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析中国梦

2014-08-15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

陈 娟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湖北 咸宁437100)

一、中国梦的历史脉络

中国梦是习近平同志在2012年底提出的,它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施政理念与老百姓现实生活追求的有机融合。中国梦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形成受到世情国情变化的影响,是一个螺旋式循环上升过程,这个过程艰辛而伟大。

(一)梦想的破灭

1840年的鸦片战争,宣告中国正式步入近代社会。但是,这一年也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耻辱之年。为了摆脱受剥削受压迫的沉重枷锁,无数仁人志士尝试着用不同的方式去完成振兴中华的梦想。正如毛泽东所说,“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师夷长技以制夷”——林则徐、魏源等人作为开眼看世界的先驱者提出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资政新篇”——农民领袖洪秀全主张制度革命;“百日维新”——维新派则主张自上而下的温和的社会改良。然而,这一切努力均宣告失败,一时间,梦想一个个破灭。直至辛亥革命,它推翻了腐朽的专制制度,加速了陈旧中国的裂变。遗憾的是,民族资产阶级自身所固有的软弱性导致了胜利的果实最终被窃取。

(二)梦想的重生

正当国人在黑暗苦闷中彷徨挣扎之时,十月革命的炮声,重新点燃他们对梦想的渴望,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让一批怀揣希望的国人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坚强的政治组织。在她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相继取得了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了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翻身做主人的普通百姓,终于尝到了“把歌唱”的喜悦,他们在梦想照进现实的道路上干得欢天喜地、热火朝天。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相对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为之后的发展提供了根本的政治保证并奠定了制度基础,中国以新的姿态挺立于世人面前。

进入新时期以来,在经历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后,中国自信昂扬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快速行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不再遥不可及,内涵、目标、步骤被一一具体化,生活条件、居住环境、数字指标等具象的表征无不显示着前景的光明。诚然,广阔大道未必是坦途,但“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1]。

二、中国梦的内涵与特征

(一)中国梦的内涵

1.基本主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既有对昨天的铭记和今天的珍视,更有对未来的期许。它的基本主旨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体而言,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国家富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前提。“富”意味着资源充裕、物产丰富,“强”则昭示着国运昌盛、保障得力。它包括经济实力的稳固、政局的稳定、社会建设的完善、生态文明的健康,同时也包涵文化力量的强劲和精神人格的独立。民族振兴是实现伟大复兴的核心,核心价值观的确立是其精神动力,经济振兴是基石和物质保证,文化振兴是重要内容,军事振兴是后盾。人民幸福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当下的中国,“幸福”即是广大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一切关乎老百姓利益的大事小事皆能切实得以解决,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2.价值导向——实现共产主义。从历史前进的角度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实现共产主义二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联性。

“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2]民族国家的实践历程表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在现阶段的社会形态下,基于现实作出的特殊选择。随着历史的前进,它必将超越自身的特殊性回归到普遍性的存在状态——将实现共产主义视为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屈辱发展历史所形塑的‘集体心理结构’”[3],两个百年的发展战略和历史兴盛的状况作为新的参照系,大大充实加固了国人对理想的认知理解。与此同时,只有朝着最高理想的方向努力,才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新的活力。

(二)中国梦的特征

1.思想意识的整体性。这里的整体性,强调集体或国家的核心价值,建立在集体主义与爱国主义的基础之上。

当今世界,以“梦”对社会终极价值目标进行表述的国家,只有美国和中国。詹姆斯·特拉斯洛·亚当斯在《美国史诗》中提到,所谓美国梦,就是“让我们所有阶层的公民过上更好、更富裕和更幸福的生活”,在它的指引下,形形色色的美国人靠着自身的勤奋、坚忍和智慧,获得了成功,这让世人充分感受到了美国梦对个人自由发展的尊重。但是,长期忽视整体发展,奉个人主义为圭臬的美国梦“在变味,逐步丧失了对世界各地人们的吸引力”,“美国社会正在逐渐丧失勤奋劳动的动力”[4]。

相较之下,中国梦将“国富民强”放在首位,认为“有国才有家”,这种意识是群体性的。“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早已是国家和民族的荣光,真正实现中国梦依赖的是集体的合力,很显然,单打独斗无法承载一个国家的强大,只有“所有人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才能在共荣共生中产生强大的内在效应。

2.价值追求的人本性。中国梦既有“宏大叙事”的宽阔情怀,又有“具体而微”的贴心细致。中国梦尊重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它不是某一个人或者某一群体的“梦”,而是全体中国人的“梦”,“每个人的思想、言论和行为构成了践行中国梦的重要‘历史合力’,对中国梦的生成、壮大负有重大责任”[5]。只有集所有人的智慧,才能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凝聚促发前行的正能量。中国梦将人民的幸福作为奋斗目标。“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6]这些既是现实诉求,又是殷切希冀。

