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开的花儿亦芬芳——对一名小班幼儿在打击乐活动中表现的观察和解读
2014-08-15张菊萍
◆张菊萍
(江苏省常熟市实验幼儿园)
音乐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来塑造形象、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情感的一种艺术。如果说节奏是音乐的生命,那么节奏感是呼吸系统,打击乐则是气管。打击乐作为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乐器演奏使音乐更动听,同时,也使幼儿在乐器敲击的过程中大胆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在打击乐教学中,我对班内的一名幼儿进行了跟踪观察,在对这些观察进行整理和解读时,产生了一些思考。
一、背景简介
文文,男,五岁,性格活泼,语言表达能力强,思维比较活跃,但动手能力较弱,做事缺乏耐心,合作性差。常常坐无坐样,站无站相,由于家庭教育观念的不一致,文文在园里成为了老师和阿姨烦恼的“头号人物”。
本学期音乐工作室研究的是打击乐教学,在组织每一次活动时,文文的身影总在我眼前晃动,在操作性很强的活动中,文文的表现怎么样呢?我开始关注文文在活动中的表现,并进行了认真的记录和分析。
二、观察记录
(一)记录一
【观察内容】《和乐器宝宝做游戏》
【观察地点】小3班教室
【观察时间】2013.4.16
【情景描述】今天的规则游戏时间,我和孩子们开展了“和乐器宝宝做游戏”的活动。一开始,我让幼儿“听着铃声走”,要求是这样的:我敲一下小铃,小朋友就走一步,当铃声消失,谁也不许动。游戏开始了,我站在孩子们的中间,边敲小铃边与大家一起走,慢慢地,我在一边指挥孩子们走,铃声也由慢变快,当孩子们感觉到铃声急促来不及走时,很自然地跑了起来。活动深深地吸引了孩子,大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节奏型x x |x x |x— |,之后,我鼓励幼儿用小铃表现这一节奏型,班内的孩子都很投入,唯有文文一副无所事事的样子,歪着个脑袋,沉醉在自己的世界中。我提醒他:“文文,快站起来呀!”他没听见;我又喊他:“文文,我们的游戏可好玩了,快来参加吧!”他轻轻抬起头看了一眼,依然低头扯着自己的衬衫,处于游离状态。
【观察者随感】
看得出,文文对活动是没有兴趣的,一味地沉迷于自己的小世界。
【观察者评注】
我原以为孩子会很喜欢这样的活动,动静交替,快慢相随,然而,文文的“静坐”让我感到很失望。到底是活动本身不够有意思,还是文文不愿意参与任何活动?我的内心一直纠结于这两个问题。在与文文的对话中,我了解到了是他对幼儿园的任何活动不太感兴趣。
兴趣的产生,总是以需要为基础,幼儿好奇心强,极易受客观事物的新异性的吸引而产生兴趣,久而久之便形成认知活动的倾向,从而心情愉快的接纳教师组织的活动。因此,我打算从了解文文的内心开始,逐渐让他喜欢参与活动。
(二)记录二
【观察内容】《郊游》
【观察地点】小3班教室
【观察时间】2013.5.5
【情景描述】今天是小班家长开放日,其中一个教学活动是小班打击乐《郊游》,我将目标定位为能看懂图谱,并能看着图谱跟着节奏做相应的动作;巩固串铃和圆舞板的演奏方法,能看着图谱有节奏地演奏;感受打击乐器的乐趣,喜欢打击乐活动。事先,我与孩子学习了这首节奏感强,深受小班幼儿喜欢的歌曲。活动中,借助动作图谱,引导幼儿欣赏感知音乐前八小节和后八小节旋律的完全一致,中间八小节有所变化。并提供了圆舞板和串铃鼓励孩子尝试配乐器,孩子们很快发现,中间八小节用串铃,其余部分用圆舞板,这样敲击出的音乐效果是悦耳动听的。我有意识地示范了中间“绿色小手爬山坡”的地方,很多孩子觉得很新奇,这时,我也意外地发现了文文的蠢蠢欲动,我鼓励他:文文,拿起你的小乐器!文文下意识地点点头。在使用小乐器演奏的过程中,他不时控制自己的动作幅度,并轻声提醒“乐曲前奏的地方不要演奏”,下课时间到了,文文有着继续演奏的欲望。今天,文文的表现有进步!
