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文化视域下高校学风建设效应分析

2014-08-15黑龙江周利秋

职业技术 2014年2期
关键词:学风大学生建设

黑龙江 周利秋

一、网络文化与高校学风建设的内涵

(一)网络文化的含义与特点

所谓网络文化是指人们以计算机互联网为物质基础,以网络语言为其唯一的载体,并在一定的规则和制度的约束下所创造的以网络信息、网络理念、网络精神等为基本形式的精神产品。[1]一般认为网络文化具有如下几方面的特征:一是多元性。网络文化技术基础的网络化决定了网络文化是一种开放性的文化,它打破了传统文化载体、传播方式和地域的限制,能够将声音、文字、图像和数字融为一体并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多种多样的文化样式、价值观念通过网络的交互传递展现在受众面前,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决定了其同时具有多元性的特征。二是虚拟性。网络文化是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依托的数字化文化。在网络世界中,虚拟的学校、商店、图书馆让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轻松购物、学习、与其他虚拟的个体进行交流,过一种虚拟的网络生活。网络的虚拟空间以现实的物理空间和心灵空间为基础,是现实物理空间和心灵空间中现实的再现或理想的发展。三是平等性。一方面,网络文化打破了传统话语垄断的格局,赋予每一个个体平等表达自己意愿和判断的权利,在网络中个体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可以平等进行交流,它弱化了传统的身份意识和等级观念,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同样的得到尊重和包容。另一方面,网络文化打破了传统信息来源垄断的格局,个体能够平等获取网络中传播的各种信息。四是互动性。从交流方式看,网络文化具有互动性的特征,它是一个动态的交互空间。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实现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的互动交流,在这种互动交流过程中完成信息的传递、资源的共享、思想的碰撞。

(二)高校学风建设的内涵

学风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一般认为广义的学风“是一个学校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原则,是学校校风的重要体现”。[2]它是一所学校育人过程中的精神风貌、工作态度、治学作风、管理方法、服务水乎和教育环境的集中反映,是一所学校特有的育人文化环境,是通过学校全体成员的意志与行动,逐步形成和固化成的一种优良的传统和风格。[3]狭义的学风单纯指大学生的学习风气,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中明确提出学风包括教师的治学作风和大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纪律等方面的学习作风。本文讨论的学风建设以教育部定义中的教师教风和学生学风两部分为主要内容。

优良的学风是高校的灵魂,它集中体现一所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历史传统、师生风貌和办学水平。优良的学风是大学生积极进取的动力保障、是团结合作的凝聚力量、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前提。高校学风建设的基本特征有:一是以育人为根本目的,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二是动态变化的系统过程,随着时代的进步,学风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三是具有继承性和稳定性,完善的制度建设和牢固的思想理念一经形成便会由高年级向低年级稳定传承。

二、网络文化影响高校学风建设的效应分析

网络文化如一把“双刃剑”,在发展和传播的过程中既为高校学风建设提供了机遇,又带来了不可忽视的挑战。

(一)网络文化推进高校学风建设的积极效应

1.网络文化提高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网络所具有的信息容量大、更新速度快、查阅方便等特点,提高了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利于大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网络文化变革了大学生的认知模式,使他们在对网络文化的认同和熟悉过程中,逐渐形成多维、非线性、发散的思维方式,学习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全新的发展和诠释。

2.网络文化拓宽了大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习兴趣

网络丰富的功能,极大地满足了大学生追求真理、增强技能、了解世界的精神需求,开阔了视野,发展了思维。网络的开放性和多元性,带给大学生丰富的认知成果和视听盛宴,更有利于激发大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更加浓厚的学习氛围和迫切求知的学习态度。

3.网络文化改变传统学习模式,拓宽学习手段和渠道

多媒体教学、远程教学等手段的广泛使用,使大学生可以更加便捷、清晰的拓展知识面,对于知识的学习不再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学生只需点击鼠标就可以在网络中轻松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进行信息的筛选和汇集,拓宽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手段和渠道。校园贴吧、BBS等网络平台的建立提供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的新途径,在这里没有“中心”或“权威”的存在,有的只是交流和讨论。

4.网络文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途径

网络的发展改变了教师与大学生之间交流的方式。在这种交流中,大学生可以以匿名的方式与教师进行沟通,双方之间实现了平等地位,有利于教师更好的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调整教育内容和方法。有利于学生敞开心扉,与教师讨论思想认识中的疑惑,心悦诚服的接收且转化为行动。