3.精神归宿的民族性。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当下的成长现实和未来的发展走向,都在中国梦里紧密联结。一方面,强烈民族色彩的爱国主义情结是中国梦的历史文化起源。深厚的家国情怀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国人身上烙下的不灭印迹,自近代始,中国遭受到了几乎所有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国将不国”的危难和屈辱激起中华儿女万众一心渴求复兴的气概,奋力寻得救亡图存之道。百年苦痛,千里血泪,这是中国梦的独特历史渊源。另一方面,本土与世界的融合是中国梦独有的时代特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世界大家庭中的作用愈益重要,可以预见,中国梦的实现必将为各国的共赢开创更为有利的局面。中国的发展是建立在开放和平基础之上的,谦和包容的民族特质决定了国人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识,这无疑助推了全世界文明前进的历程。

三、中国梦的实现路径

(一)夯实思想政治基础

当下的中国正处于改革攻坚期,也是社会矛盾的频发期,急剧的社会转型,社会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阻力,浮躁的情绪、矛盾的心态、价值取向的异化等问题接踵而至。意识形态领域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实现中国梦的征途中,必须从思想理论建设的根子入手,夯实基础。

首先,坚定道路自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源于其自身与时俱进的科学性,它既不是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是改旗易帜的邪路。正是坚定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近代中国才在岌岌可危的紧要关头实现了惊天逆转,并从此正式开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铸就的辉煌和积累的经验,既表明中国共产党走这条道路的自发自觉,也强调伟大的中华民族即有“任凭东南西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强劲韧性,定能“乘长风破万里浪”。

其次,坚定理论自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源于其基于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价值以及其自身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实践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在对社会基本矛盾的详尽分析中,本着对“现实的总体性批判以及自我批判”,〔7〕赋予中国道路以理论特色。此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拘泥于条条框框、不满足现有的成绩,一直保持着锐意进取的姿态,不断进行自我的丰富和完善。

最后,坚定制度自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源于其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本质特性。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广大人民对公平正义的诉求,让劳动者实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愿望。“人民的力量是无穷的”,只有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挖掘他们的潜能,才能激励其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

(二)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首先,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不仅需要雄厚的物质支撑,还要有强大的精神激励。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和强大动力,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灵魂,包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弘扬民族精神,既要弘扬中国古代的优秀民族精神,更要大力弘扬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伟大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弘扬时代精神,符合新时代的要求,要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等领域内不断地激发活力。

其次,凝聚中国力量。“众人拾柴火焰高”,中国力量就是来自全体中国人的力量,它既是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坚忍,也是勤俭创业、艰苦奋斗的美德,更是全力拼搏、开拓创新的热情和智慧。凝聚中国力量,就是让全国人民在共同理想、共同目标和共同事业的感召下,迅速凝结成“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彼此依存,同兴共荣。

(三)确立具体行动指南

首先,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在实现中国梦的征途中,中国共产党承载了历史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任重道远。因此,坚持党的领导,更要改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一是广大党员要有坚定的信仰,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其最高的价值追求。二是要提升自我净化和自我革新的能力,做到在大是大非面前不犹豫不犯错,在艰难险阻面前不妥协不退缩,在利益诱惑面前不低头不动摇。

其次,经济质量和效益并行。从转型升级的角度看,中国的经济必须实现质量与效益的同步发展,这是中国梦实现的经济基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数字的表征说明现阶段仍是以规模和总量为主。要打造升级版的中国经济,必须注重质量和效益,唯有如此,才能解决“粗放”向“集约”转变中的发展瓶颈和“外延增长”向“内涵增长”升级中的深层次矛盾。

再次,构筑稳固的民生基石。“民为贵,社稷次之”,将民生基石打牢,让人民群众感到幸福,是打通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通道。民众的期盼真实可感、触手可及,无外乎柴米油盐酱醋茶,但就是这些民生细节,渗透着老百姓对中国梦的无限期盼,只有真抓实干,把问题解决好了,他们才会有所依附。

最后,再现和谐的生态文明。在美丽中国的宏伟画卷中,“环保”是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国的发展如果离开经济而片面抓环保,这是“缘木求鱼”,而脱离环保搞经济发展就是“竭泽而渔”了。生态文明的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全体公民既是事业成果的享用者,更是创造者。

[1]毕京京,林培雄,颜旭.习近平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2-11-29(1).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4.

[3]张明.“中国梦”的特征、价值导向与实现路径[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7):16-22.

[4]沃肖尔.谁想成为百万富翁:变化中的“美国梦”概念[EB/OL].[2013-08-17].http://www.docin.com/p-44362155.html.

[5]姚巧华.中国梦的内涵、本质和特征[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3(4):48-52.

[6]习近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N].人民日报,2012-11-16(4).

[7]陈锡喜.实现民族复兴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J].思想理论教育,2012(12):4-6.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
热情吟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风采
深刻理解和把握“两个确立”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决定性意义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唐仁健: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味着什么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聂耳,你是中华民族的英灵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