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时代教师专业成长的冷思考
2014-08-15王爱华
王爱华
(大丰市第四中学,江苏 盐城224100)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教育带来了生机,已应用于教育的每一个领域,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不可否认,新型的教育体制下,信息技术在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同时,实现了教师教育观念和教育手段的变革,全面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水平,同时也促进了中小学教育均衡发展,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和普及,教育进入到全新的“e”时代,信息技术的利用实现了教育技术、装备、资源的全面革新,促进了教师专业的跨越发展。我国不少已经实现了教育现代化的发达地区,教育教学已进入“后信息化”的全面“e”时代,教师对网络信息技术的利用率越来越高,有的已经成了依赖,一旦离开了网络信息技术,那些教师的教学便无所适从,传统教学方式众多长处被弱化,这个问题应当引起我们新的重视。在网络信息技术蓬勃兴起的同时,不妨也作一点冷思考,慎思我们网络信息技术下的教育教学行为,有助于教师专业素养的进一步提升。
一、“百度”不能替代积累
“e”时代,让我们置身于“信息的海洋”,夸张一点说,没有什么在网上找不到。各种学科网站、学习平台为一线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网络在为教学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将不少教师拉入到“百度一族”。课前“百度”教案、课件,课后“百度”作业答案,甚至连教学反思、教学心得、学生评语均来自“百度”。表面看是教师在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服务教学,实际上却在培养教师的惰性,使少数教师过分依赖“百度”,忽视了自身知识的积累,失去了个人的思想能力,难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这种现象必然给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带来严重制约。
“要给学生一勺鲜活水,自身需要长流水。”教师的知识积累、素养积淀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根基。网络上再好的资源,也不一定适合所有的教师和学生。因此,我们要学会从自身实际出发,合理使用网络资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发展自己,建立起自己的“资源库”。在丰厚积累的基础上创新,才能使自己的专业水平迅速提高。
二、“冲浪”不能代替“慢阅读”
“泡上一杯清茶,手捧一本书,坐在午后的阳光里,享受着一种生活”已不再是教师们的唯一追求。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使虚拟世界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即时的新闻糗事、现成的教案课件、聊天购物、游戏休闲……很多教师深陷其中,热衷于“冲浪”。读书速成化,不论看什么书籍,都喜欢速战速决,蜻蜓点水,满足于走马观花,热衷于读图和漫画。这种“冲浪式”阅读看似轰轰烈烈,其实因思考不够深入,印象不够深刻,往往会使教师陷入“快速、快感、快扔”的读书模式中。教师放弃了对教材和其他专业书籍的解读机会,失去了进行深入思考的勇气。遇到问题没有自己的独特思考,形不成自己个性化的观点,一切依赖网络,最后也就成不了“大家”。把即时阅读的“网上冲浪”当成学习,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十分不利的。
事实上,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合理适度地利用网络资源服务教学是需要的,但这绝不能代替“慢阅读”。虽是进入到了高速发展的“e”时代,教师的专业成长还是需要回归到传统的“慢阅读”上来。因为思维是活生生的精神活动,是一种灵感的产物,所以,就需要给予它足够的积蓄时间、思考的余地和宽松的环境。只有注重心灵与书籍的微妙互动,才能培养自身恬淡闲适、从容独立、质疑探索、自由发展的性格,才能从高品质文字中寻觅乐趣和意义,才能为自己带来更多的精神愉悦和专业的成长进步!
三、“电化”不可替代实验
据调查,有许多农村中学不做或少做理、化、生的实验,一些学校的教师大量使用电化教学手段代替科学实验,借助多种媒体重现实验过程,有的学校通过网络视频让学生学习实验,他们认为这样做既省时又方便。殊不知这样做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了课程目标的缺失,严重弱化了教学效果。虽说网络信息技术可以突破现实条件的限制,呈现动态的多感官画面,给学生直观感性的认识,作为传统实验教学的有效补充,可以有效地拓展学习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可以很方便地实现现实模拟,甚至模拟现实中难以操作的实验。但是,如果热衷于在计算机上模拟操作而忽视教师、学生的实际操作,势必会不利于师生自身动手能力和学生学习情感的培养。同时由于模拟实验不是真实的实验,使得它的可信度不高。学生如果长期接受自己所怀疑的信息,那么必然会使自己丧失质疑、创新的欲望和能力,教师也不能从失败的实验中获取经验教训,也不会有教学实验时的各种预设。过分依赖电化教学,将会严重阻碍教师的专业成长。
四、现代科技不能完全代替“面对面”
在信息技术十分发达的“e”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日趋多元。很多人选择以QQ、MSN、微信或者电子邮件的方式替代了以往“面对面”的交流,这种变化也影响到了教育领域。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学校都建立了网站、博客,建立了政务论坛、留言板、领导信箱等互动栏目,通过网络实时交流,可以说,网络交流已经成为民意直通车。我们且不论教师、学生各自间的交流已全面“e”化,就师生的基本教学交流也有全面“e”化的趋势。视频教学、网络课程早已进入课堂,且日趋泛滥;不少学校将学生家庭作业整合进了学校的数字化平台,要求学生在网上完成,教师在网上完成批改;学生之间的纠纷网上解决;学生的评语贴网上,学生还得网上看……
其实,人和人之间那种面对面交流的真实感和愉悦感,是再如何先进的社交网络也不能相比的。“e”时代不管有多便利,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是无法取代的。教育最终都是为人服务的,不能忽略了人的主体性感受,人需要和人在一起,见面、交流、沟通。教育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情感交流过程,只有“面与面”的交流,才会有心与心的碰撞,教师一句亲切的问候、一个友好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真诚的握手,也许就能影响一个学生的一生。纵观古今中外成功的教育家,没有一个是脱离了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成长起来的,因此,科技永远不能代替“面对面”交流。
毋庸置疑,进入“e”时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广大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一个崭新、开放的舞台,教师只有合理利用而不依赖网络信息技术资源,不断学习、思考、探索,让网络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工作合理整合,才能培养学生,进一步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