5.网络文化促进高校教师师德建设和知识结构的多元化

网络丰富的优秀师德范例和强大的舆论监督作用影响高校教师以较高的师德标准要求自己,改正不足,提高自身素养。另外,网络中强大的资源共享平台为教师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等教学类知识和方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满足了教师知识结构多元化发展的要求。

(二)网络文化消解高校学风建设的消极效应

1.道德意识弱化,影响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的形成

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必须按照社会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要求自己,接受来自社会的舆论监督。然而在网络世界中,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开放性特征,使大学生认为自己在网络中的行为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在自我快乐和自我释放原则的驱使下,常常会做出许多有违道德准则的行为,谩骂、发布虚假信息、盗取他人隐私信息等等,道德意识日益弱化,引发的道德失范问题越来越严重。网络的国际性和共享性特征又让学生们在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接触到了相互交融的多种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特别西方近年来加进了对我国的意识形态领域的“分化”和“西化”,通过形式多样的网络文化形式向我国年轻一代输送他们所谓的“民主”和“普世价值”。缺乏强大辨别能力和抗干扰能力的大学生,很容易受到这些思想的影响,许多颓废的、消极的、享乐的思想观念逐渐的蔓延开来,影响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的形成。

2.网络成瘾,影响大学生正常学习生活秩序

网络文化内容丰富多彩,极易吸引大学生流连其中,无法自拔。根据中国网络学会发布的《2011年中国网络青少年网瘾调查数据报告》,中国18-23岁青少年网民中,有26.6%网络成瘾,仅次于13-17岁青少年人群的30.5%,可见大学时期是网络成瘾的高发期。丰富的网络信息和极具吸引力的网络游戏使一些学生全身心地迷恋上网从而荒废学业,有的学生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寻求完美的人生,更加消极地对待充满挑战和竞争的现实世界,[4]有的学生通过网络交友满足现实世界中无法得到的归属感和爱。长时间无节制的上网以致损害身体健康和正常的社会交往,表现出情绪低落、思维迟缓、记忆力下降、人际情感淡漠、对现实社会不认可甚至逃避等生理和心理问题,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有的学生甚至因此而辍学,人生失去了方向,给家庭带来极大负担。小部分学生长期沉溺于网络游戏、暴力、色情中很容易道德意识淡化,自我约束能力下降,从而走上犯罪的道路,网络成瘾已经成为高校优良学风建设的一大障碍。

3.网络依赖,影响师生创新能力培养

互联网已经成为世界上门类最齐全、资料最丰富、查询最便捷的“图书馆”,只需要在搜索引擎中输入要查询的内容,就可以轻松获得庞大的免费信息,再进行简单的下载、复制、粘贴,这些信息就可“为我所用”。这种便捷性给教师和大学生都带来了严重的网络依赖问题。“拿来主义”、“顺手牵羊”成为普遍的共识。大学生直接全文“借鉴”网络中的内容应付教师布置的作业、冒险使用手机搜索考题答案,这种简单的模仿或照抄照搬直接制约了他们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动手和识记等能力的形成。教师直接利用下载的课件授课,甚至没有多媒体就“不会”上课,久而久之他们独立设计教案和教学课件的能力逐渐下降,难以驾驭课堂和进行教学内容创新。

4.网络娱乐,影响大学生严肃学习纪律

网络技术和手持终端的发展使用为大学生随时随地上网提供了便捷条件,相对于教师讲授的课堂理论知识,网络娱乐永远更具有吸引力和诱惑力。课堂上利用手机打小游戏、听歌、看肥皂剧、发微信、浏览网页等等现象已不鲜见。很多同学表示本来只是想上网看一小会,可是不知不觉就打开了很多网页,很难控制自己的行为;还有一部分同学出于对专业课不感兴趣又不敢逃课的原因就用上网来打发时间,课堂纪律涣散,给教师在授课时管理课堂秩序带来了一定困难。

三、网络文化视域下完善高校学风建设的路径思考

(一)积极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网络文化这柄“双刃剑”对于高校学风的影响是深远且不可避免。在网络文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不仅要规范网络信息传播的秩序,培育文明理性的网络环境,更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沈杰先生曾明确指出:“网络文化存在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网络本身,而在于人们如何对它们进行把握和使用”。网络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任务。”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保护大学生身心健康,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思想倾向、文化情趣、综合素质是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的重要课题。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既要提供便捷优质的网络文化产品,又要弘扬正面主流舆论;既要加大网上宣传和管理力度,又要切实维护网络安全。