【观察者随感】
这就是文文,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知道积极参与了,并适当控制自己的动作,变得越来越懂事。另外,今天的活动中,他的集体意识较强。
【观察者评注】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艺术是幼儿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独特方式。在打击乐活动中,我选择了《郊游》这一乐曲性质鲜明、节奏齐整简单,易于幼儿感受理解、表达的曲子。活动前,我认真解读音乐中所蕴含的不同“音乐元素”,把同一乐曲中不同风格的两段明显地区分开来,预设幼儿感兴趣的部分,让其“亮出来”。
从文文的表现来看,一切从兴趣出发,活动设计体现新颖性、趣味感,让学习者在活动中有新的感受和体会,这种新的感觉增强学习者打击乐的兴趣和有意注意的时间。
(三)记录三
【观察内容】《大马大马告诉我》
【观察地点】小3班教室
【观察时间】2013.6.9
【情景描述】《大马大马告诉我》是一首欢快的充满趣味的问答式歌曲,表现了大马四处奔波、勤劳不息的形象。活动中,我出示一匹马,以谈话的方式帮助幼儿回忆马的奔跑声“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并以“骑马人用什么方法使马跑得更快?”的有效提问启发幼儿说出挥鞭声。活动中有的幼儿用手做拍打屁股的动作,有的做挥鞭的动作,文文将手举得高高的,迫不及待地说:听我来说吧,是骑马人嘴里大声喊“驾!驾!驾!”,我表扬了他。在感知圆舞板、铃鼓的不同音响效果之后,我引导幼儿尝试给不同的乐段配乐器,文文一下子就分辨出了马奔跑时的声响用圆舞板表现,骑马人的挥鞭声用铃鼓来表现。借助语言图谱,孩子们投入地参与演奏,对于我提出了演奏的具体要求:一是声音整齐,二是会看指挥,孩子基本上能做到。我偷偷地观察文文,从没发现他这样投入地参与活动。在儿歌“小朋友,站起来,小乐器,放凳上;你过来,我过去,拿乐器,坐神气”的交换乐器环节,他也表现得很小心,生怕发出一丁点声音来影响整个活动的效果,我给他投去了赞赏的目光。文文的进步是有目共睹的,文文的表现让我刮目相看!
【观察者随感】
从观察中看得出来,文文是个要强的孩子,渴望进步,特别喜欢听赞赏和鼓励的话语,对于老师有好感;文文的知识面是很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很强。活动中,文文的合作意识增强了,各方面的协调性提高了,文文是个可塑性强的孩子。
【观察者评注】
布鲁姆曾对很多数学家、音乐家的研究发现,这些有成就的人物,在他们早期天才崭露时,就得到成人的鼓励;反之,如果成人对幼儿的表现漠不关心,甚至看作顽皮加以禁止,对他们的做法加以嘲笑,就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幼儿天生好胜、好强、好模仿,给予幼儿表扬和鼓励,是一种正面强化,可以激发其上进心、自尊心、自信心,用表扬的方法可以进一步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因此,当我们发现幼儿的点滴进步时,用一个动作、一种眼神、一个微笑对他们的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并注意树立榜样,同时,也让幼儿相信自己能行,自己是好样的,这样的话,幼儿学习打击乐的兴趣就更浓厚了。
三、解读与思考
通过对文文小朋友一段时间的个案追踪,让我欣喜地看到了文文在打击乐学习中的进步,从不乐意参加,游离于活动之外到认真参与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从不愿意接触小乐器到积极参与配器与演奏;从不遵守活动规则到自觉维护课堂秩序,集体荣誉感强。在一次次的活动中,文文的自控性、手眼协调性增强了,真所谓“迟开的花儿亦芬芳”。通过一系列的观察、比较,让我有了很多的思考,也得到了一些打击乐教学上的启示:
1.要确保幼儿演奏的时间
教师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是支持者、引导者、参与者。然而,在一个个教学活动中,特别是打击乐活动中,需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演奏兴趣,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幼儿的身上,让他们亲身感受与体验。小班的打击乐活动中,孩子要有三分之一的时间用来体验乐器的配器和演奏。这样,既提高了孩子动手操作的欲望,又满足了孩子亲身体验、感受的乐趣。
2.要扩大幼儿训练的宽度
所谓“宽度”即幼儿不仅在课堂上感受一首乐曲的配器与演奏,还能在游戏活动中接触各种风格的乐曲,更多地参与到演奏活动中,增加他们的训练面。这样,当幼儿听到一些相同节奏型的乐曲时,他们就会自己去寻找规律,并很自然地进行配器,既增加了幼儿对音乐知识的掌握度,又强化训练了幼儿对音乐的理解度,最终拓展了幼儿的训练宽度。
3.要满足幼儿体验的乐趣
打击乐不是一个简单的敲击乐器的过程,而是需要在教师的支持与引导下,让幼儿亲身感受与体验,让幼儿在自己的理解中处理乐曲,对乐曲进行配器,从中感受、体验到成功。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更多的尊重幼儿,以幼儿的需求为出发点,尽量满足他们的欲望,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为幼儿提供自主发展的机会,多鼓励与赞赏他们,让他们尽情地体验其中的乐趣。
幼儿园的打击乐教学活动,不但要激发幼儿对演奏乐器的兴趣,传授打击乐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幼儿感受和理解音乐的能力,而且要注意陶冶幼儿的情操,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教师在组织幼儿活动时,要灵活采用多种形式,寓教于乐、寓教于趣,注重整体、关注个别,坚持“三多一少”,即多关注幼儿,发现幼儿的闪光点;多给予信任,让幼儿有自由实践的机会;多采用鼓励策略,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少干预幼儿,体现幼儿的主体性。这样,让每一位幼儿主动参与对节奏的感知和理解中去,通过亲身实践轻松地获得音乐知识,始终保持轻松愉快的情绪,全面提升自己的音乐素质。
对文文在打击乐活动中的观察与思考,让我更清楚地知道了哪些是幼儿感兴趣的,哪些是幼儿所需要的,为自己采集到了提升幼儿学习兴趣,促进幼儿主动发展的良药而感到高兴。
[1]许卓娅.打击乐器演奏活动.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许卓娅,薛瑜.幼儿打击乐教学集.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