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成作为现代设计基础训练的研究
2014-08-15黑龙江
黑龙江 吴 琼
一、构成的定义
“构成”这一概念源于20世纪初的欧洲。新思想、新潮流使得欧洲艺术由单一模式转向多样化。现代艺术家们不断尝试新思潮下的艺术内容与形式,各种艺术思潮和流派不断涌现。各种艺术思潮和流派的探索和发展为“构成”的系统化、理论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构成课程起源于德国包豪斯学校的教学改革。包豪斯教员伊顿开设了一门全新的设计基础课程。在这个课程中,伊顿对原来以学习和模仿为主的传统艺术教学予以否定,开创了以认知、体验、创造性思维为核心的新设计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感知与实验,使学生对设计艺术有一个基础性的全面了解和体验。
Art:
艺术是人类按照美的规律创造世界、同时也按照美的规律创造自身的活动。
Bauhaus:
包豪斯(1919年4月—1933年7月)1919年,在德国成立的一所设计学院,也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全为发展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院,由德国著名建筑家、设计理论家沃尔特·格罗佩斯创建。包豪斯一直被称作20世纪最具影响力也最具争议的艺术院校,集中了20世纪初欧洲各国对于设计的新探索与试验成果,把欧洲的现代主义设计运动推向一个空前的高度。这所学院在1933年4月被纳粹政府强行关闭了,但它对于现代设计教育的影响却是巨大和难以估量的。
Constitute:
构成是一种组合。在视觉艺术范围内,构成是一种造型观念,是现代设计的专业用语是按照美的形式法则,把造型的视觉元素重新组合,将抽象的、知觉式的转化为美学形式,创造出新的形态。所以,构成是对已知要素的重构。体现了一种创造性的行为,体现出内容精神内涵的能力。达到美化生活的目的,强调设计的社会功能、审美功能、实用动能。随着艺术教育的深入,人们越来越注重对人类视觉现象关系的研究,再结合空间色彩的视因素,用深究造型设计的原理,来指导艺术设计的实践。
Design:
设计是按照任务的目的和要求,预先定出工作方案和计划,绘出图样为解决这个问题而专门设计的图案。但设计并不是对制品表面的装饰,而是以某一目的为基础,将社会的、人类的、经济的、技术的、艺术的、心理的多种因素综合起来,使其能纳入工业生产的轨道,对制品的这种构思和计划技术即设计。可见设计不局限于对物象外形的美化,而是有明确的功能目的的,设计的过程正是把这种功能目的转化到具体对象上去。
四者的关系可以比喻为:艺术是树根、构成是树茎、树干,而设计就是树叶和果实。设计是创造,而构成则是创造性的基本训练。尽人皆知,作为创造性的基本训练,只有放松物质功能、社会性等等的约束,才能展开想象的翅膀,创造出无数出乎意料的新形态。反过来这些新形态、新现象、新形象会直接改善设计的面貌。
二、设计中构成其形态、色彩、材料的运用
构成的形态可以划分为:概念形态与现实形态,概念形态是存在于人们大脑中,通过相关词语、形象的提示、联想去意会、感受的形态。现实形态包括自然与人为两种组成形式,自然的现实形态是在自然界中天然形成、生长成的形态,由于它的生成与人的行为无关,不存在主观创作和刻意的材料选择。人为形态属于另一类现实形态,是追求使用功能的形态造型,人为形态强烈地反映出形态设计的时代性美感特征,民族、地域风情和文化技术层次等内涵。
色彩是构成艺术的点缀手段,它具有奇迹般的添补、塑造甚至挽救构成艺术作品的魅力。
构成的媒介主要是材料,不同的构成形式涉及的材料必然有一定的区别。各种材料特有的质地、肌理、性能,以及加工、组合特性等,都可以产生出它们各自特有的视觉效果,突出材质美感是掌握材料要素的基本要求,恰当运用好不同视觉的各类材质是具备构成要素的重要条件之一。培养系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的思维方式是艺术设计理论、实践学习、启发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启蒙课程。
三、构成训练的目标
构成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其目的是训练学生通过理性的分析与研究,揭示事物形态之间的构成关系,认识现代设计在视觉传达艺术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造型规律。它能最大限度地开拓学生的视觉语言、造型方法等方面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二十多年来,构成教学与研究对中国现代设计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主要的体现价值:
1.基础性。培养学生审美的、构造的、设计的直观判断能力。所以构成内容广泛,实用性强,着眼于艺术设计专业,也符合于其他视觉艺术专业的要求。
2.科学性。研究构成要素及组合,发展有计划的独创力。注重训练有序思维,使学生养成预想和计划行为的习惯,培养科学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
3.实践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构成教学的主要方式。学习构成规律,熟悉设计要素,掌握形式美的法则,养成各种熟练的设计表现技巧,是每个学生必须完成的任务。
教学中,需要根据设计的规律和法则,以实践为主,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创新能力,并使之与技法工艺巧妙统一。系统的思维方法训练能够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维,树立严谨的造型观念。目的是通过系统的思维方式训练引导学生展开理性的思维,最终创造出创新的、合理的造型。
[1]辛华泉.论构成[J].装饰,1983年丛刊第6期.
[2]王丽媛.新形势下构成学教学的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2011年2期.
[3]陈心懋.材料与媒介[M].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
[4]张桂宜.形态构成[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