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改革中的问题对策
2014-08-15江苏叶青
江苏 叶青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以及教育结构的调整,以“就业为导向,服务为宗旨”成为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已经成为当前课程改革体系的主流模式之一,推动了职教课程改革的发展。然而,不可回避的是当前的课程实施与各校实际结合存在一些问题,如:师资队伍的建设,学习领域、学习情境的变化等。因此,为提高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实效,培养合格的技术技能人才,解决工作过程系统化中职课程模式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是十分值得研究的。
一、对中职课程模式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再认识
课程模式为人们提供了确定课程要素和课程设计程序的基本方式,因此,研究课程设计模式对于深入理解和认识课程,设计具体的课程都是有帮助的。课程设计者通过课程设计模式知道在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做什么事,按照怎样的方式进行工作。课程的研究和使用者,可以运用课程设计模式的想法来具体分析一门设计好的课程。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与课程模式的开发设计应围绕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并与课程实施、评价相结合,彰显中职教育的特色。
职业教育是面向职业的,面向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要面向学生的多元智能开发、健康个性的发展,养成适应未来职业世界的能力。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的目标是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这反映了学生在学校的指导下应取得职业经验和职业技能的过程。中职课程从模仿高校专业课程学科化设置到模块化课程,过度模块化,导致理实脱节,所以出现了项目化课程。它倡导体验、实践、参与、探究、交流和合作的学习方式,然而项目式教学并非适用于所有科目,且无选择的项目化课程中学生的个体活动难以有效监督和控制,反馈效率低,一些项目化课程课堂组织困难、不易考核,学生成为工作过程或工作经验的机械重复者,甚至出现课堂效率更低的现象。所谓“教无定法”,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出现适应了这种要求。
“一个职业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职业,是因为它具有特殊的工作过程。即在工作的对象、方式、内容、方法、组织以及工具的历史发展方面有它自身的独到之处。”(姜大源:http://www.syzy.com.cn/jwc/download/2009042902.pdf)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不断学习,学到了具有普适性的工作思路,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所能完成的工作任务越来越多,越来越综合,于是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培养目标得到实现。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基于实践的以工作过程为中心的体系,强调过程性知识,让学生自我建构,学生获得的经验可进一步发展为策略,即以尽可能小的代价获取尽可能大的效益的应用知识,主要解决“怎样做”和“怎样做更好”的问题。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主要包括四个过程: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归纳(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形成能力领域)——学习领域转换(重构行动领域为课程)——学习情境设计(学习领域分解为学习单元)。
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1.师资队伍建设跟不上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发展步伐的要求
一方面,传统的“知识本位”学科中心课程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实践技能培养,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相分离的课程模式无职教特色,必须进行改革。这虽然是老话常谈,但目前大多数教师在普通高校接受的是学科化的系统知识学习,由于惯性思维(确实也比较熟悉学科体系这种模式),在前面各种课程改革中许多教师无论是上课还是课程开发,都脱不了“知识本位”学科化的影子,出现了“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另一方面,由于近几年专业及技术发展变化很快,加上传统课程的“会考”、“统考”,直接阻碍了课改工作的推进,教师忙于所谓的“课堂教学”,无暇顾及课程研究;师资队伍的专业结构不尽合理,年轻教师多、大多经验不足,难以挑起课程建设和改革重任。其次,教师能力不足,由于大部分教师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毕业,从校门到校门,无企业或工程经历和经验,无法适应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因此,他们的实践能力、专业能力、相关工种的技能都不能适应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能力要求,阻碍了课程改革成果的落实和推进。
师资队伍是课程建设和改革工作的根本,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适应课改工作的需要,一是要加强“双师型”教师结构队伍建设。“引进”具工程实践经验并热爱职教事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当兼职教师,改善教师队伍结构;中职教师的继续教育的经常化、制度化将有效的提高这支队伍的整体专业素养,促进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培训”在职教师,既要强化企业工程实践培训,又需加强教学能力、教科研能力的培训。二是要继续加强与其他学校之间的联合办学与交流。充分利用兄弟学校的优势,形成地域专业骨干教师团队优势,资源共享、加强交流、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培养高水平的“双师型”的专业负责人。
2.职业资格标准跟不上行动领域或学习领域的变化
职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领域或学习领域也在变化,课程内容直接体现了学习领域的变化。我们要求课程内容选择以理论知识够用为度,并把劳动部制定的职业资格标准和专业部委制定的职业资格标准或其它从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逐步实现“双证(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融通”。但是资格标准的制定总是滞后于职业发展的,如果完全以职业资格作为课程标准,就意味着职业教育课程将永远滞后于职业的发展。所以,职业资格标准是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建设的平台,而不是全部。应以职业资格标准为基础,不断吸收新工艺、新技术,形成典型工作过程;同时,自主选择课程模式,不搞一刀切,强化校本课程建设,以体现课改的渐进性、灵活性与多样性;课程内容适应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同时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既注重课程的实用性,又注重课程实施的可操作性。
3.选择的“典型工作任务”不能适应中职学生的特点及终身发展
由于中职教育招收的是初中毕业生(甚至未达毕业水平),有入学年龄小、可塑性强、从业年龄早等特点,但也存在文化素养比较低的缺陷。故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成长特点、教育教学规律,创新课程模式,彰显中职教育特色。
技能不会自然形成的,策略层面的能力也不是天生的,这既需要学生通过反复训练和实践才能达到使用技术工具(机器)的熟练程度,提高操作能力,更要结合学生所面对的职业,训练要基于典型的工作任务。中等职业教育是培养中级技术技能人才的,所以,中职学生的学习必须强调和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与训练,学习内容尽量为生产一线需求服务。以往一些课程,强调让学生获得经验层面的技术技能,忽略了策略的层面。如何让学生获取策略层面的能力,这在课程设计和实施时要加以注意。
4.学习情景设计的环境跟不上课程建设的要求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突出实践性教学是由其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目标所决定的。根据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设计出符合中职学生特点的学习情境,特别是技能教学要让学生在较为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学习与工作,才能有效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由于新课程需要大量的理实一体化和项目化课程、教学案例等,所以,需要配置对应岗位的实验室和实习工场(车间),搜集典型案例。由于种种原因,各校实验实训条件虽有较大改善,但远不能满足课程建设和改革的要求,很难保证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实施。
一方面,在课程设计时考虑这种现状,充分挖掘现有实验实训设备的潜力,提高其利用率,发挥最大功能;另一方面,在课程实施时,要学会“借鸡下蛋”,调动实习基地(企业)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作用;最后,实验实训环境和设备的滞后,其重要原因是学校的投入不足,学校要千方百计地争取地方政府对职教事业发展的支持,增加经费投入;同时要加强校企合作办学,争取企业和社会各界的支持,改善办学条件;还应该主动融入地方的经济建设,开源节流,自筹部分资金,按新课程对设备提出的要求,合理、科学配置实验实训设备。
其实,不管哪种课程模式都有其合理性和应用价值,只是在不同的教育阶段,不同级别、类型的学校,需根据各自的培养目标、市场需求、学生情况做出合理的选择与整合,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总之,中等职业学习的课程与课程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任重而道远,应根据时代的需要,市场的需求等与时俱进,要有创新、有恒心、有魄力,敢于实践,敢于突破,不怕失败的精神,同时需要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形成合力,才能走出一条课程改革的新路来。
[1]姜大源.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结构的理论基础.职教通讯,2006(01).7-9.
[2]胡铁,汪正利.基于就业导向的中职课程改革策略.职教论坛,2012(06).55-58.
[3]姜大源.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中若干重要问题解读.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c83a7b0100cfc8.htm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