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朗读教学与朗读教学创新

2014-08-15胡礼仁

中学语文 2014年16期
关键词:大叔课文语言

胡礼仁

[作者通联:武汉市华中科技大学附属中学]

阅读教学离不开朗读。阅读教学的主心骨就是“读”,语文能力“读”是根本。当前,语文教学中摒弃或轻视“读”的现象十分严重,教师喋喋不休的分析,滔滔不绝的讲解,代替了学生阅读、感知、消化课文的主动行为。名为阅读教学,其实根本没有或很少有学生的阅读实践。忽视了“读”,又怎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可是在目前的语文教学里,大多数还没有做到好好地读。有很多地区,小学里读语文课本还是一字一拍,这根本不成语言了。中学里也往往不注意读,随口念一遍,就是读了,发音不讲究,语调不揣摩,更不用说表出逻辑关系,传出神情意态了……读得马虎,就降低了语文教学的效果……。”①叶老的批评,至今振聋发聩,催人警醒。因此,“读”的优良传统应该也必须在新一轮课改中发扬光大。

阅读教学一定要重视朗读教学,一定要非常关注课文内容的品读。当然,这里决没有淡化文本,脱离文本和否定教师讲解的意思,而是要进一步落实和强化课标理念,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教学质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基于课标理念下编写的中学语文新教材,都对朗读提出了明确的训练要求。以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六个单元的教学要求为例:

第一单元,学习这个单元,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人生的大问题。还要提高朗读能力,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第二单元,熟读这些课文,要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还有练习朗读,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

第三单元,品味课文优美的语言是一种艺术享受。要反复朗读,在整体感知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揣摩、欣赏精彩句段和词语,并将它们摘抄下来。

第四单元,要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练习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还要练习用较快速度默读课文,记住主要内容。

第五单元,要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句画。

第六单元,要继续练习朗读和默读。

可以看出,几乎所有单元都贯串着一条极为重要的课堂活动线索,即朗读。

朗读,是文字、节奏和旋律的表层现象,属于感性认识,是认识的第一步;分析归纳,是对作品内容的深层的理解和领悟,属于理性认识,是对感性认识的深化。只有让学生反复朗读吟诵,加深对文字语言的感性认识,才能调动大脑中已有的语文信息和经验,进而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这正是古人所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与此相反,教师让学生草草浏览课文后,或者根本就没有开口读就开始所谓“精彩”分析,结果学生如坠云雾,一问三不知,最后教师只好生拉硬扯地结束课文。这是教师不重视朗读所造成的结果,也是广大语文教师所不愿看到的教学现象。众所周知,文章之美,是语言美、意象美、音乐美、意蕴美、意境美的集中体现,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不可能一步到位,要分步进行。文章的语言美、意象美、音乐美属于感性认识范畴,而意蕴美、意境美则属于理性认识范畴。学生通过朗读获得感性印象,通过朗读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和审美热情。这种审美热情还会诱发学生反复朗读的兴趣。对此,叶老曾意味深长地指出:“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做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能够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抱着这种享受的态度是最容易得益的途径。”②随着朗读的不断进行,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更加细腻。当感性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茅塞顿开的时候也就到了。

朗读,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现力。朗读一般是以别人的文字作品为依据,通过自己的有声语言加以表达。文学作品中优美的人物形象,生动的语言修辞,巧妙的构思布局,感人的故事情节,严密的逻辑结构等,总是生动地启迪着我们的思路,迫使我们运用各种技巧,尽可能完美地表现出文字作品的精妙。这种对语言表现力的要求,无论对我们从事写作抑或有声语言的表达,都起着自觉和潜移默化的作用,久而久之,这种语言的表现力便纵横驰骋,无往而不适了。

所以,我们要用大量的时间引领学生无拘无束地去读书、去感受、去体悟。

阅读教学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不好好读书的局面,就要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教学。首先,要加强教师的范读,为学生树立样板,并以此为手段,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的情感和意蕴,增强教学效果。其次,要交替使用散读、齐读、领读、轮读、分角色读、表演性读等方式,经常性地进行专门指导,授之以法,从严训练,形成有感情朗读的风气和习惯。第三,由于朗读活动在所有课型中具有必要性和亲和力强的特点,朗读教学创新势在必行,我们必须探究一些生动活泼、充满灵气、实用新颖的朗读教学课型。

朗读教学的创新,重点在于课型创新。

余映潮老师说:“设计朗读教学,要富有诗意,要具有美感,指导朗读,要灵动多姿……所以,我们要力求用创新的手法来引领这诗意的课中活动。”③

应该说,朗读教学的课型创新是极为丰富的。我们以“朗读”活动为主的系列创新课型大致可归纳为以下类型:

1.以读带讲式

[教例]《沁园春·雪》朗读教学片断设计

(1)教师激情范读。

请同学们体会这首词所表达出的对雄伟瑰丽的景物的描写,诗人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和议论评说帝王的气魄。

(2)听配乐录音朗读。

请同学们体会理解上阕着重写景下阕着重议论抒情的写法。

(3)教师激情诵读。

请同学们注意老师朗诵中的停顿,判断理解这首词的层次,听读之后发言、讨论。

(4)全班同学朗诵。

请同学们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讲解词义句义段义。理解精练生动形象的语言。

(5)男生诵读上阕,女生诵读下阕。

讨论:上阕“望”的内容,下阕“惜”的内容;这千万里的江山,为什么用“望”来写,一个“惜”字怎样理解。

(6)师生背读。

讨论重点句:①上阕的议论抒情、点化主题句;②上下阕的过渡句;③下阕的议论抒情、升华全诗主题句。

此教例好在读读讲讲,讲讲读读,以读带讲,讲读结合,感染熏陶。它比较鲜明的体现了诗歌教学的特色。

2.以读带析式

[教例]《白杨礼赞》“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至“对抗着西北风”段落美读教学设计。(《致语文教师》余映潮著)

师:这一段可以划分为两大层次。请同学们在“悟”的基础之上读出课文的层次。女同学读第一个层次,男同学读第二个层次。

(同学们朗读。教师点拨:第一个层次是写白杨的形态之美,第二个层次是写白杨的精神之美:前者是“实”,后者是“虚”。)

师:段中的第一层次有总说与分说,请同学们读第一个层次的内容,要求在总说与分说之间进行一个节拍的停顿。

(学生朗读全段,体会段中更为细腻的层次)

师:这段文字的第一层次主要在句子的限制语上表达作者的赞美之情,试读出它们的重音。

(自由朗读,细细品味)

师:这段文字的第二层次主要在句子成分的增加上表达作者的赞美之情,试读出“它们”的激情。

(个别诵读,反复尝试)

师:这段文字中有几个词写出了白杨的形象与性格,请同学们试将它们朗读出来。

(同学们读出:力争上游,倔强挺立,参天耸立,不折不挠)

师:你们看,大家在朗读之中就读好了课文,读懂了课文。现在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回味一下,看这样的朗读过程对自己有怎样的帮助。

(同学们动情地朗读)

上述教例设计巧妙精细,不仅强调了朗读,而且十分巧妙地在朗读中穿插了感悟性的分析;不仅有朗读的要求,而且有听读的训练。这种教学设计所折射出来的课堂情境应该是立体的、美感的、高效的。

3.以读带学式

[教例]余映潮《三峡》朗读教学实录(片断)。(《中学语文》2013年第5期)

(屏幕显示:朗读)

(生朗读课文)

师:好,我听了。朗读有什么要求?起码来讲要读出文章的音乐之美。《三峡》的语句是很漂亮的,我们要读出文言课文的味道。怎么读出文言文的味道呢?怎么使我们朗读具有音乐之美?老师教给你们三种方法:第一,要读好“领起”词的短暂拖音;第二,读出四字词语的节拍,你看,你们刚才四字词语的节拍没有读出来;第三,读好特别之处的顿音。节奏、拖音、节拍、顿音都是音乐术语,把这个问题处理好我们朗读就有音乐之美了。

(屏幕显示)

读好“领起”词的短暂拖音

读好四字词语的节拍

读好特别之处的顿音

师:先看第一个提示:读好“领起’词的短暂拖音,这个拖音能读出来,文言文的味道就出来了。听一下。

(屏幕显示)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至于/夏水襄陵

或/王命急宣

有时/朝发白帝

虽/乘奔御风

则/素湍绿潭

每至/晴初霜旦

故/渔者歌曰

(生根据教师范读内容的停顿做笔记)

师:好,一起来试一下,注意领起词的短暂拖音,读起来。

(生齐读课文)

师:这一次就有味道了,继续来,既要读好领起词的短暂拖音,又要读好四字词语的节拍,节拍主要就是二二节拍。你们听。

(屏幕显示)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师:四个字两两一个节奏,你们再来朗读一遍。注意刚才领起词的拖音的长度还不够,如果稍微夸张一点,你就能感受到它的魅力了。这一遍朗读既要读好拖音,又要读好四个词语的节拍。读起来。

(生齐读课文)

师:这一遍味道也读出来了,继续来。读好特别之处的顿音,你们看: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清荣峻茂”四个字要读开,顿一顿,为什么呢?因为写的是四种事物,水清,树荣,山峻,草茂。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最后一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情感要读出来,“泪—沾—裳”三个字之间要顿一下。好,我们把三、四段两段一起读一下。学生齐读课文三、四段。

