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高职衔接文献综述

2014-08-15江西杨赛荣

职业技术 2014年7期
关键词:学制学分中职

江西 杨赛荣

我国中高职衔接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历经30年左右,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中高职衔接基本上已经形成了形式上的接轨,然而却没有实现内部的整体体系,衔接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与加强研究。30多年来,中高职衔接的理论研究随着实践的不断推进,经历了由分散到综合、由外在形式到内涵建设的过程。因此,本文将针对近年来中高职衔接研究的成果从中高职衔接的学制、课程、模式、招考方式、管理等方面进行综述,分析已有研究对中高职衔接研究的借鉴意义以及尚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中高职衔接的学制研究

学制主要解决的问题,一是颁布怎样的学制,二是如何让中高职学校的学制衔接紧密。前者和后者联系密切,学制的内容反映了中高职学制的紧密性。中高职院校学制主要体现在职业院校的外延式扩招,招生规模的扩大、院校场地的扩大等。然而,中高职衔接只是注重外部的衔接,只注重表层的联系,却没有把握内部的本质联系。目前,我国对中高职院校衔接的学制研究,主要集中于学分银行制度。学分银行制度,是对普通学分制度的继承与创新,是一种根本性的革命。传统学制主要是学年制,传统学分制是以学分作为学习量的计算单位,以学分和绩点作为衡量学生学习分量、学习成效的标准,在教学过程中允许学生自主选修课程,以取得所选课程的总学分作为毕业和获得学位的标准,采用多样的教育规格和较灵活的过程管理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余地的教学制度[1]。学分银行制是在传统学分制的基础上为中高职衔接教育模式“量身”打造并建立更灵活更开放的个性化教育制度平台,它是以修好的积累学分绩点“寄存”在中高职院校的教务管理个人“银行”系统档案里,待一定时间内修完(累积到)规定学分绩点后可申请获得毕业证书或结业证明,这种制度系统为“学分银行制系统”[2]。这种制度,不受时间、课程、管理等方面的限制,可以灵活、选择、弹性化地发挥学生与教师的创造、主动与积极。目前,我国对中高职衔接的学制研究,主要依据外在的课程(即在校所修课程)进行内部的衔接。这种内涵式发展的衔接学制,突出了当前我国对中高职衔接内在内涵式衔接的重要性态度。

二、中高职衔接的课程研究

中高职课程衔接主要解决的问题,一是学习内容的衔接,二是学习内容的组织和安排的衔接。前者与后者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前者反映了中高职课程之间内在的衔接,后者反映了中高职课程之间形式的衔接。目前,对中高职院校课程衔接的研究主要有两种:一是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紧密性问题,包括中高职院校的文化基础课程、专业理论课程与专业实践课程等的衔接紧密性;例如对中高职院校的文秘专业、学前教育专业、计算机专业、电子信息专业等的中高职课程衔接设置的研究。二是对课程的目标、结构、层次等方面衔接的问题研究,主要涉及到专业设置不一而使专业脱节或者错位;例如中高职院校设置的电子专业、计算机专业等,中高职院校之间的专业设置没有衔接,出现断层现象等。中高职院校衔接根本的出发点和着眼点在于课程的衔接,课程的衔接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中高职院校内部和外部发展的衔接。我国的中职院校开设的课程与高职院校开设的课程有很多相似的专业,也有很多不同的专业。然而,在中高职课程相似专业方面,中高职课程的内容却大相径庭,有重叠现象,也有错位现象等。这就必然导致中高职院校课程衔接的问题:课程设置混乱,学生在中职院校毕业之后,进入高职院校学习,无法在课程上接轨,对进一步的学习造成困难;或者学习内容重复,无法深造。

三、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指学校采取什么培养形式完成培养目标,完成人才培养计划。根据国家中高职衔接的实际发展情况,衔接培养模式可以分为学制衔接模式和非学制衔接模式(即内涵式衔接模式),并且非学制衔接模式会成为主要的培养模式[3]。通过分析世界各国中高职衔接模式和国内高考途径的衔接模式、以及目前我国的几个常见衔接模式,提出了五年一贯制理想模式与3+2新模式[4]。另外还有以学制为中心的4种模式:一是以职业学校生源为主体的对口真升衔接模式;二是由中专改制的内接贯通型衔接模式;三是以中等职业学校为基础的联合型衔接模式;四是以“教育转换中心”为“引桥”的开放型衔接模式;以课程为中心的衔接模式主要有2种模式:一体化的课程体系为基础的统合型衔接模式;以统一的课程标准为基准的衔接模式[5]。我国目前在广东省实践最成功的是3+2培养模式,该模式在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一方面的原因是广东的经济条件确保了人才培养的途径,另一方面的原因是该模式在该地区取得了巨大的成效,政府对其的投入是不能忽略的。对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总结出了以上若干种,然而在我国大地开花结果的人才培养模式还需要时间来验证,这些模式虽然根据我国的国情来构想,但是这些人才培养模式更需要实践来验证。

