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过程项目导向的《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检修》课程改革
2014-08-29湖南吴正乾
湖南 吴正乾
《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检修》课程是一门实践动手能力要求高、较难把握的课程。因为汽车发动机的零部件数目多、结构复杂,这些问题一直挑战着高职汽车专业教师的教学,因此,本文采用了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导向的理念对《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检修》课程进行了开发与研究。
1 传统《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检修》课程现状
1.1 课程性质与目标
课程性质:《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检修》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属专业必修课。其前期课程是“《汽车零部件识图》、《汽车机械基础》、《汽车维护》,后续课程有《汽车发动机拆装实训》、《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诊断与修复》、《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顶岗实习》、《毕业设计》。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了解汽车发动机大修流程,能正确使用工量具、维修手册、技术资料对汽车发动机各组成系统及总成进行拆装、检测与调整,使学生具备汽车发动机拆装和检修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相关的职业能力,培养学生实际岗位的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同时增强团队协作意识和岗位安全责任意识、环保意识,培养创新能力与吃苦耐劳精神。为今后的学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课程现状
在传统的《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检修》课程教学中,一般是先教学生理论知识,再进行发动机专项技能训练。理论教学内容一般是按照汽车发动机的组成依次展开介绍,实训课程一般分为发动机拆装与检修实操训练。在传统的教学安排中,学生学习理论课时,由于缺乏对汽车结构的形象认知,在学习汽车发动机的结构及工作原理时,感觉抽象、不容易理解,造成学习困难;到实际操作阶段时,学生有兴趣但专业理论知识基本遗忘,这样就造成理论与实践环节严重脱节,因而无法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形成系统的综合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2 基于工作过程项目导向的《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检修》课程设计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项目导向”的课程设计思路,目的是实现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与实际工作过程的融合,在教学情境中融入实践工作中所涉及的知识与能力,帮助学生从容应对职场、生活以及社会。本课程针对汽车市场进行市场调研,对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确定职业活动内容,并按照教学法转化为“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检修”的学习领域。汽车机电维修工是本专业学生的核心岗位,也是学生专业技术领域得以继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该岗位分为三个层次即汽车维护、汽车检修、汽车综合故障排除,这也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专业能力培养的三个层次,本课程属于第二个层次,主要培养学生对汽车发动机各机械系统拆装、检修与调整的能力,为培养汽车机电维修工服务。
3 基于工作过程项目导向的《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检修》课程内容设计
本课程不是从汽车发动机工作原理到各系统组成、结构功用为线索的传统教学组织方式,而是整合汽车机电维修工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中涉及的发动机机械系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以典型汽车发动机大修为项目载体,并结合湖南省高等职业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职业技能抽考考试标准发动机模块内容来开展教学与训练。典型发动机大修具体工作过程包括发动机大修方案的制订,发动机总成的分解、清洗与检修,发动机总成装配与调试三个部分,本课程在此基础上配置了6个子项目和21个典型工作任务,课程教学内容及建议学时如表1所示。
表1 《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检修》课程教学内容及建议学时
4 基于工作过程项目导向《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检修》课程的教学效果
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基于工作过程项目导向《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检修》课程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和社会反响。1)学生综合素质较高,能力得到明显提升;2)教师“双师”素质进步明显,教学团队结构合理;3)学院与企业深度融合,进一步深化了教学改革力度;4)企业认可学生质量,拓宽合作渠道。
结束语
基于工作过程项目导向的课程设计与开发,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管理人员的认识与改革力度得到了不断深化,经验与实践能力也得到了不断增强。近些年来,学校越来越重视教学改革,教学改革环境越来越好,教学改革水平也越来越高,这必将培养出更多高水平高素质的技术人才,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求。
[1]吕江毅,龙建,崔永春.基于工作过程的汽车发动机课程改革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2(27).
[2]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