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主体能源地位难改变
2014-08-15武晓娟
□武晓娟
数据统计显示,2013年,我国煤炭产量完成37亿吨,增速同比回落1.4%,煤炭消费量为36.1亿吨,增速同比回落0.6%。其中,我国去年煤炭进口3.27亿吨,进口依存度增加1.02个百分点,增至8.13%。
根据煤炭工业“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我国煤炭消费总量将控制在39亿吨左右。国家能源局设限2014年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为38.9亿吨标煤,其中煤炭消费比重将控制在65%以下,这比2013年9月12日国务院发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计划》中提到的“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到2017年,煤炭占能源消费比重降低到65%以下”的目标,又缩短了实施年限。
增速放缓难消过剩产能
尽管2013年我国煤炭产量增幅回落程度大于煤炭消费增幅回落程度,但依旧不能抵消煤炭产能过剩现状。专家表示,目前全国在建煤炭产能为14亿吨,煤炭产能增幅回落,只因为煤炭市场不景气,而使其处于推迟投产或闲置状态。
根据业内预测,2014年,我国煤炭供应能力在40亿吨左右,煤炭需求将保持7%的增速。我国煤炭产量将达38亿吨,同比增长2.7%;煤炭消费需求预计为38.3亿吨,同比增长1.6%。预测煤炭消费增幅依旧远小于产量增幅。
同时,虽然我国将采取加强商品煤质量管理等限制劣质煤进口和使用的措施,但全球煤炭市场产能过剩的压力依然存在,进口煤与国内煤相比,在价格方面还有一定优势,加上汇率变化等因素影响,我国煤炭进口仍将保持较大规模,初步预计2014年净进口量将在3亿吨左右。
根据预测数据,2014年我国的实际煤炭需求量只有35亿吨,远小于预计产能,煤炭产能过剩依旧存在。近年来,随着中东部地区新增铁路投入使用,海运物流信息不断完善,煤炭外运将更畅通,产能过剩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国家能源局煤炭司副司长李豪峰指出,目前仍是煤炭产能的集中释放期。业内人士也对记者表示,我国在建煤矿规模大,兼并重组工作释放了大量煤炭产能,同时投资持续高速增长,产能供大于求的情况在短期内不会改变。
生产集中度不断提高
2013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有所优化,大型基地建设也在稳步推进。去年我国煤矿数量为1.2万处,比2005年减少1.3万处。据国家能源局初步统计显示,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为65.7%,同比下降0.9%。
2013年,我国共8家煤炭企业原煤产量超过亿吨,总产量占全国的37%左右;11家煤炭企业原煤产量超过5000万吨,总产量占全国的19%左右;52家煤炭企业产量超过1000万吨,总产量占全国的70%左右;17家涉煤央企产量9.8亿吨,占全国26.5%。前10家煤炭企业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40%左右,生产集中度不断提高。
据统计,随着兼并重组工作的深入推进,2013年我国整顿关闭煤矿770余处,技改提升小煤矿490多处,兼并重组小煤矿610处,累计淘汰落后产能共2亿多吨。
“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是当前最突出的经济结构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表示。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经济结构调整将进一步放缓能源消费增速,使能源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天然气和非化石能源的快速发展已成为趋势,控制煤炭消费总量也是近年来国家政策调控的方向。中央提出今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强调“坚定不移化解产能过剩,不折不扣执行好中央化解产能过剩的决策部署”。
发展背后的矛盾不容忽视
尽管需不断控制煤炭消费总量,但煤炭作为我国主要能源的地位仍难改变。煤炭作为我国的主体能源和重要的工业原料,在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比重一直保持在75%至70%左右。特别是近10年,煤炭需求持续大幅增加。初步测算,我国煤炭生产利用对国民经济总量和增量的贡献率分别为15%和18%左右,煤炭工业为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物质基础和能源支撑。
从我国整体能源资源条件看,煤炭储量相对丰富。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全国2000米以浅煤炭资源总量5.9万亿吨,全国已查明煤炭资源储量1.4万亿吨,占一次能源资源总量的94%。已建成煤炭总产能40亿吨左右,煤炭产量占消费总量的92%以上。
同时,我国不断加大大气污染治理力度,并要求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新建项目禁止配套建设自备燃煤电站,耗煤项目实行煤炭减量替代,使这三个区域实现煤炭消费总量负增长。但由于替代能源技术成熟度和经济可行性有待进一步提升,我国煤炭需求仍将继续保持小幅增长。2012年,全国可再生能源利用量3.78亿吨标煤,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的10.3%。根据相关规划,到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将达到15%左右。但和煤炭相比,可再生能源对煤炭的替代作用仍然较弱。
目前,煤炭由燃料向原料与燃料并举转变成为趋势,也为煤炭工业发展带来较大发展空间。
但不容忽视的是,我国煤炭行业仍然存在煤炭生产和消费方式粗放、生态环境约束不断强化、短期煤炭产能建设超前与长远不足等矛盾。另外,煤化工热也应引起相关投资者和管理者的足够重视。比如近期热点煤制气项目,专家表示,虽然可把煤置换成清洁燃料,但这个过程不可避免地存在耗水量巨大、制作过程污染处理成本高、温室效应未能有效控制、能源转化率低等问题,其隐患治理也应同时提上日程。(原载2014年3月2日《中国国土资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