四、中高职衔接招考方式研究

中高职的招考方式主要涉及到中高职院校学生的来源,其招考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高职院校学生的数量和中高职院校教育的质量。目前,我国中高职院校的招考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通过秋季中高考招收中高职生;部分学生中考没通过考试进入高中而选择读中职;高考时,部分学生会根据个人的情况选择读高职。第二种是最近三年推行的单独招考中高职生方式;这种模式看起来为中高职院校学生的素质奠定了基础,然而却对那些没有参加招考却没考上理想的学校的学生产生了影响,同时也对参加招考的学生的未来就读产生影响。第三种是通过五年一贯制,采用“3+2”的招考方式招收中高职生[6]。这种模式是招收初中毕业的学生,在中职毕业之后,可以继续读两年深造,即读2年高职。这三种招考方式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问题,这些问题使得中高职招生有一定的困难。对于中高职院校的招生方式主要有以下若干种:建立专门的职院招考机构、改革考试招生制度等[6]。职院院校建立起规范的招考制度,拥有自己的招考机构,这在程序上规范化,在制度上严明化,对中高职院校的招生在一定程度上会起到帮助作用,对中高职院校的发展也会产生影响。目前,我国对中高职院校的招考方式研究主要涉及到招考方式的变化,没有深层次的延伸。以上的三种招考方式各有利弊,需要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创造出适合我国的中高职院校的招考方式。

五、中高职衔接的管理研究

中高职衔接的管理,一是涉及到职院院校的外部管理,由同一个部门管理还是由不同的部门管理;二是涉及到职院院校的内部管理,中职院校是属于高职院校的下属单位还是两种职校是平行单位。目前,作为职业教育中的高等教育的高职院校在职业教育的发展中起着带头的作用,然而这个“头”却带不动中等职业院校这个“身”,即使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本应起着引领和导向的作用,然而却不能很好地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7]。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的中职院校和高职院校是平行单位,由不同的管理部门管理,这使得中高职院校的衔接在管理上就出现困难,政策上的不同,必然会使得中高职院校的内部协调缺乏统筹规划。

六、中高职衔接的展望

我国中职院校衔接的研究,已经有了30多年的历史了,这短短的历史历程,给我国的中高职衔接带来了良好的发展基础。纵观我国中高职衔接的研究发展,表明我国的中高职衔接正在进入正轨,中高职衔接不仅在外部发展上得到了体现,而且在内部发展上得到了深化。然而我国的中高职衔接发展仍有较长的路需要走,这不仅仅由于我国的中高职衔接的发展历程决定,而且也由我国的国情决定。对于我国未来的中高职衔接发展,笔者综合近几十年的研究发展来看,提出了以下几点看法。

第一,中高职衔接的学制研究逐渐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中高职学制的衔接,表面上是中职院校和高职院校的学制结合(包括外部学制结合和内部学制结合),其实中高职院校的学制衔接其本质在于我国混乱的教育分层现象。改变我国教育混乱分层制度,可以促进中高职院校衔接的发展。

第二,中高职衔接的课程研究逐渐发展出适合本地区的中高职课程体系。职业院校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目标是为该地区的经济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职业院校的课程。职业院校的创办将会朝着地区化发展(即一个地区将有由若干个职业院校组成的学校群,它们的课程各有特色,中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紧密衔接),为当地的经济服务。我国目前的职业院校的创办,一直不兴盛的原因之一也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关系。

第三,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会逐渐提出适合本地区的人才培养模式。笔者认为由于我国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同,这会使得我国各地的中高职院校衔接的培养模式的不同。

第四,中高职衔接的招考方式研究会朝着创新性的招考方式。目前,我国的中高职衔接的招考方式存在利弊问题,这种劣势的一种后果是招考生生源不足,或者招考生无法适应学习等。

第五,中高职衔接的管理研究会朝着上下阶层管理方向研究。目前我国的中高职院校的管理混乱,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中高职院校衔接的混乱。这种管理方式的混乱,使得中高职院校的衔接发展具有一定的困难。

[1]游美琴.高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改革的困境与对策[J].职教论坛,2010(23):11-13.

[2]郑春华;高壮峰.建立中高职衔接学分银行制探析[J].职教论坛,2013(3):16-20.

[3]刘育锋.论我国中高职衔接的模式[J].职业技术教育,2002(10):5-7.

[4]武佩牛.论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衔接模式[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7(2):6-8.

[5]马建富.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模式的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2003(2):36、37、38、112.

[6]孙绍年,张春凤,左颖.黑龙江省中高职衔接招考方式的改革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2年第36期.

[7]秦虹.中职与高职衔接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0,(27).

猜你喜欢

学制学分中职
新形势下中职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教育部辟谣小学学制变5年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五行真经
学分美食
学理与法理:中小学学制变革的依据
学制不缩短,那要怎么改?
关于中职土木工程测量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分析
颈部淋巴结超声学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