师:有点意味了,再把第四段来一遍。

(生齐读第四段)

师:这个“泪沾裳”意味还没出来,再试。

生读: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师:味道读出来了。好。我们的朗读训练就进行到这里,请注意朗读这篇课文的三种技巧。

这个教例不仅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作为语文教育家的余老师精湛而娴熟的教学艺术,以及他对朗读教学意义的深刻理解,而且让我们领悟到,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灵活使用范读、散读、齐读、个读、领读、轮读等方式,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和方法。

4.以读带品式

[教例]洪镇涛老师《药》教学实录(片断)。(《洪镇涛语感教学实录》

师:下面,我们来看康大叔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对这个人物,作者是通过他的外貌、动作、语言和别人对他的反映来表现的。对这个人物的描写,除了第一部分有两段,主要在第三部分,请同学们认真听我把这些地方读一遍。同学们听的时候,考虑康大叔是个什么样的人。

师:(范读“喂,一手交钱,……这老东西”和第三部分)

师:我读了一下,你们有点印象吗?我们再来读,好好体会康大叔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是怎样描写他的。从课文“喂”开始,下面两段,哪个同学读一下?。

生:(朗读:“‘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

师:停一下。康大叔说的话,那个语气应该怎样啊![生(部分):凶狠]凶狠。下面是叙述语言,讲故事的语气,就不同了,应该区别开来。听我读。(范读:“‘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好,你再读。

生:(重新朗读“喂!……这老东西”)

师:好,有点进步。“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表现了康大叔什么样的性格?

生:(部分)贪婪,凶狠。

师:对,贪婪,凶狠。“一个浑身黑色的人”,多么可怕!“眼光正像两把刀”,用“刀”来形容眼光。这眼光是可以刺人的,“刺得华老栓缩小了一半。”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摊”字:一手撮着一个馒头,“撮”字;他“嚷道”,“嚷”字。老栓这时踌躇着,“踌躇”是什么意思?

生:(齐)犹豫不决。

师:那人便抢过灯笼,扯下灯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抓过洋钱,捏一捏。为什么“捏一捏”?

生:(齐)数钱。

师:数钱。数钱为什么不数,要捏?

生:(部分)老练。

师:老练。说明他老于此道,大把抓钱抓惯了。“嚷”“抢”“扯”“裹”“塞”“抓”“捏”,这些词读的时候要重读,要强调。再请一位同学读一下。

……

师:再从康大叔谈到夏瑜的那些话,可以看出这个人对待夏瑜,对待革命是抱什么态度呢?现在我们一起把这些话读一读,专读康大叔讲的话。“谁的?……”,预备,起。

生:(齐)(朗读康大叔的话)

师:好。从这些话里可以看出康大叔的思想状况和政治态度,请哪位同学具体说说。

生:反对革命。

师:何以见得?哪些话反映出来的?

生:“这小东西不要命!”“真不成东西。”“这是人话么?”从这些话里可以看出。

师:对。再请同学们归纳一下,康大叔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对他的态度怎样?(稍停)。

生:(声音很小)

师:声音大点。

生:康大叔是横行霸道的,凶残、贪婪的刽子手的形象。作者对他的态度呢,是憎恨的。

师:写这个人物有什么意义?

生:写这个人物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罪恶。

师:好。康大叔的职业是什么?(生齐答:刽子手)刽子手,杀人的。他是不是统治者?(生齐答:不是,是帮凶,爪牙!)帮凶、爪牙。爪牙吧!爪牙确切些。主要性格呢,就是凶狠、贪婪、狡诈、反动。

在上述教例中,洪老师采取了朗读——评读——朗读(包括范读)的方法。洪老师是指导学生读书的行家。在分析康大叔的形象时,就接连读了多次,每次让学生在读中品、读中悟。学生有所发现,全是认真朗读品析的结果。因此,著名语文教育家韦志成老师说:“语文课如果没有琅琅书声,这堂课也就白上了。”

以朗读活动为中心的课型创新,是与新课改的理念相呼应的,表现了强有力的改革意识,体现出了教学创意上的策略和智慧。在这种课型面前,传统的“一言堂”、“串讲式”、“串问式”、“满堂灌”已经荡然无存,课文整体阅读教学中的环节更简化,结构更优化,内容更深化,形式更美化,学生的听读能力将会提高更快,个性发展将会落到实处,语文素养将会全面提升。

—— —

注释

①②《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656页、第15页。

③余映潮著:《致语文教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猜你喜欢

大叔课文语言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失眠的熊大叔
语言是刀
嗨歌大叔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背课文
我有我语言
梨大叔说错了
有趣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