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煤”:煤炭行业遭遇又一场“大地震”
2014-08-15王希
□王希
在近日召开的中国国际煤炭大会上,有业内人士透露,为落实去年出台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一份更加详细的“控煤”方案不久后将浮出水面。如今煤炭行业大势已去是不争的事实,煤价下跌、供过于求的局面成为近两年煤炭行业挥之不去的梦魇。
“控煤”这只悬而未决的靴子终于要落地了。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替代煤炭,已经成为目前中国能源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
因此,对于已经步履维艰的中国煤炭行业而言,更加严厉的“控煤”无疑是又一场“大地震”。
灰色周期
煤炭行业研究员对记者指出:“即将到来的环保政策的严厉打压将使得国内煤炭行业迎来灰色周期,而本就经营不佳的煤炭企业生存压力会更加凸显。”
当前,我国煤炭消费持续低迷,几乎处于零增速状态,“控煤”政策一旦落地,极有可能出现煤炭消费量不增反减的局面。但即便在这种状况之下,进口煤对于国内市场的蚕食丝毫未有减退的迹象。
2013年我国煤炭进口3.27亿吨,较2012年进口量增加近1亿吨。张家港检验检疫局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张家港口岸进口煤炭总量与金额分别增长144%和89.3%,创下历史新高。与此同时,有消息称,未来俄罗斯的煤炭对华出口量或增至目前的两到三倍。那么,为何在国内煤炭市场持续低迷之际,进口煤依旧能够保持如此之快的增速?对此,研究员指出:“进口煤的供销状况主要受市场因素和企业自身因素影响,这与我国煤炭行业市场化程度较低形成强烈反差。”
产能过剩加剧
尽管目前我国已经取消“合同煤”制度,但煤炭巨头与电力巨头之间的协议仍将煤价维持在高位水平,从而使得进口煤的价格优势更加凸显,对于我国煤炭市场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
进口煤数量的持续上升,使得中国煤炭总产能过剩的困境进一步显现。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煤炭产能已达到46.3亿吨,而市场需求量仅为41.2亿吨,相当于有5.1亿吨的过剩产量。研究员指出:“我国煤炭行业产能过剩严重,近期与长期发展形势都不容乐观。”
近年来,我国淘汰落后产能、过剩产能工作虽然一直在积极开展,但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如不久前国家能源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就联合发布通知要求,2014年全国计划淘汰煤矿1725处,淘汰落后产能11748万吨。其中,关闭退出产能4070万吨,改造升级产能1766万吨,兼并重组产能5912万吨。但是,这一要求最后能否落到实处仍是个未知数。
据了解,在煤炭产业中首先保证的是产销量,因此尽管大部分煤矿已经陷入亏损,但产能不仅不能降,还要加足马力生产以确保市场份额和市场规模。
自救与政府施援
作为曾经经历过黄金十年高速发展期的重要行业,煤炭行业应当如何自救?研究员认为:“煤炭企业须加快生产和利润方式的改革,杜绝粗放式的经营模式,实现煤炭产品多元化,注重企业成本管理,坚持集约化发展,由追求企业规模向追求质量与效益转变。”
“政府部门必须对煤炭行业整体产能规划作出及时调整,各项指标的制定应更具前瞻性和严格性,而不应追逐短期利益而肆意增大或缩减行业产能。”研究员说。
另一方面,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无法完成煤炭行业的整合工作,有关部门应对国有煤企进行重点监控,严格控制其产能增长以及落后产能淘汰工作。
研究员也认为:“根据目前煤炭行业的发展形势看,政府要坚持煤炭行业淘汰落后产能政策,并加大去除落后产能力度。同时,加快促进煤电一体化发展;大力支持煤炭企业的转型发展,切实做到为煤炭企业减负增效。”
(摘自2014年4月5日《中国国土资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