校园网络文化是网络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的有机结合,也是大学生网络文化活动的最主要部分。它不仅具有网络文化的基本特征,同时具有以大学师生为创造主体、以校园网或贴吧等为媒介、以校园文化为内涵的独特特征。要剔除网络文化的消极影响,必须首先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1.加强网络软硬件建设

当前,高校普遍存在着上网速度慢、无线网络普及率低、存在网络安全隐患和中文应用软件供给不充分等问题,学生对校园网络供给不满意,影响了网络文化积极作用的发挥。为此,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增强技术人员配备,使网络的发展与学生的需求相统一。

2.完善制度机制建设

制度机制是高校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建立完善统一的校园网络管理制度,将高校官方网站建设和校园文化宣传纳入统一的管理系统,由专人负责,避免“重官方、轻宣传”“重规模、轻质量”等问题的发生。强化网络文化管理与监督,健全网络管理问责制,坚决执行网站绩效考核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使那些有碍于健康高效网络文化管理的行为得到及时纠正。建立信息安全保护机制,定期检查校园网络软硬件系统,随时监督管理网络信息更新与传播。

3.建设优秀校园网站

优秀的校园网站是保障校园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师生交流的重要平台。要实现虚拟的网络与现实世界的有效结合,使网络真正融入师生的学习、工作、生活,必须加强网站建设。针对自身的发展定位,高等学校的校园网站建设应该重点侧重于校园门户网站、学科教学网站和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俗称“红色网站”)以及网上虚拟社区(院系处室、班级、宿舍、协会、学会等学校相关部门或集体网站以及虚拟集体或个人网站)四种网站的建设。[5]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将网站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建立有吸引力、影响力、创造力的校园网络文化品牌。

4.实施网络素养教育

调查显示,很多大学生并不具备完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良好的网络素养。一方面,要全面开设计算机和网络基础知识课程,包括网络伦理类课程。另一方面,要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养。全面培养大学生与信息化时代相符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能力,主要包括:使用网络的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对网络信息进行理解、分析和评价的辩证思维能力;对网络沟通交流中的法理和伦理道德修养等。

5.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

大学生对于网络文化的迷恋与相对匮乏的现实校园文化高度相关,引导他们从网络成瘾和网络享乐中走出来,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具有吸引力的校园文化活动,调动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

(二)多拳出击,为优良学风形成提供环境制度保障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弱化网络文化消极思想的影响

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切入点,培养学生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情感意志,它是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强大学习动力的思想基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首先,要加强想政治理论课、辅导员和宣传部门的合作,以统一的步调和策略进行大学生德育工作。其次,要加强志向教育,有了高远的志向学生就能够不断确定一个又一个的阶段性目标,并形成强大的学习动力。再次,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形成清晰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正确的观察世界、认识社会,结合自身实际选择职业和人生。

2.监控大学生网络行为,规范学习纪律

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李伯黍教授在其著作《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曾明确提出:“人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强制——自觉——自动的发展过程,他律后才能走向自律。”面对大学生中存在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纪律涣散的现状,必须加强学校的管理制度和机制建设,经过制度强制学习阶段,才能进入自觉自动阶段。首先,要完善学校各项日常管理制度、奖励制度和违纪处理制度。其次,要严格管理机制,一视同仁,让制度落在实处,不流于形式。提高学生的自制力,特别要加强学生到课管理和考风管理,杜绝课堂上和考试过程中手机等网络终端的使用,配备专人通过校园网络管理监控大学生的上网行为,随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再次,要明确管理人员职责,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管理一般是由教务处和辅导员两个系统平行进行的,存在着管理盲区,要进一步明确职责,有效衔接。

3.加强教风建设,以教风促学风

教风与学风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优良的教风是高校保证教学质量的根本。端正高校教风首先要加强对于教师的职业能力和师德素养的再教育。规范教师的教学、科研行为,合理有效利用网络资源,为人师表,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将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治学理念传递给学生。其次,要严格管理教师。实施规范的考核制度和定期培训制度。再次,要关心教师生活和思想动态。切实解决教师职称评定、住房、工资等方面的现实问题。

[1]李大新.浅析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改革与开放,2010年第7期.

[2]朱振宁.浅谈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其对策和措施.科技信息,2008年第3期.

[3]韩萌.试论高校学风建设的意蕴与原则.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7年2月第1期.

[4]陈德敏.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思考.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5]周贺来,赵建华.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11期.

【注】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大众化教育视域下本科生学风建设问题研究》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学风大学生建设
辅导员视角下的“抓学风”
对党建促学风、学风固党建的辩证思考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大学生之歌
高职院校大学生学风考风作风的建设
学风就是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