融危机以来全球流动性过剩的根源解析
流动性关乎整个宏观经济的健康运转,流动性过剩易引发经济的系统性风险。金融危机以来,流动性问题成为我国理论和实践界普遍关注的问题。综合当前的研究可知,金融危机以来全球流动性过剩的根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心理偏好。从微观经济意义上的属性看,流动性首先主要基于人们的心理偏好。流动性偏好问题的存在,客观上使投资者自身对利率的敏感性降低。金融危机以来,风险冲击逐步加大,资本撤出高风险领域进入低风险资产领域,比如政府债券等领域,世界范围内流动性需求有效提升,资产价格下跌。
金融危机过后,随着世界市场资产价格的回升,虽然一些经济体通过量化宽松政策向市场注入了大量货币,但风险冲击并未完全复原,商业银行放贷欲望不强,超额储备的存在大量导致了危机结束后市场流动性需求依然旺盛的现实。2012年以来,通胀上升虽未冲击物价,但仍存在这方面的风险。
其次,金融危机过程中及危机过后,各国对金融市场的调整造成了大量的流动性泛滥。危机以来,美欧等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国家大都实行了降息,财政政策大量使用,宽松货币政策也较多,流动性供给的充裕度上升,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不断触及低位。以美国为例,其基准利率更是降到极低区间。而随着世界经济的缓慢复苏,高流动性政策的步伐迟缓,协调失败的风险也普遍存在。
再次,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和东欧国家等转型经济体货币化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全球化问题,是实体经济对全球流动性过剩造成的影响。实际上,冷战结束后,苏联的经济全球化,导致了全球金融市场财富性需求大量产生,使得全球面临连续扩张时,通货紧缩的问题随之产生。近年来,部分国家货币化结束内生产力增长吸纳流动性的能力降低,资产泡沫地位上升。
最后,从制度上说,全球货币发行权处于寡头垄断体系之下。目前,国际货币体系具有典型的非对称性:一是表现为经济总量与货币发行权不对称;二是表现为外汇储备的国际化与汇率调整国内化不对称。当前,掌握发行权的国家大都实行浮动汇率制,其他国家钉住汇率制度,造成了汇率调控权利义务不对称,全球流动性过剩问题往往由此产生。
3 全球流动性过剩的可能性治理机制
当前,关于流动性治理机制的探讨越来越多,综合现有研究看,全球流动性过剩的可能性治理机制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考虑到当前货币政策在流动性调控中具有不可解决的矛盾,因此,对全球性流动性过剩治理的宏观方面要着眼于避免短视化倾向。当前,一些国家已经实现本国经济复苏,这也相对释放了过剩的流动性,但就全球金融市场而言,全球过剩问题依然存在且存在风险。
二是要根治全球流动性过剩,世界主要的货币发行国如美国要承担主要责任。要尝试建立全球性的协调机制,解决欧美等国的卸责行为。此外,当前新兴市场国家面临积极的改变,这些国家的监管问题的多边化,对于解决全球流动性过剩也是重要的手段。
4 我国应对全球性流动性过剩危机的策略
过度的流动性会造成了资本市场流动性泛滥,会冲击实体经济发展,我国应对全球性流动性过剩危机的策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继续深化国内金融改革,这是我国应对国际流动性过剩危机和解决国内问题的必由之路,我国目前亟需建立和完善高效发达的金融体系。要加强改革,促进金融产品创新,完善金融衍生品市场。不过,当前我国的资本市场相对封闭。未来,要从利率市场化入手,推动资本市场广度和深度的改革,逐步提升人民币的价值。同时,监管机构要积极提升自身水平,促进监管能力的提升,要规范和防范金融风险,促进金融稳定。
第二,要改革国际货币体系,逐步提升监管水平,促进人民币国际化。要提高对资金跨境流动的监管水平,要将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相融合,积极推动向浮动汇率制度的转变。同时要提高灵活度,发挥金融机构的积极作用。
第三,要积极灵活运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汇率政策,促进三者的统一,积极保持流动性可控。当前,我国要积极采取更为有力的措施,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市场的急剧动荡,同时增强应对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的能力。要综合运用各项工具,留足可控的政策空间,积极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在综合考虑长短期效果的基础上,促进经济增长。
[1]NABARD.Status of Microfinance in India 2009-10[R].NABARD Report,November 2010.
[2]HENRY R.CHEESEMAN:Legal Environment of Business[M].USA:Pearson Custom Publishing,2007.
[3]张凌翔,张晓峒.通货膨胀周期波动与非线性动态调整[J].经济研究,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