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探讨
2014-08-15黑龙江陈露露
黑龙江 陈露露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同样凸显,无论是知识的创新,还是高科技成果的应用,人力资源都超越物质资源成为价值增值的主要源泉。如何建立科学、高效、系统、规范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的整体效能,己经成为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高校面临着扩大招生数量与保证教育质量的双重压力,同时还面临着高等教育国际化所带来的对资源的激烈竞争,大力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效益已经成为当务之急;通过制定与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来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各种资源,提升核心竞争力与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已经成为我国高校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在高校发展中的地位
我国高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和激烈竞争,人力资源作为高校最核心、最宝贵的资源,其功能同样凸显,地位不断提升。
1.高校变革的推动者
在变革的事实层面需要人力资源部门对变革的每个阶段进行分解,明确各个阶段的目标、达到结果的预测以及实施步骤。而高校变革就像对自己的文化和竞争优势的一次脱胎换骨的手术,变革后的新方式可能与传统方式的惯性相冲突。
2.员工关系的协调者
要想成为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就一定要站在战略的高度看待高校的一切问题,推动高校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导向,以物质待遇吸引人,以创造机会培养人,以激励机制用好人,以事业发展留住人。从战略的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把人力资源建设成高校的核心竞争能力,保障高校的高速稳健发展。
三、加强和改进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要切实加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健全机制是关键。而要建立完善科学的管理机制,又必须以观念的转变为先导,体制的创新为前提,环境的优化为条件,管理者自身素质的提高为保障。
1.树立“人本理念”
在高校,以人为本的内涵就是要以“人”作为高校发展的根本出发点,以人为基础,以人为前提,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来组织和实施高校的一切活动。
2.打破“行政中心”思想,树立“学术中心”理念
树立“学术中心”理念,就是要改变教学、科研行政化的倾向,凸显“学术中心”的地位。“学术中心”是指在高校要以教学、科研为中心活动,其他一切活动均围绕其运转并为其服务。其基本内涵是尊重学术权力,服务教学活动,保障学术自由,给予教学和学术自由发展的适宜空间。
3.打破单一的“刚性管理”思想,树立“柔性管理”理念
柔性管理主要适用于高层次、高知识水平的员工管理。特别是员工的低层次需求基本得到满足,高层次需求成为优势动机,工作标准不易量化且对创造革新要求较高时,员工往往欢迎柔性管理,以便获得更多自治责任和发挥个人创造性的机会。
4.完善管理机制
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改革中,完善机制处于核心地位。
(1)完善用人机制
高校缺的不是人才,而是出人才的机制。“引人”与“引智”相结合,实现人力资源共享。对一所高校而言,最重要的不是它拥有多少人力资源,拥有多少硕士、博士,而是强调利用了多少人力资源。高校要具备整合各种人力资源为自己所用的能力。
(2)完善评价机制
定量评价是指采用指标定量计算的方法,用一定的数学模型或数学方法对评价对象用数字描述,做出定量的评价结论。定性评价是指对不便量化的评价对象,采用定性的方法,使“事得其人”,“人尽其才”。
(3)完善激励机制
激励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精髓。激励的基本原则主要有:物质利益与精神鼓励相结合的原则、适度性原则、时效性原则、公平性原则等。健全高校激励机制,要综合运用以下多种激励手段:一是物质激励;二是情感激励;三是目标激励;四是参与激励。
5.优化人文环境
优秀的人文环境不仅可以吸引人才,还可以激励人才、创造人才,为高校教师提供精神支柱和工作平台。因此,高校在打造优美、洁净的校园“硬环境”的同时,一定要注重构建和谐、健康、宽松的人文环境,努力把学校建设成创业者的乐园。
6.提高管理者素质
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是一种直接以人为对象的工作。人本身所具有的能动性、复杂性、可变性决定了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极其复杂的学问。这同时也决定了其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高校是高级专门人才的聚集地,要成为合格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者,就更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管理能力和适应高校特点的特殊素质:过硬的政治素质,扎实的业务素质,全面的能力素质。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是关系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关系我国国民整体素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转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众多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不懈努力去共同探索和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